麵條,誰沒吃過?卻大有學問。
北方人喜歡吃抻面,一塊面用兩隻手拉,又稱為拉麵。抻面是利用麵粉中蛋白質的延展性和筋性,把面拉長、拉細,放到鍋裡面煮熟,口感特別的勁道。抻面做起來比較費時間,人們用擀麵杖把面擀成大薄片,再用刀切成細長的條,叫切面。比起抻面切面要簡單的多,方便的多。
麵條全國各地多有,陝西岐山有臊子麵、酸湯麵,貴州有腸旺面,上海有蔥油麵,北京有炸醬麵,天津有打滷面,山東有福山大面,漳州有手抓面,吉林有涼麵,山西有刀削麵,杭州有鱔魚面,四川有擔擔麵,湖北有魚面,重慶有小面,新疆有拌麵,福建有媽祖面,武漢有熱乾麵。如果開上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每天去一個地方吃一碗麵條,一年365天都不會重複。
記得到洛陽旅遊,朋友請吃麵條,每天都吃上一次連著吃了6天沒有重樣。到洛陽早晨喝湯,從牛肉湯開始,羊肉湯、豆腐湯、胡辣湯、驢肉湯、丸子湯,就是沒有喝名氣最大的不翻湯,著實是因為朋友說,不翻湯沒有什麼好吃的,只是好拍出來效果。晚上則開始吃麵條,麵條吃到嘴裡軟和,喝到胃裡暖和。
小時候吃麵就吃抻面,那時候家裡不富裕,農村辦紅白喜事的時候做麵條。夏天村裡的廚師打著赤膊,兩隻大手拿著一塊面,上下左右拉扯著面,拉到一定長度打個旋轉繼續拉扯,一股變2股,2股變4股,4股變8股,直到成粗細均勻的條狀,麻利的扔到鍋裡煮熟。後來,有機會到處去旅遊,有機會吃到了各種的擀麵、切面、乾麵條,有的吃就行。
去洛陽也不例外,去尋找各種特色吃喝,洛陽有2碗面不能不吃,一碗漿麵條,一碗羊肉燴麵。
在洛陽的街頭,經常會看到漿麵條糊塗面的招牌,不知道這兩種麵條是不是一回事,吃過了漿麵條還真喜歡上了這種能和老北京豆汁的湯麵。喝的了老北京豆汁的小夥伴不用擔心,來了就可以大膽嘗試漿麵條,略帶發酵食物的酸味,放心沒有老北京豆汁的酸爽。南方朋友要謹慎,那股味道不是喜歡清淡、清爽,口味和口感的姑娘能喜歡的。
漿麵條又叫漿飯,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路任郈邑令,用小米做成粥糊狀飯來招待修建城池的民眾。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漿」字做了詮釋:「漿,酢(zuo )也。」 酢,就是醋,這裡指酸的意思。後來人們在子路做法的基礎上,用綠豆酸漿,澱粉、豬油或香油做成酸湯,把麵條、雜豆、菜葉子、花生米、芝麻、豌豆、蔥、鹽等,做成漿麵條。
漿麵條,麵湯呈粘稠的糊狀,有主食、有菜、有湯,酸味獨特,鹹味適中。在洛陽集貿市場、購物中心、美食廣場都有漿麵條,最喜歡的還是老洛陽麵館、杏花村做的漿麵條。洛陽是漿麵條的原產地,比起舶來品羊肉燴麵更受洛陽人的喜歡。
羊肉燴麵在洛陽並沒有漿麵條那麼有名,也沒有漿麵條受老洛陽人歡迎。但是河南燴麵比漿麵條的名聲大得多,羊肉燴麵不管是北方人還是南方人,都可以品嘗。麵條犀利清爽,大塊的羊肉吃起來味道濃鬱,有著羊肉的清香,麵條寬而薄,韌而滑爽,有點南方牛肉麵的風格。
羊肉燴麵,煮羊肉選擇新鮮的羊肉,經過反覆的浸泡才能下鍋,羊肉冷水下鍋煮開先打去浮沫,雜質,再下入花椒、桂皮、大料等8種材料,把肉煮爛為止。
下麵條的時候鍋裡放羊肉原湯,然後把面拉成如百合花瓣一樣薄而透明的麵條放入鍋裡煮熟,再放切片的羊肉,再放水粉條、黃花菜、木耳、大青豆等。吃的時候再香菜、配上糖蒜、辣椒油、鹹菜絲、野山椒等,這樣味道更加鮮美。在家吃的時候還可以配上廣西紅樹林海鴨蛋,那就更完美了。
洛陽的麵條無論葷、素都是面、菜、湯、飯兼而有之的風味小吃。我從小生活在北方,經常是面佔2/3,飯佔1/3,而麵條又佔了大多數。我吃的麵條都是面、菜分開,吃的時候再在放到一起,像炸醬麵、打滷面、汆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