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託育行業政策利好有望再加碼,但冰火兩重天。整體而言,資本市場對託育行業仍持謹慎觀望態度。託育機構如何在「冰火兩重天」中破局謀生?借鑑海外「他山之石」或可打開新思路。
作者| 楊遊一
託育機構新增2020年迎來井噴
託育行業政策利好不斷,自去年以來迎來多部門照護。
繼2020年11月份,教育部明確每個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開設託育服務相關專業,以及將嬰幼兒照護服務人員納入職業技能提升行業,國家正通過政策手段著手解決託育行業面臨的人才困境。
近期,中國計算生育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培安表示,正研究將0-3歲託育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抵扣範圍,探索建立育兒補貼,減輕家庭育兒經濟壓力。
除此之外,中央及各省市地方都把普惠託育作為民生實事重點項目推進,既有新增普惠託育點數量的「硬」指標,也出臺了不少實打實扶持政策,包括場地免租、裝修補貼和運營補貼等。
以浙江省為例,2020年將「新增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200家,新增託位5000個」列為十大民生實事之首,各縣市隨後落地了具體管理和扶持政策細則。
其中,溫州對納入民生實事項目的機構,其中公辦的給予全額保障,對每班補助金額最高可達30萬元;社會力量舉辦的按49%的標準進行補助,每班不高於15萬元。
此外,各個區的補貼政策也不盡相同,比如杭州下城區制定了區域性的規定和實施辦法,根據最新辦法:社會辦託育機構可以獲得每班基礎額度2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納入2020年省市民生實事項目的還可增加30%。社會辦託育機構收託補助則與其收費標準,以及年度評估得分掛鈎。社會辦託幼一體機構按每班1萬元進行補助等。
《若流》了解到一家受託地方政府建設運營的託育園,場地免租加建設裝修費補貼100萬元,相當於託育機構前期只投入了30萬元,大大減輕了成本回收壓力。
在2020年利好政策的不斷加持下,新註冊的託育機構迎來井噴。根據企查查數據,2020年全年,國內新增託育機構數量為13502家,相比2019年新增3739家漲幅近4倍。
從地域上來看,新增註冊託育機構主要集中在二三線城市,一線城市的新增數量並不顯著。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新增註冊託育機構305家,而上海新增託育機構僅為83家。
從託育園的屬性來說,目前主要以普惠性託育園為主,這是政策不斷扶持的重要方向。今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文件,明確到2022年底,上海全市所有街鎮普惠性託育點覆蓋率不低於85%,託幼一體園所在公辦幼兒園總量中佔比不低於50%。
資本還「寒」,剛起步便經歷洗牌期
相較於政策之「熱」,資本還「寒」。
一位曾經投資過託育領域公司的投資人告訴《若流》,從2012年左右開始的學前教育投資熱,因2018年一紙文件遭遇重擊。
根據當年11月發布的《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兒園,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營利性幼兒園資產」。
雖然該文件沒有明確點名「託育機構」,但有業內資深人士坦言,目前託育機構能否單獨上市的政策尚不明朗,「有地方主管部門對託育機構的上市規劃並不太認可」。
「從那以後,很多資本就不太敢進入託育和幼兒園的領域了」,上述投資人表示:「不過一些有產業背景的資本,比如房地產開發商,在產業鏈上有需求的,不那麼在意盈利性,還是很願意投資這個賽道。對這個行業來說未必不是件好事。」
2019年託育行業的融資是14起,其中積木寶貝、MoreCare茂楷、樂融兒童之家均獲得億元以上融資。2020年託育機構融資情況明顯減少,《若流》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託育行業融資僅有5起,獲得億元以上融資的僅有一家——好姑姑託育。
2020年3月,GANOR佳諾宣布完成Pre-A輪融資,該機構在南昌、上海、深圳設立了直營託育中心,主要提供To B、To C和ToG三種託育解決方案。To C是社區模式,提供「託育+早教」服務;To B 是與企業僱主合資、合營的方式,面向企業內部員工提供定製化託育解決方案;To G是針對政府層面實現普惠性託育的布局,提供普惠型嬰幼兒託育服務、代運營等解決方案。
