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自私又霸道」?孩子有自我中心化行為,父母要適當引導

2020-12-17 騰訊網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

昨天跟小北媽媽聊天時,她說她最近很憂心,小北剛滿三歲,性格和行為上就有變得「自私又霸道」的趨勢。平時有小朋友來家裡玩,小北就把自己的玩具護得緊緊的,無論大人們怎麼勸說讓他分享,他也不願意給別人碰一下。

昨天小北鬧著要買一塊蛋糕,拗不過他耍賴不走,小北媽媽就給他買了。正巧外婆過來看他,小北媽媽說:「小北,不能光顧著自己吃,把蛋糕跟外婆分享好不好?」小北立刻拒絕:「不給不給,這是我的蛋糕。」

外婆笑了笑,逗他說:「小北,你看外婆給你帶了你愛吃的水果,你怎麼都不給外婆吃一口蛋糕?」小北不管不顧,大口一吃,把蛋糕吃完了,說:「我要全部吃掉。」在一旁的小北媽媽聽了,氣得又不能打不能罵,不知該如何是好。

為什麼3歲小孩子會有自我中心化行為呢?很多父母也很疑惑:明明這時候的孩子還單純得像一張白紙,不受人情世故的沾染,如此發展下去,孩子長大以後會不會變本加厲地變得自私冷漠、霸道無理呢?

01.孩子為什麼會以自己為中心?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提出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普遍具有自我中心性特點。

受到父母的影響

父母怎麼教育孩子,孩子以後就會怎麼對待父母。明智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會了孩子分享,孩子得到什麼好吃的好玩的,總是會先分給父母一些;而比較溺愛孩子的父母顯然沒有讓孩子學會分享,孩子的東西是孩子的,父母的東西也是孩子的,這樣一來孩子當然就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小霸王」。

孩子天生的「自我化」傾向

再怎麼注重教育的父母也會發現,孩子到了某個年齡段時,會對自己的東西產生非常強烈的保護欲,孩子不允許父母用自己的東西,甚至不讓父母摸自己。父母發現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往往都會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實際上,孩子們的「自我中心化」思想有時是自然產生的。

這種趨勢早在孩子的嬰兒時期就展現出來了,小嬰兒抓著奶瓶喝奶,握著玩具睡覺,而2-6歲的孩子則更加明顯的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

孩子的心理疾病

有的孩子因為受到外界的刺激,比如看了具有心理暗示作用的影片,或者曾經和父母走散過,就有可能產生一系列心理上的變化。這樣的孩子非常害怕失去,所以就會對已經得到的東西「嚴加看管」,同時儘可能的多得到新的東西。

實際上,孩子的自我中心化並不止表現在「佔有」上,孩子平時的許多行為,都隱隱地散發著「自我」的意味,只是父母沒有察覺到。

02.孩子的自我中心化思想,會表現在哪些事情上?

模仿遊戲

許多孩子都喜歡玩模仿遊戲,把自己想像成電影裡的主角,或是動畫片裡懲惡揚善的大英雄,有時孩子還會讓父母扮演「壞蛋」,自己則用各種招式擊敗父母。這樣的行為就是「我向思維」的一種,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總是扮演正面、主要的一方,而父母則往往是孩子的「對手」或「手下」,孩子通過這種方式來滿足「自我」的需求。

自言自語

孩子不但會和別人產生交流,有時還能和自己進行「對話」。父母如果給孩子一個獨處的空間,在門外悄悄的觀察,就能觀察到這種現象。孩子的自言自語既不是心理疾病,也不是無聊,只是生理的一種需要。孩子的自言自語通常是毫無相關且邏輯不嚴密的,這是因為孩子不需要別人聽懂自己的話,也不需要費力地組織好語言,只需要表達出自己內心最直接的想法即可。

用自己的標準評判事物

我們成年人在看待事物時,都會先在心裡給事物規劃一個定位,在這個定位的基礎上再去評判它。而孩子的看法則顯得更加直接,他們會完全依照自己對某件事物的感覺、喜惡進行評判,有時候即便孩子受到這件事的傷害,但只要他們喜歡做這件事,他們仍然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

許多父母都會儘量抑制孩子的 「自我化」的傾向,他們認為以自我為中心就是自私的表現。實際上,自私和「自我化」的傾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想法,父母在引導時需要注意。

03.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父母是否應該幹預?

