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同步實現了經濟社會穩定快速發展與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得到歷史性地解決。總結脫貧攻堅的世界歷史意義顯得必要而緊迫。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偉大意義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梳理國內外論述脫貧攻堅意義貢獻的主要觀點,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貧困地區發展進程、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及其鄉村治理能力、培育脫貧人口的可持續脫貧能力、彰顯政治制度優勢和治理能力等方面提煉了脫貧攻堅的歷史意義,從增強全球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減貧目標的信心、貢獻中國減貧智慧、提供中國減貧方案等方面闡述了脫貧攻堅的世界貢獻,旨在為脫貧攻堅總結提供參考。
關鍵詞:脫貧攻堅;減貧方案;貧困治理;歷史意義;世界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七十年,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滄桑巨變的七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中國人民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當驚世界殊」發展成就的同時,同步實現了貧困人口的大幅度減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打響新時代脫貧攻堅戰,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累計減貧934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脫貧攻堅創造了歷史上最好的減貧成績,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有望得到歷史性解決。在決勝脫貧攻堅之際,總結脫貧攻堅成就,分析其世界歷史意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有力彰顯,是中國發展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四個自信」的生動呈現。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偉大意義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對國內外論述脫貧攻堅意義的主要觀點進行評述,深入提煉脫貧攻堅的歷史意義,系統闡述脫貧攻堅的世界貢獻,旨在為脫貧攻堅全面總結提供參考。
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偉大意義的重要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並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掛帥、親自督戰,全黨全國全社會動員起來,以2020年徹底消除絕對貧困為主要目標打響脫貧攻堅戰。經過近五年脫貧攻堅、七年精準扶貧,新時代脫貧攻堅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如何認識和理解脫貧攻堅的偉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重要論述提供了科學指引。
第一,脫貧攻堅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重要體現。「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在全國範圍內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大規模開發式扶貧,中國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地區面貌顯著改善,但扶貧開發工作依然面臨十分艱巨而繁重的任務,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從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高度,指出了脫貧攻堅的重大政治意義,闡明了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實際上是要求全黨必須增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全國全社會參與脫貧攻堅奠定思想基礎。
第二,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和國際社會作出的鄭重承諾。「讓各族群眾都過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也是我們共同奮鬥的目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高度,深刻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的生動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宗旨和價值追求的生動呈現,是中國共產黨人深厚的人民情懷的生動體現。
第三,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沒有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全面小康, 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沒有人掉隊的小康才是真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讓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廣大人民現實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的高度,深刻闡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只有把這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補齊,才能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獨特政治優勢和卓越治理能力。
第四,中國脫貧攻堅為全球減貧作出重大貢獻。「中國是全球最早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中國在致力於消除自身貧困的同時,始終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習近平總書記從攜手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視野,深刻揭示了脫貧攻堅對於實現人類更好發展的意義,中國減貧不僅解決好自身貧困問題,也必將為全球減貧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實際上是為深化國際減貧合作、展現大國責任擔當指明了方向。
第五,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偉大意義的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有關扶貧開發重要意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指出,「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強調,「社會主義不僅要使人們實現溫飽的目標,更要使人民過上能夠全面發展的美好生活」。在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於1953年12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明確指出,「農業社會主義改革的逐步貫徹落實,農民將貧困狀態全部擺脫後得到普遍繁榮和共同富裕的生活是黨的主要任務」。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鄧小平反覆強調,國家富強、人民擺脫貧困不僅是讓人民提高物質文化生活,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同時也是維繫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是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樹立良好國際形象的基礎。社會主義的中國只有擺脫貧困,才能獲得良好的國際形象,才能對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才能贏得全世界人民的認可和尊重。