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成都某小區菜鳥驛站,堆放的大多數快件都使用了包裝材料,不需要二次包裝的快遞散件非常少。 郝飛攝
四川在線記者 陳碧紅 郝飛
「買了一支口紅,給這麼大一個箱子,裡面塞滿了填充物。」1月6日,成都市民王銘鶴拿著剛拆開的紙箱感慨,比口紅足足大了10倍的包裝,實在有點浪費。
1月4日,國家郵政局發布一組驚人數據:2020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830億件,同比增長30.8%。這意味著,去年我國每一天就有接近2.3億個包裹在路上飛奔。有專業機構估算,我國快遞業每年消耗的紙類廢棄物超900萬噸、塑料廢棄物約180萬噸。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郵政局、商務部等8部門《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85%,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700萬個,到2025年快遞包裝基本實現綠色轉型。這意味著,兩年內我國的快遞包裹將進行「全員瘦身」。
四川的準備情況怎麼樣?四川在線記者日前進行了調查。
A
走進菜鳥驛站
反覆包裝的快遞是絕大多數
擔心包裹破損是主要原因
1月6日,菜鳥驛站成都市和平街店店長正在給顧客打包快件,一圈又一圈的膠帶密密麻麻纏在紙箱上。該店長表示,顧客快遞的物品有8公斤重,為保證物品不在寄送途中掉落或損壞,他找來使用過的紙箱再加裝了一層,同時用膠帶反覆加固。
這家驛站的貨架上,放滿了需要收寄的快遞,其中只有一箱食品在原包裝上直接貼了快遞單,其他快件都使用了額外包裝材料。該店長解釋說,這箱食品的包裝箱硬度比較好,可以直接寄,但大部分顧客拿來的快遞原包裝不能防水防壓,有破損隱患,需要再次包裝。
對於重複包裝,他表示無奈,「我也想節約,但安全性肯定是第一位。快件如果損壞,我可能要賠幾百塊錢,再發兩百個快遞都賺不回來。」
成都市王府井B座商城的菜鳥驛站,大家對快遞安全有同樣的顧慮。正在將有外包裝袋的床上用品塞入紙箱打包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他們經常要寄送鍋碗瓢盆等易損品,都會在原包裝外再包一層氣泡膜甚至紙箱,以減小賠償概率。
記者注意到,這家店用於打包的膠帶寬50毫米。而郵政部門為了推進快遞包裝減量,提倡使用寬45毫米及以下的「瘦身膠帶」。對此,工作人員表示,沒有留意過膠帶寬度問題,不了解相關政策。
記者走訪成都市區多個快遞店,發現都配備了規格不同的紙箱、塑膠袋、編織袋、氣泡膜等物料,快遞人員回答幾乎一致:即使顧客沒有要求,也會儘可能保證包裝完整,同時根據貨物特點,採取一字型、十字型或井字型的膠帶纏繞包裝。
1月6日,成都某小區的垃圾收集點,許多快遞包裝被網購者直接丟棄在此。郝飛 攝
B
走進快遞企業
包裝「瘦身」有利控制成本
企業也有意嘗試綠色包裹
對於快遞企業而言,無論是包裝紙箱還是膠帶,多使用就意味著物流成本的增加。從降成本的角度出發,採用綠色、減量和循環的快遞包裝方式,更有利於效益的提升,因此他們願意主動「瘦身」。
中通快遞新都分揀中心,分揀員正忙著將同一目的地的快遞小件裝到集包袋裡,然後運到新能源車輛上。
「以前我們集包用的是蛇皮編織袋,只能使用一次,現在全部替換成可循環袋。」中通快遞四川管理中心企劃專員李明聰說,目前網點日均處理件量達到20多萬,中心為此購置了1.6萬餘個可循環袋,還另外租用了5000多個。同時,為降低快件破損率,網點還專門上了兩套自動分揀設備,有效避免人工暴力分揀。
中通快遞新都網點附近,有一家大型女鞋電商基地——國際美博城。這裡一二樓主要是工廠店,5樓是淘寶網商,僅中通快遞一家,在美博城的日均攬件量就有1萬多件。記者看到,商家在打包商品時,在鞋盒外套上大小合適的定製紙盒和防水袋,即可貼上快遞單發貨。
對此,中通快遞新都網點負責人李黎介紹,他們的電商客戶主要為鞋服、食品類,「電商賣家會根據產品特點定製包裝材料,如果沒有經驗,我們可以協助設計、定製合適的包材,以此避免外包裝的不必要浪費。」
國內一些大型電商物流公司腳步邁得更快。蘇寧成都物流公司總經理範錄山介紹,蘇寧推出「漂流箱計劃」,漂流箱即是可循環使用的箱子,自帶封箱扣,主要用於價值高、損耗大、需要消費者當面驗收的高端產品,由快遞員當場回收。每個漂流箱可用二三十次,大量減少紙箱和膠帶的使用。目前,該計劃已推廣到包括成都在內的16個城市。
近年來,京東持續推進「青流計劃」,通過打造綠色供應鏈包裝產品合作平臺,減少共計上億個一次性包裝紙箱的使用。
C
對話物流業人士
推廣綠色包裹為何知易行難
無接觸配送加大紙箱循環利用難度
各家企業各式各樣的包裝「瘦身」計劃看上去都很完美,為什麼寄送的快遞中二次包裝還大行其道?
「沒有顧客交接環節的配送是我們的痛點。」面對問題,範錄山直言不諱。他表示,能用漂流箱配送的產品佔比只有20%,疫情防控常態化,推廣無接觸配送,箱子更難回收。
李明聰則透露,市面上諸如拉鏈式紙箱等新型環保包材因成本高、回收難,也不容易大範圍推廣,需要整個行業統一規範。
心有餘而力不足,是多個菜鳥驛站負責人的同感。大家都樂意為環保出一份力,但一方面可降解材料供給不足,購買渠道少。另一方面,綠色包裝產品成本較高,難以承擔。
「對於過度包裝,我們會以收取包裝費的方式勸阻,但有些消費者並不在意額外包裝收取的小額費用。」菜鳥驛站成都創想大廈店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特別是寄遞蟲草等高價值物品的顧客,對快遞包裝有比較高的要求,快遞點也要滿足。
記者走訪多個快遞站點還發現,雖然每家店都配備有廢棄物回收箱,但主要用於回收快遞紙箱,而廢棄膠帶、紙類填充物、破損塑膠袋等失去循環價值的封裝用品,因缺乏回收使用渠道,只能當成垃圾直接扔掉。
中印供應鏈管理成都有限公司負責人趙仕政認為,加快推動快遞包裝「瘦身」,不僅要提高紙箱生產標準,實現多次利用,同時對於環保材料不足的問題,政府應加大推廣力度,「有回報才能吸引更多企業加入,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對此,省郵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顧蓉表示,當前國家已明確了膠帶、包裝袋等塑料製品的禁限用時間,未來將加大對寄遞企業的培訓,要求其了解相關環保法規和文件,同時加強宣傳,爭取社會大眾對快遞包裝治理工作的支持。
為加快推進綠色轉型,2021年四川還會投放一定數量的快遞循環包裝盒,新增相應的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加速促進快遞包裝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