具有「自我化」傾向的孩子,注意力更集中

如果孩子的「自我化」傾向很強,那麼他在接受外來的知識時,注意力將會非常集中。這是因為孩子具有非常強的自我意識,在受到外來信息的影響時,孩子首先想到的就是信息會對自己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種想法就會讓孩子把注意力全放在信息本身。

具有「自我化」傾向的孩子,會更有主見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有時會讓孩子比其他人更有主見。具備「自我化」傾向的人,通常會把自己的觀點放在首位,很少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孩子如果具有「自我化」傾向,今後很有發展成領袖的潛質。

孩子的自私,父母必須要糾正

有想法,有主見是好事,但是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就會造成孩子的自私。孩子小時候不和父母分享東西,長大了自然也不會和他人合作,久而久之孩子的職業發展也會受到阻礙。

孩子的獨立思維正在形成,每個孩子都會以自我為中心,只是表現的明顯程度不一樣,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具有「自我化」的傾向,也不用過於擔心。但同時也要注意糾正孩子的自私行為,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好孩子!

今日話題:各位家長朋友們,你們的孩子有過哪些「自我化」傾向的表現呢?你們又是如何看待自我中心化這件事的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們一同探討!

相關焦點

  • 孩子老是以自我為中心,父母要及時引導,不然長大很自私
    每每聽到婆婆這麼說,鄰居都很無可奈何,「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早晚會因此而吃虧的。」鄰居想到孩子這麼小就這麼自私不禁緊皺了眉頭。一、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原因有哪些?此前在朋友圈有這樣一條3歲寶寶開車的視頻引發了關注。視頻中一位模樣看起來只有3歲左右的寶寶手握方向盤,興高採烈地開著小轎車。
  • 3歲孩子「自我中心」怎麼辦?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父母要知道
    小區樓下有幾個孩子在揪樹叢的葉子,3歲半的兒子恰好看到,走上前去擋在樹叢前面不讓揪,正在玩的孩子不開心了,我第一反應就是告訴兒子不能這樣做,這樣的行為對別的小朋友是不友好的。兒子委屈的眼淚快掉下來了,我問他:「為什麼要擋住,不讓小朋友玩呢?」他回答:「葉子,摘掉,會死。」
  • 孩子太過自我是自私?巧用多種形式的「體驗式遊戲」,化解自我中心
    2歲的孩子,現在正處於「自我為中心」發展的第二階段,其實這種行為並不是自私,2-7歲的孩子還處在前運算認知階段,兒童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問題並進行思考,這種思維被稱為是「單向思維」,認為別人的思考方式和自己的思考方式相同。
  • 孩子老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改正長大要吃虧,父母要及時制定規矩
    而聽到老師如此反饋的家長常常摸不清狀況,不明白孩子這麼小要怎麼引導。其實孩子身上的行為偏差和父母的教育給予孩子自身的成長訴求大有關係。 「可怕的兩歲」說明的是孩子渴望實現自我想法的強烈訴求。在自我意識萌發階段,孩子的世界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想」「我要」這類的表述是孩子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當孩子在3歲以後,這種意識越發的明顯,這時候家長就要對孩子的言行有所規範,任由孩子自由發展下去,很容易讓孩子行為習慣出現偏差。
  • 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行為,家長用這3個方法來糾正
    久而久之,也就導致了孩子們總喜歡以自己為中心。因此,在很多孩子的眼中,父母給自己買玩具是理所當然,外公外婆噓寒問暖地照顧自己也是應該的,別人對自己的幫助也不需要感激…這都是孩子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應該引起重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下,該如何引導你的孩子感激他人,讓他遠離自私、不良的行為。 琪琪在家裡堪稱一個「小霸王」,她在家裡最喜歡看的就是動畫片。
  • 睿智燈塔-孩子太自私怎麼辦,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感恩
    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會認為別人做什麼事都是應該的,別人對他的付出是正常行為,這樣的孩子做事情會非常自私,以自我為中心。有好的東西自己先享用,不管別人是否喜歡;當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要佔為己有。孩子的自私,是家長的溺愛,趁著孩子的性格還沒有形成,父母千萬不要讓悲劇出現在孩子身上。首先,面對孩子的自私行為,家長先不要急著對孩子進行道德的評判。因為孩子畢竟還在成長階段,即便是自私,也不算是可恥的行為,而是自私的程度,我們要教會孩子去把握。