江澤民擔任黨的總書記時指出,「我們黨和國家開展扶貧開發,努力解決貧困人口的生產和生活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一個重要體現」。他還從人權的高度論述了扶貧開發對中國人權事業的意義。胡錦濤同志的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兼顧,無論是統籌城鄉還是統籌區域的發展,都要求加大扶貧開發的力度,使貧困地區得到較快發展,才能真正使中國的城鄉和區域的發展得到全面兼顧。他從以人為本的角度論述了扶貧開發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意義,並指出,「扶貧開發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項歷史任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國內外關於中國新時代脫貧攻堅的意義與貢獻評價綜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深刻影響了中國發展的方方面面,呈現出多維效果影響和多重溢出效應,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的嶄新篇章,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國內學術界和國際人士高度評價中國新時代脫貧攻堅的成就及其重大意義。
國內學術界關於脫貧攻堅意義貢獻評價的主要觀點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脫貧攻堅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將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實現中國人民苦苦追求的解決貧困、實現小康的偉大夢想,足以載入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發展史冊。從更高意義上講,脫貧攻堅關係到全體中國人民福祉,關係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係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只有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關鍵一步。
第二,脫貧攻堅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脫貧攻堅使數億貧困人口成功擺脫貧困,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使貧困群眾充分享有生存權、共享發展成果,享有發展權、擁有發展機遇。同時,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等奮鬥目標的基礎性和前提性保障,推進減貧脫貧與加快農業現代化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頻共振,不斷縮小了城鄉差別。此外,打贏脫貧攻堅戰成為培養錘鍊幹部和人才的重要平臺,以及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的重要途徑。
第三,脫貧攻堅具有重要政治意義。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宗旨、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發展必須完成的底線任務,關係到全面小康目標能否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的成功實踐也印證了中國自身選擇的正確性,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進一步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四,脫貧攻堅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宏大視閾來審視中國脫貧攻堅事業的成功,其中不乏可複製、可學習、可推廣的中國經驗,蘊藏著極富哲理的中國智慧,豐富了世界貧困治理理論。脫貧攻堅的精準扶貧方略不僅對中國減貧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對於國際貧困治理理論也有所創新。特別是中國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形成和確立的習近平扶貧論述,指導中國脫貧攻堅取得勝利,並繼續為中國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治理相對貧困、促進共享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發揮指引作用,成為世界脫貧攻堅實踐中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五,脫貧攻堅具有重要實踐意義。這集中體現在推動國際治理體系現代化方面。中國的貧困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脫貧攻堅的貧困治理實踐內化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二者形成了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局面。在脫貧攻堅戰中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成為貧困治理的中國方案,即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改革為動力,不斷創新扶貧體制機制,逐步建立了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脫貧攻堅實踐和貧困治理進程中形成的相應制度安排、實踐策略和有效經驗,進一步完善和提升了中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的創新案例和經驗示範。
第六,脫貧攻堅具有重要國際意義。脫貧攻堅不僅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奇蹟,也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的奇蹟,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反貧困行動以及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也都具有深遠的影響。中國成為對世界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同時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一直推動和倡導堅持減貧和共享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能夠為其他國家注入強大的信心,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新貢獻,提供新示範。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對於推動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擺脫貧困,特別是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一種嶄新的選擇。此外,中國消除了絕對貧困,就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援助其他發展中國家,這些都將對整個人類社會反貧困作出更大貢獻。
在全球仍有7億極端貧困人口的情況下,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減貧成就經驗尤為關注。各界國際人士從不同角度充分肯定了中國新時代脫貧攻堅的成就及其重大貢獻。
