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明兩年城陽區規劃建設14所中小學
昨日,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城陽區城陽街道馴虎山路九年一貫制學校、田旺路小學和薈城路小學三所學校的規劃方案。據了解,2020~2021年,城陽區計劃建設中小學14所,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3所、普通高中1所,累計投入資金約31億元。
根據規劃方案,城陽街道馴虎山路九年一貫制學校,為五十四班學校,項目佔地面積58312.43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87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約35900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約12800平方米。從規劃圖上可以看到,學校設置了兩棟4層高的教學樓,分別為小學部和中學部;綜合樓一層為圖書館和校史館,二層為多功能廳;體育館一層為食堂,二層為籃球館和遊泳館。多個建築之間有連廊相接,做到既獨立又互通。
城陽街道田旺路小學新建工程位於城陽區城陽街道辦事處田旺路東,煙青路北,為36班小學,學校規劃建設4棟教學樓,並配建圖書館、餐廳、景觀臺階、風雨操場等。項目用地面積3318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7773.6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約24472.19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約13315.71平方米。該學校周邊有萬科金域華府、都霖馨苑、青特小鎮等多個小區,建成後將滿足周邊適齡兒童的入學問題。
城陽街道薈城路小學新建工程位於城陽區城陽街道辦事處春陽路北、薈城路西,為三十班小學,用地面積3106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25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約21000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約11500平方米。
以上三所學校的建設單位均為青島城陽城發教育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據記者了解,此前城陽區公布了2019~2030年教育設施建設計劃。未來10年,城陽區將投資約188億元,分3個階段實施建設中小學校69所。根據預測,到2030年城陽區飽和狀態下居住人口規模將達到230萬,需建設學校69所。根據各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內確定的建築面積推算總投資約188億元,分3個階段實施:2019年~2021年,建設中小學25所,投資約41億元;2022年~2026年,建設中小學21所,投資約70億元;2027年~2030
年,建設中小學23所,投資約77億元。
2019年完工並投入使用項目5處,累計投資約6.2億元,新增學位5600餘個。主要包括:擴建區實驗幼兒園綜合樓;新建旺疃九年一貫制學校,新增學位1560個;新建怡海小學,新增學位990個;新建城陽十七中,新增學位1450個;改建區實驗二小東部校區,新增學位1350個。
2019年已確定開工新建項目共11處,累計投入資金約10億元,建成後新增學位8700餘個。主要包括:新建禮德小學,新增學位1620個;新建白沙灣九年一貫制學校,新增學位1260個;新建夏莊西北片區九年一貫制學校,新增學位2100個;新建崔家溝小學,新增學位1620個。
2019年開工擴建項目包括:拆除重建城陽一中宿舍樓餐廳,新建6800平方米師生餐廳;擴建城陽二中綜合樓,新增1200個學位;擴建區實驗二小綜合樓,新增專用室23個;擴建仲村小學教學樓,新增學位675個;擴建城陽十五中綜合樓,新增學位1000個;擴建流亭小學綜合樓,新增學位540個;擴建城陽五中餐廳,新增1900餘個就餐位。
青島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摸清「家底」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訊(記者李倚慰)日前,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市人民政府在青島組織召開青島市城市地質調查階段成果匯報移交會議。成果移交儀式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向青島市人民政府移交了《青島市自然資源與環境圖集》,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分別向古鎮口核心區管委會,移交了支撐服務古鎮口核心區規劃建設地質環境圖集、支撐服務古鎮口核心區規劃建設地學建議報告、古鎮口核心區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報告以及古鎮口核心區三維地質結構模型與地質信息服務平臺等成果。
作為全國新一輪城市地質調查首批試點,青島市城市地質調查於2018年正式啟動,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山東省、青島市採取「局-省-市」的合作模式,共同出資,統一部署,聯合實施青島市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具體由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單位牽頭組織實施。開展了目前青島市系統性最強、內容最全、精度最高的地質調查工作,在水土環境、地下空間資源、地下水資源、地質災害、三維地質結構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顯著成果。
膠州灣第二條隧道規劃區立依據
近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完成了1:5萬環境地質調查、1:2.5萬工程地質調查,全面系統查明了國家(青島)創新示範區古鎮口核心區等城市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摸清了地下空間、地下水等地質資源稟賦,編制完成《青島市自然資源與環境圖集》《支撐服務國家(青島)創新示範區古鎮口核心區規劃建設地質環境圖集》,構建了重點調查區三維地質模型,有力支撐了創新示範區、紅島經濟區、藍色矽谷等重點區規劃建設。
同時,調查研究膠州灣第二條隧道規劃區關鍵斷面性質,為解決隧道規劃建設的工程地質問題提供重要依據。精細識別前海沿線地下交通工程規劃路線0~100米地質結構,為前海沿線地下交通工程規劃論證提供高精度探測數據;並推動三維地質建模、地質環境監測預警網絡和城市地質信息服務與決策支持平臺建設,推進信息平臺納入自然資源和規劃一張圖,服務智慧城市建設。引導立法將城市地質調查工作納入政府管理主流程。
構建城市地質調查「青島模式」
此外,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還初步建立濱海基巖城市地質調查技術標準體系。推動制定青島市地方標準、濱海城市地質調查技術標準和技術要求,包括《基巖城市陸海一體三維地質建模建設標準》《濱海基巖城市地質調查評價技術要求》《濱海基巖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評價技術指南》等技術標準和技術要求。《青島市城市地質調查資料庫標準》和《青島市巖石層層序劃分標準》提交地方標準立項申請。
同時,探索構建城市地質調查工作「青島模式」。建立了中央技術引領、地方主導的工作機制,「中央-省-市」協調聯動,保障項目立項經費配套。精心實施調查工作,集中優勢力量聯合攻關。建立了資料收集與成果共享機制,確保地質調查成果及時轉化應用。逐步打造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全國樣板。
下一步,青島將加快推進市級經費綜合調查和專題調查項目進度,逐步構建完善青島市、重點區、示範區、精品區四個尺度三維地質模型。並加快陸海一體地質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穩步推進青島市地質信息服務與決策支持平臺建設。
(文章來源:青島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