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佔到美國經濟的80%,製造業僅佔11%,這經濟結構如何呢?

2020-12-11 新浪財經

來源:南生今世說

提到美國經濟,大量網友就被其超過20萬億美元的GDP所震撼——接近全球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人均GDP達到6.26萬億美元,在主要發達國家中也是最高的。那問題來了,美國經濟的支柱是什麼?其國民經濟結構如何呢?

2018年,美國的GDP構成簡介

按照傳統的觀點,一般將一個國家的GDP分成三大塊:第一產業增加值(俗稱農業)、第二產業增加值(廣義工業,包括採礦業、建築業、製造業等)、第三產業增加值(俗稱廣義的服務業)。

數據顯示:在2018年,美國的第一產業增加值約為1641.88億美元,僅約為美國GDP總量的0.8%——雖然美國農業仍然非常重要,但在美國國民經濟結構中,所佔的份額還真是「微不足道」。

2018年,美國的第二產業增加值約為38151.44億美元,接近其GDP總量的18.6%。其中,體現科技水平,實體經濟最重要組成部分——製造業增加值僅略微超過2.3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總量的11%。

第三產業增加值卻高達165147.47億美元(超過16.5萬億美元),約為美國GDP總量的80%多——要知道2018年,中國全部的GDP也才13.608萬億美元啊,都比不上美國的服務業GDP。

備註:2018年中國的第一產業佔GDP比重約為7.19%,第二產業佔比約為40.65%,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為52.16%。此外,如果不看中美兩國的第三產業,僅以第一和第二產業為主,那中國的GDP已經超過美國了。

美國國民經濟結構合理嗎?

顯然,在美國的國民經濟結構中:核心、支柱都是第三產業,即廣義服務業。其他產業佔比實在太低了,您認為這樣的國民經濟結構合理嗎?

按照我們從小學到的知識,國民經濟三大產業的關係是這樣是: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它解決的是全體國民的吃飯問題,也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有精力發展其他產業,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

從這個角度來講,雖然美國的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不到1%,看似很低,但美國人民基本不缺吃喝。要知道美國是全球第二大糧食生產國——其糧食總產量約為4.4億噸,人均糧食產量高達2690斤。

如果加上其他油料作物,那總產量、人均產量還在會上升。僅憑美國自己無法消耗完,還必須大量出口,並成為全球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從這個角度來講,即便美國的第一產業佔比很低,但仍是合理的

再看美國的第二產業。從美國每年的貨物貿易額來看,美國整體是「出口商品遠小於進口商品」,且年年大幅逆差。如果美元不是國際性貨幣,那美國就要為「進口商品尋找外匯」而捉急了。從這個角度來言,美國的第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佔比不合理。

反之,第三產業佔比過高也就不太合理了。這預示著美國經濟這座「巍巍大山,根基不是足夠穩定」,有種「虛胖」的感覺。但美國仍掌握著「美元(經濟)、軍事」兩大利器,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仍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相關焦點