第一,中國脫貧攻堅是對人類減貧事業的重大貢獻。代表性觀點有:當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和世界各地肆虐,中國共產黨並未放棄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等目標任務,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決心的體現,也是中國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信心的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基層幹部對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實積極、具體,這得益於中國共產黨內部的凝聚力、執行力,也得益於中國高效的政治體制,從2012年到2019年底,短短7年多的時間,中國有9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能做到這一點。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研究學習中國的減貧經驗。中國追求的發展不僅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而且是將發展與減貧緊密聯繫,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在這一點上,中國是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榜樣。中國的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接近完成,證明中國制度和治理模式具有優越性。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表示,「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從未看到有那麼多人擺脫了極端貧困」「這是中國的一個偉大成就」。
第二,中國減貧經驗為世界帶來福祉。中國減貧的成功經驗在於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創造大量就業、經濟增長成果為人民所共享。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國情和發展道路,中國顯然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這讓中國人民享受到發展成果,也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信心和啟示。中國切實有效的舉措讓數億人擺脫貧困,中國的減貧經驗為世界帶來福祉。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如期實現全面脫貧,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巨大鼓舞。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自己的精準扶貧等經驗,有助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快更好地擺脫貧困,有力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
中國新時代脫貧攻堅的歷史意義
脫貧攻堅是中國扶貧開發事業在新時代的繼續發展。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引下,中國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建立完善脫貧攻堅制度體系,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呈現出重大的歷史意義。認識和總結脫貧攻堅的歷史意義,既要體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的直接效果,更要總結由此產生的間接影響,還要客觀分析其形成的多重溢出效應;既要總結物質層面的成效,更要呈現其在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的貢獻;既要看到打贏脫貧攻堅戰給貧困地區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還要看到脫貧攻堅為貧困地區開啟新徵程奠定的堅實基礎。具體可以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貧困地區發展進程、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及其鄉村治理能力、培育脫貧人口的可持續脫貧能力、彰顯政治制度優勢和治理能力等五個方面進行總結。
第一,脫貧攻堅目標完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誌性指標,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有望得到歷史性解決。2012年至今,中國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到2019年底,全國貧困人口減到551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到2020年4月中旬,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已有780個縣宣布摘帽,目前還剩下52個未摘帽貧困縣,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脫貧攻堅大幅度地提高了貧困群眾收入水平。2013年至2019年,832個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長9.7%,比同期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百分點。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長30.2%。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脫貧攻堅明顯改善了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衛生室和村醫,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改善,農網供電可靠率、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帶率接近百分之百,近千萬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貧困地區群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長期沒有得到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普遍得以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意味著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貧困問題得到解決,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確保了小康社會的成色。
第二,脫貧攻堅明顯加快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為後發展地區縮小與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奠定了基礎。中國貧困地區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貧困地區呈現出新的發展局面。國家為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飲水,持續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入力度。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以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涉農整合資金、易地扶貧搬遷和危房改造資金、政府債券、小額信貸、扶貧貸款以及社會扶貧資金逐年增加,年均投入過萬億元,主要投資於基礎設施、住房改造和產業發展,加上對上下遊的拉動,扶貧投資實際帶動數萬億社會總投資,在帶動貧困地區經濟增長和實現結構調整方面產生積極影響。精準扶貧方略的實施,明顯拓寬了貧困家庭的增收渠道,如通過發展產業、轉移就業實現增收;安排生態護林員、護草員、保潔員、治安員等公益崗位實現增收;對無業可幫、無力可扶的貧困戶通過綜合性保障兜底措施實現增收;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改善帶動了非貧困農戶實現發展增收。農村居民收入增加必然促進地區消費結構升級,促進消費總需求的直接增加。伴隨著貧困地區道路、網絡寬帶、電力、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農村居民對通訊、汽車、冰箱等生產生活用品以及教育、娛樂服務消費需求會逐步提高。這些變化既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空間,也為拉動宏觀經濟高質量增長提供新的廣闊市場和動力。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的同時,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遊扶貧等較快發展,促進了優質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明顯增強了貧困地區的經濟活力和發展後勁。