2020年5月,EarlyBird完成天使輪融資,該機構成立於2018年,公司針對社區家庭提供ToC全日託、半日託等託育服務,同時針對企業個性化需求提供TO B的業務,目前主要紮根北京,擁有CBD和望京兩個校區。
2020年8月,好姑姑託育獲卓越集團億元融資,本輪融資主要用於加快江浙滬長三角區域布局。截至2020年8月,好姑姑直營託育園數近50家,旗下包括高端品牌YeeYaa、芸沁,中高端品牌萌萌鹿,以及定位中端的品牌好姑姑。
2020年7月,廣州全優加教育發展有限公司獲得3500萬首輪戰略融資,本輪融資主要用於完成全國性的布局。截至2020年11月,全優加在全國擁有21家門店。全優加成立於2002年,早期深耕早教領域,近年逐漸向託育領域滲透,主打中高端市場,定價在4000-8000元之間。
2020年12月,十牛小鎮完成新一輪數百萬融資,本輪融資主要用於課程質量、品牌推廣、團隊提升,以及加速門店管理複製成熟化。十牛小鎮成立於2019年,立足廣州市番禺區,2020年新開33家門店,預計到2021年,新增不低於60家門店。
2020年,受疫情影響,剛剛起步的託育行業就經歷第一個洗牌期,在上半年出現諸多整合機會。去年3月份,紐諾教育宣布預計投入2000-3000萬針對小微託育機構進行收購,「一周左右的時間,我們就收到了50多個機構的申請,這還只是廣州和深圳地區。」紐諾教育CEO王榮輝曾對媒體表示。
而到下半年,各行業開始復工後,加上政策的不斷加持,託育行業又加速進入競爭白熱化階段。可以想見,進入2021年,那些具有自主研發能力規模化優勢、擁有精細化運營能力的頭部託育品牌會嶄露頭角。
市場化高端託育園的國內外探索
整體來看,國內純市場化的託育機構仍然面臨很大生存壓力。
彬復資本在2019年8月的調研顯示,200平米以下的低端託育機構以9個月的滿月爬坡期和1年的投資回本周期受到市場看好,隨著規範意見出臺,低端託育機構顯然在市場出清階段。與之對應的,高端託育的爬坡期約為2年滿員率90%,實際成本回收期基本在4年左右,同時因為近萬元的客單價導致的市場天花板低也很難成為主流趨勢。
溫州一位資深從業人士舉例,一家純市場化運作的託育園,託位共40個左右,收費在3300-4500元/月,實際招收35人左右才能達到盈虧平衡。可以比照的普惠價格是,溫州甌海區普惠性託位入託費用原則上不超過2500元/月。
「如果沒有補貼,那麼市面上那些收費2000多元的機構,在服務品質上應該講還是會有所欠缺,或者是燒錢在做,很難持續。」上述資深從業人士如是判斷。但現實是,市場上一旦存在這樣的機構,就會對收費更高的機構產生衝擊。
相對而言,高端定位託育園「活」得更舒服一些。比如,上海一些託育園每月收費高達萬元,客戶群相對精準,招生情況反而更好。
「市場化託育首先要明確定位。對中產家庭而言,有明顯的接受價格上限。但對於超高端家庭,只要服務到位,價格並不關鍵。」貝思優託育創始人、總經理章苗苗說。
從國內託育商業模式探索來看有這幾方向:一是「託育+早教」整合託育園,這成為市場化託育園的主流趨勢;二是具有跨區域可複製的模式,具有規模化優勢的託育園更受資本青睞;三是社區託育小而美的中高端社區園,很受年輕父母青睞;四是「託育+」創新園,其中包括「託育+養老」一體化託育園,「託育+遊泳+外語」等。
橫向來看海外發達國家,託育的成熟發展與政府補貼也緊密相關。但除了政府導向普惠性園所,企業主導也是一種模式。
美國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公司,Bright Horizons Family Solution(BHFS)就是以企業為主要客戶,受託運營企業內部兒童保育中心。近年來,公司總市值保持在100億美元左右。可以比照的是,紅黃藍當前市值不到6900萬美元。
BHFS成立於1986年,剛開始是為職場父母解決孩子保育問題,後來逐步把服務對象定位於僱主,通過服務好僱員全生命周期的需求,包括孩子養育、養老,自身進修學習等,解決員工「後顧之憂」,從而更好為僱主工作。在這種模式中,BHFS可以節省一大塊場地成本。
據其官網介紹,BHFS在全球有1000多個兒童保育中心,約32000名員工,有1200多家大企業客戶。
其三季度報顯示,受疫情影響永久或暫時關閉了一些中心後,截至9月末,他們在北美運營中的兒童保育中心超865家(新開3家),英國超465家(新開1家),荷蘭62家。
「類似模式,將託育放在職場人士全生命周期服務,在國內幾乎還沒有」,一名託育業內人士告訴《若流》,但只要企業端有需求,作為託育機構也很有興趣受託運營。
根據不同算法,我國託育市場規模從幾百億到幾千億元不等。對於市場參與者而言,細分賽道越多,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從政府到企業,託育「蛋糕」的吃法絕不至於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