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黨委宣傳部 烏日娜 趙昕蕊)12月10日,自治區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呼和浩特舉行,隆重表彰全區776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我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主任醫師張卿獲自治區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這份榮譽,是對她34年從事臨床工作的認可,是對她千裡援鄂英勇壯舉的讚譽,更承載著她作為一名醫者的初心與使命。
儘管已是北方深冬,儘管2020年已近尾聲,但回憶起年初的疫情肆虐、白衣戰士的凜然逆行,依然讓人心生唏噓,湧起暖意。
她是年齡最大的援鄂隊員
2020年,註定是令人難忘的。
歲末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荊楚大地肆虐,國家迅速從全國調集300多支醫療隊馳援湖北。剎時間,4萬多名醫務人員白衣執甲,逆行出徵,從全國各地奔赴湖北省。這其中就包括張卿。
1月28日,大年初四,張卿隨自治區首批援鄂隊員踏上千裡援鄂的徵程。就在前一天,醫院接到自治區通知,緊急組建一支「人員配置齊,作戰能力強」的隊伍支援湖北。當時,正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刻,但張卿沒有退縮,主動請纓,並擔任醫院首批援鄂醫療隊的領隊。
今年56歲的張卿,是整支內蒙古第一批援鄂139人中年齡最大的一員,作為呼吸內科的一員「老將」,她34年來始終工作在呼吸內科臨床、科研、教學的第一線,主持並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張卿,有著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和管理經驗。
按照工作指令,張卿對口援助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並擔任荊門市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救治組組長。荊門市地處鄂中,號稱「荊楚門戶」,與武漢來往頻繁,當時有數百餘名確診患者,是湖北省疫情的重災區。作為荊門市最大的三甲醫院,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是荊門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工作的主陣地,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和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從1月28日正式進駐醫院到3月20日奉命撤離,張卿帶領的醫護團隊歷經53天的日日夜夜的堅守,累計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近200名,會診病人300多人次。作為領隊,她不僅要做好臨床指導工作,還要兼顧管理、安全、臨床、感控、護理、物資、生活、宣傳等。但無論如何忙碌,她都沒有絲毫懈怠,最終也踐行了出徵時向院領導立下的「軍令狀」——醫護隊員「零感染」、病人「零死亡」、工作「零責任」、救治「零事故」。
因工作出色,張卿被授予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範、湖北抗疫最美逆行者、內蒙古醫科大學抗疫先鋒等多項榮譽稱號。
她是患者心中的救命恩人
11月4日,在附院8樓樓道裡,一個一路小跑的年輕人熱情地擁抱住一位醫生,激動地說「張主任!好久不見啊!」醫生正是張卿,而這位年輕人,是她曾在荊門市救治的一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賀先生。
時隔228天、跨越1538公裡的相聚的背後,是一段難忘的故事,記錄著張卿與援鄂醫療隊在荊門為患者傾情付出的記憶。
今年2月4日,在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張卿帶領醫護團隊對33歲的患者賀先生施局麻下經過右側股動脈及右側靜脈穿刺行ECMO 治療。此前,賀先生病情危重,生命危在旦夕,張卿及各醫療專家果斷施策,積極搶救,藉助ECMO技術,經過近2個月努力,終於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創造了生命奇蹟。這也是內蒙古醫療隊在湖北荊門首次運用ECMO技術救治新冠肺炎成功的例子。
在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了充分掌握每個危重病人的病情,張卿實行專家組、小組長、管床大夫3級查房制度,冒著被感染的巨大風險,她每天進行日常查房,制定、參與和組織院內和全市的疑難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切實提高治癒率,張卿主張「一病人一方案」的精準救治策略,努力給每個患者提供最有效診療方案。
像賀先生一樣,許許多多的荊門患者都與張卿和她的援鄂隊員們結下了身後的「戰友情」——有90多歲的耋耄老人,下有2歲幼兒,也有孕婦、精神障礙和需要透析的尿毒症以及患有嚴重合併症甚至存在複雜手術等各種各類的新冠患者。針對全家人感染、老人、幼兒等特殊患者,張卿在對症施治的同時,更是給予全方位的照顧,比如通過微信給他們做心理疏導,緩減壓力等。有一位4歲的小女孩一直親切地喊張卿「張奶奶」,出院後還錄了歌舞表演,通過視頻表達對「張奶奶」的感謝之情。
儘管援鄂任務早已結束,張卿也回到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在醫院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依然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任務,擔任科室副主任的張卿,依舊忙碌著。
當得知自己獲評自治區先進工作者榮譽時,她說,這個榮譽也屬於我們整個團隊。我們的隊員個個都是榜樣:李續雙手過敏性皮炎,癢得難忍,仍然堅持工作;李豔、李豔楠身體不適,仍然堅持上班;池禮捷背部受傷,依然堅持工作;很多生理期的護士,在病房一呆就是6個小時,任勞任怨……
圖片/張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