生態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退耕還林還草等政策措施的實施,明顯改善了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實現了原生態特色產品轉化為農民增收的現實來源,也增加了優質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脫貧攻堅帶來上述多個方面的良性改變,為實現貧困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緩解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三,脫貧攻堅明顯提升了鄉村治理能力,有力地促進了國家貧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共產黨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通過組織開展貧困識別、精準幫扶、貧困退出,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明顯增強,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顯提高,黨群幹群關係更加密切,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2015年以來,全國共派出25.5萬支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幹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目前在崗91.8萬人,為打通精準扶貧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裡」奠定了基礎。在2020年初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貧困地區基層幹部展現出較強的戰鬥力,許多駐村工作隊拉起來就是防「疫」隊、戰「疫」隊,呈現出基層幹部經受脫貧工作歷練的成果。脫貧攻堅促進了全社會合力攻堅良好局面的形成。東西部扶貧協作,產生了助力西部地區脫貧攻堅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效果。定點扶貧暢通了黨政軍機關特別是中央國家機關了解農村與貧困地區的渠道,推進了幹部作風轉變,成為鍛鍊培養幹部的重要平臺。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的形成,為貧困治理體系的完善營造了環境和氛圍。脫貧攻堅建立了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包括與「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體制機制相適應,在各負其責的基礎上合力脫貧攻堅責任體系;針對多維致貧因素,形成政策「組合拳」的政策體系;確保扶貧投入力度與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求相適應的投入體系;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社會動員體系;確保中央決策部署落地落實的督查體系;體現最嚴格的考核評估要求,確保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的考核體系。脫貧攻堅制度體系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和保障,也為國家貧困治理體系形成開展了實踐。為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實施精準識別,建檔立卡,不斷提高貧困識別的準確率;為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開展駐村幫扶,解決了精準扶貧「最後一公裡」的問題;為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實施「五個一批」工程,保證精準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為解決好「如何退」的問題,制定退出標準和程序,制定脫貧年度計劃和滾動規劃,開展第三方評估,保持政策穩定。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的創新與完善,促進了國家貧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四,脫貧攻堅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不斷提升貧困家庭內生脫貧動力。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作為貧困治理的根本動力、參與主體和受益群體,始終堅持把讓貧困人口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脫貧攻堅的直接目標,把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目標。在受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依然向人民表達了兌現承諾的堅定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這無疑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勝信心。大力實施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增加了貧困家庭人力資本的積累,提高了其人力資本的質量。通過加強對貧困群眾的技能培訓、思想引導,增強脫貧意願、信心和能力。通過實施控輟保學,提高義務教育鞏固率,切斷貧困代際傳遞。同時,堅持脫貧攻堅靠人民,在推進脫貧攻堅中,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樹立脫貧光榮、扶貧光榮的良好風尚;加強對貧困家庭勞動力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服務,促進貧困群體就地就近就業;推行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扶貧資金分配在中央部門和省市縣本級公告,扶貧項目在鄉村公示,在年度考核和脫貧退出時了解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的滿意度,從制度上保證了農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移風易俗,抵制陳規陋習,激發內生動力等,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貧困人口參與生產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育和提升貧困群眾可持續的內生脫貧動力。
第五,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成就不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優勢,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治理能力。脫貧攻堅偉大成就彰顯的中國政治制度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堅持黨對脫貧攻堅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出徵高位推進,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扶貧,強化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機制,發揮村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戰鬥堡壘作用。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目標任務,確定精準方略;出臺一系列專項政策和超常規舉措;建立脫貧攻堅制度體系,提供制度保障;聚焦「三區三州」(西藏自治區、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州、雲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實施掛牌督戰,鞏固脫貧成果。三是堅持精準扶貧方略。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等「六個精準」;實施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等「五個一批」脫貧工程;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等四個問題。四是堅持完善大扶貧格局。充分發揮政府在脫貧攻堅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持續加大各行各業扶貧力度,包括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央國家機關定點幫扶、軍隊扶貧、民營企業扶貧、社會組織扶貧、公民個人扶貧的中國特色社會扶貧體系不斷豐富發展。