  • 德勤:服務業增加值佔世界GDP比重達68.9% 在數位化經濟時代仍舉足...
    服務業在產出、增加值和就業方面佔主導地位過去20年,隨著服務業對GDP的平均貢獻和增加值的提高,服務業增長與整體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佔高收入國家GDP的74%,高於1997年的69%。美國服務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高於其他高收入國家。
  • 製造業佔比較低減輕美國經濟 在貿易保護主義衝擊中的下行壓力
    11月10日,工銀國際與財新傳媒在北京成功聯合舉辦主題為「全球新展望與制勝之道」的「2019國際投資論壇」(以下簡稱「論壇」),來自政府監管機構、研究機構和金融機構的十餘位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了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摩擦趨於複雜及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金融市場的背景下,全球投資者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 2019年,美國服務業的GDP高達17.36萬億美元,佔比81%
    對此,有評論說是因為疫情來的突然,短時間內美國的製造業產能跟不上,但南生認為這不是根本原因。美國GDP中,服務業佔比太高了2019年美國經濟同比實際增長2.3%,完成的名義GDP高達21.43萬億美元——比第二名的中國(14.363萬億美元)和第三名的日本(5.087萬億美元)之和還要高。
  • 何自力:正確認識服務業佔比的意義
    2015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的GDP佔比達到50.5%。有觀點認為,這標誌著中國與發達國家服務型產業結構的距離進一步縮小,意味著中國產業結構由製造業為主導向服務業為主導轉變邁出重大一步。筆者認為,服務業佔比提升固然可喜,但品質亟待提升,與製造業融合的程度仍須加強。服務業是以提供服務產品的產出為特徵的產業。
  • 史丹:發展服務業並不意味著忽視製造業
    原標題:發展服務業並不意味著忽視製造業(熱點辨析)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促進服務業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但是,服務業佔比高未必經濟發展水平就高,關鍵要看製造業是否充分發育、足夠強大到能夠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創新動力。
  • 從投入產出表看湖南經濟結構調整
    一是採礦業、製造業比重下降,電氣水的比重上升。湖南採礦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的比重由2002年的10.7%下降到2007的8.1%,下降了2.6個百分點;製造業的比重由81.2%下降到80.4%,下降了0.8個百分點;電氣水的比重由8.0%上升到11.5%,上升了3.4個百分點。   二是傳統支柱產業比重下降,技術密集型製造業比重上升。
  • 經濟每月談: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加快服務業發展
    現在從製造業來看,像英國、美國,它們早都是逆差了,但它們的服務業是順差,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又是以金融業為主的大大的順差,它們的創造財富主要的產業已經不來自於製造業,而來自於服務業,特別是高端的現代服務業。這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大趨勢。
  • 若不算服務業,那2019年中國、美國的GDP是多少呢?誰更高呢?
    反觀美國,不僅沒有很好的利用中國「提供的時間窗口」,而且面前疫情的衝擊,醫療物資的生產供應完全跟不上。作為全球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不僅美國國內的醫療物資無法滿足,還在全球到處搶奪物資。那為什麼美國的表現這麼「平庸」呢?美國為什麼不能提供充足的醫療物資呢?
  • 疫情對中美經濟影響的比較分析
    中美兩國GDP佔到世界經濟總量的40%左右,疫情對兩國經濟的影響必然對世界經濟造成較大影響,由於兩國疫情防控策略和結果不一樣,對經濟的影響將會有差異和不同,除疫情防控方法、力度、結果不同產生對經濟的影響不同外,兩國經濟結構的差異,也將造成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同。
  • 江蘇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實證分析
    由於模型僅給出了產業結構優化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對於產業結構優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需要間接計算。,還有一些結構指標因為不好量化或沒有相應的數據而未納入本文,從而使總貢獻率偏小;二是說明近些年來,至少這四個結構指標所反映的產業結構升級對江蘇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不是很大,需要進一步深化產業結構優化的外延與內涵。
  • 美國ISM服務業指數升至四個月高點 受經濟重開提振
    來源:新浪財經一項美國服務業指數在6月份躍升至四個月高位,並重新呈現擴張態勢,因經濟在防疫封鎖後更廣泛重開。供應管理學會周一表示,非製造業指數上個月創紀錄飆升11.7點,至57.1。服務業指數跟隨製造業指標出現反彈,表明經濟正在從與新冠疫情相關的衰退中復甦。但最近Covid-19病例的激增有可能限制服務業改善的步伐,服務業佔美國經濟總量的近90%。服務業的商業活動指數在6月份躍升了25點至66,是自1997年以來的第二高。
  • 全球製造業GDP五大國,東亞佔了三個,另外兩個呢?我國排在第幾
    GDP一般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產值計算包括了所有區域內的產品和服務,即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第一產業的農業附加值比較低,在各個國家中所佔的GDP一般都很低,第三產業的服務業也是不直接產生價值的,是不會額外的增加社會財富,它只會間接地促進農業和工業的發展
  • 周小川:服務業發展存在歷史歧視,金融佔GDP比重不能簡單看待
    服務業發展是我們經濟結構轉變的重點之一,要想發展好,要消除傳統計劃經濟以及過去統計體系遺留下的對服務業的歧視,和涉及到這種歧視的管理方式。」11月12日,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財經》(博客,微博)年會2020:預測與戰略」上如此表示。
  • 生產性服務業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向
    摘要 今年前三季經濟數據表明,服務業已成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在國民生產總值6.7%的增長率中,第二產業增長6.1%,第三產業增長7.6%,服務業增加值佔國民生產總值比重52.8%,比上年同期增長1.6%。顯然,產業結構調整已有了顯著成效。
  • 周小川:金融業和實體經濟是共生關係 金融佔GDP比重不能簡單看待
    人民網北京11月14日電(王仁宏)「目前服務業發展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重點之一。從全球橫向比較來看,服務業的發展還有巨大的空間,也是我們應對經濟增長下滑壓力的一個可以主要做出努力的方向。」近日,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財經》2020年會上如是說道。
  • 現代服務業的美好時代
    其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過半始於15年,服務業和工業就業佔比拉開差距則始於13年,而今年以來製造業和服務業PMI就業指標也再度出現明顯背離。服務業大分化,新興服務崛起。後工業化時代,服務業內部將出現明顯分化。傳統服務業:高峰不再,觸網轉型。
  • 一財朋友圈·伍超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密鑰:現代服務業
    如果單純考慮經濟增速放緩,中國經濟似乎在跟從拉美國家的老路,如果進一步結合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質量提升,中國經濟正在複製東亞經濟的奇蹟,未來增長依然可期可待。圖1給出了中國相對美國的實際人均GDP比重和實際人均GDP增速路徑。從1990年到2010年的二十年時間裡,中國人均GDP增速保持在10%左右,佔美國人均GDP比重從6%增加至20%。
  • 五大行製造業貸款佔比縮減,房地產信貸仍為股份行「大頭」
    銀行業金融機構是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源,以銀行貸款為代表的間接融資體系,一直在我國的社會融資規模中佔據絕對份額。那麼,2018年銀行貸款額度究竟流入了哪些行業、撤出了哪些行業?不同的行業又是如何影響銀行不良貸款的生成?不良的重災區出現在哪兒?
  • 20年前,美國GDP佔全球總量的30.4%,我國僅佔3.5%,那麼現在呢?
    文:夜梟1934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庫茲涅茨首次提出了GDP這一概念,不過直到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立,GDP才被正式認定為衡量一國經濟總量的統計工具,也成為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00年,美國成為了全球首個GDP總量突破10萬億美元的國家,高達10.28萬億美元,而當年全球GDP總量僅為33.62萬億美元,美國佔全球GDP總量的30.4%,足以見得美國的強大。而在當時那個年代,我國剛剛進入經濟高速發展的,經濟實力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
  • 經濟結構不斷升級 協同作用顯著增強——新中國成立70年山西經濟...
    建國初期,山西產業基礎薄弱且單一,以農業為主體的年代卻難以滿足人們的溫飽需求,工業結構單一、技術落後。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逐步形成了門類齊全且具有山西特色的現代化工業體系。近年來,山西實施一系列加快服務業發展的重大政策舉措,第三產業持續較快發展,增加值佔比不斷提高。  三次產業結構深刻變化,服務業撐起山西經濟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