五是堅持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尊重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主體地位,多措並舉激發內生動力,堅持外部幫扶與內生動力相結合,注重貧困地區基層幹部的能力建設和素質培養。六是堅持較真碰硬的考核評估。建立完善科學的考核評估體系,綜合運用考核評估結果,建設完備的監督體系。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及其成就,同樣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組織領導、改革創新、社會動員和貫徹落實等方面的卓越能力。脫貧攻堅中黨的組織領導能力集中體現在黨的領導核心高度重視和親自指揮,黨中央建立並完善脫貧攻堅的責任體系,層層壓實脫貧責任。脫貧責任主要通過建立和完善「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扶貧管理體制、五級書記一起抓扶貧的領導責任體制、全黨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幫扶責任體制等三個方面來實現。脫貧攻堅在扶貧理論、扶貧方略、脫貧攻堅制度體系、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等方面的重大創新,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改革創新能力。中國共產黨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社會動員能力集中體現在不斷強化社會動員和宣傳體系建設,凝聚全社會參與的新社會扶貧格局。各地各部門的貫徹落實能力實際上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主要體現在增加投入、完善政策、嚴格考核、加強監督、作風能力建設等方面。
中國新時代脫貧攻堅的世界貢獻
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中國將有1億左右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十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書寫了世界反貧困史上的偉大傳奇。中國新時代脫貧攻堅極大地堅定了全球減貧的決心信心,習近平扶貧論述引領大規模的脫貧攻堅成功實踐展示了全球減貧的中國智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為全球減貧提供了中國方案。
第一,脫貧攻堅戰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中國貢獻,為發展中國家政府開展減貧樹立了「標杆」。從減貧速度看,中國明顯快於全球。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國際貧困標準,從1981年末到2015年末,中國貧困發生率累計下降了87.6百分點,年均下降2.6百分點,同期全球貧困發生率累計下降了32.2百分點,年均下降0.9百分點。特別是2013年實施精準扶貧以來,平均每年減少貧困人口1300多萬人,7年減少9300多萬人。這有力地加快了全球減貧進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標杆,成為榜樣,堅定了全世界消除貧困的信心。在中國精準扶貧的實踐中,政府是貧困識別、貧困幹預、貧困退出以及脫貧成效評估等減貧全過程的主導性主體。在脫貧攻堅戰中,中國政府加大財政專項投入,通過「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多層級政府間合力協作制度安排提升政府扶貧整體效能,激發並形成扶貧合力,不斷完善政府、市場、社會互動以及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聯動的大扶貧格局,凝聚擺脫貧困的強大動力。中國政府發揮減貧主導作用為全球應對經濟增長帶動減貧普遍弱化的挑戰樹立了典範。
第二,習近平扶貧論述是中國新時代脫貧攻堅最大的理論成果,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習近平扶貧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的最新發展,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遵循。習近平扶貧論述具有豐富內涵:一是堅持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把新時代扶貧開發的戰略定位提高到新的高度,為制定新時代脫貧攻堅頂層設計、體制機制創新奠定了思想基礎。二是始終堅持黨對脫貧攻堅的領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五級書記抓扶貧,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機制。三是堅持精準方略。做到「六個精準」基本要求,實施「五個一批」的脫貧路徑,達到切實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四個問題的根本目的。四是堅持加大投入,管好、用好扶貧資金。改革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管理機制,完善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做到陽光化管理。五是堅持廣泛動員社會參與脫貧攻堅。不斷加大社會扶貧工作力度、凝聚更大扶貧合力。六是堅持從嚴要求促進真抓實幹。把扶貧工作的從嚴要求和幹部作風治理結合起來,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過程和國家貧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結合起來。七是堅持激發貧困群眾主體內生動力。尊重貧困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激發扶貧對象的內生動力擺在突出位置,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充分發揮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的作用,把貧困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他們自力更生的精神激發出來,不斷提高他們共享發展成果的能力。八是堅持攜手消除貧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取向。在致力於自身消除貧困的同時,始終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在習近平扶貧論述指引下,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證明了這套思想體系的科學性、普遍性、指導性,成為全球減貧治理中國智慧的核心內容。
第三,中國精準扶貧方略的成功實踐,為解決貧困治理一系列世界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按照精準扶貧方略的頂層設計,中國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自上而下(指標規模控制、分級負責、逐級分解)與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評議)相結合的精準識別機制,對國際減貧瞄準方法的完善具有積極意義。圍繞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四個問題構建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落實的工作機制,為解決一系列貧困治理難題提供了方法。此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不僅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也強調要發揮脫貧主體的能動性,「智」「志」雙扶,從而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其中包含的內源式扶貧、合力扶貧、制度扶貧等理論及實踐,對於為國際貧困治理理論創新提供了借鑑,對於推動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擺脫貧困的進程具有重要作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高度肯定中國的減貧方略,他指出,「精準減貧方略是幫助最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已實現數億人脫貧,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鑑」。可以說,中國巨大減貧成就堅定了全球減貧信心,而中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設計及其實踐為全球減貧提供了中國方案。
來源:中國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