  • 「以自我為中心」並非孩子自私,而是每個孩子必須經歷的成長過程
    其實,從心理學家的角度出發,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是很正常的,當孩子在2-7歲時容易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喜歡之物,但這並不是真正自私的表現,恰恰表明孩子在成長一、孩子不願跟人分享,這是成長的表現。1、自我中心思維是這個年齡段的固有思維模式。
  • 3歲的孩子「自我中心」怎麼辦?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父母要了解
    小區樓下有幾個孩子在揪樹叢的葉子,3歲半的兒子恰好看到,走上前去擋在樹叢前面不讓揪,正在玩的孩子不開心了,我第一反應就是告訴兒子不能這樣做,這樣的行為對別的小朋友是不友好的。兒子委屈的眼淚快掉下來了,我問他:「為什麼要擋住,不讓小朋友玩呢?」他回答:「葉子,摘掉,會死。」兒子把樹葉看作有生命的物體,摘下來葉子會死。
  • 為什麼孩子很自私?三山實驗:兒童自私是自我保護的本能
    為人父母的你是否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呢?現在很多的父母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都拿孩子沒什麼很好的辦法,只能唉聲嘆氣的說一句: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啊!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何會這樣呢?那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小孩為何會如此自私呢?l 孩子為何會有自私表現?
  • 孩子性格自私,多半是因為這三個原因,家長要重視起來
    其實現如今的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是這樣的。父母也不知道為什麼好端端的孩子就變得這麼自私。其實孩子之所以變得自私,多半是因為這些原因的存在,也正是因為這三點,孩子才會變得自私,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才是。孩子為什麼會變得自私?
  • 孩子「自我」就是「自私」?孩子處於這個階段,首要表現就是自我
    面對2歲小孩的"護食"行為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辦了,孩子太小,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讓自己縱容孩子就這樣下去,自己也辦不到。現在就非常苦惱,小小年紀的孩子怎麼就這麼"自私"!   在2、3歲的年紀,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出來,在大人眼裡就是自私的表現。
  • 3歲孩子總愛發脾氣?引導孩子走出壞情緒,要注意這幾點
    為什麼3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這種狀況呢?那是因為3歲的孩子正是心理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開始有了強烈的自我的意識,喜歡嘗試著凡事先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開始正面抗拒,這種兒童心理稱之為說「3歲叛逆期」。過去大家都以為,孩子只有到了十幾歲時青春期才會叛逆,其實不然。
  • 快三歲的孩子性格自私霸道,家長很無奈
    孩子天生的「自我化」傾向再怎麼注重教育的父母也會發現,孩子到了某個年齡段時,會對自己的東西產生非常強烈的保護欲,孩子不允許父母用自己的東西,甚至不讓父母摸自己。父母發現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往往都會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實際上,孩子們的「自我中心化」思想有時是自然產生的。
  • 這個時期的孩子易形成自私性格,不引導將來可能對父母都一毛不拔
    自私的孩子總是自我為中心,什麼東西都想據為己有,不懂得與人分享,甚至對父母也同樣苛刻,自私的孩子大多都是由父母的縱容和溺愛造成的,特別是在孩子2到3歲這個特殊的階段,孩子的開始有自我意識,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但此時不對孩子的自我意識進行引導和規範,自我意識就會演變成自私,一旦形成習慣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家長要先了解原因,「對症下藥」教他懂得謙讓
    想要改變孩子自私的行為,首先得要弄清楚他們為何會自私,這才是父母當下的重點。 孩子為何會變得如此自私? 1、家長溺愛 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要求,可以說從來沒有拒絕。無底線的滿足孩子,最後造就了他們自私霸道的心理。
  • 霸道蠻橫的孩子,背後多半有溺愛他的父母,家長應教孩子積極改正
    鄰居家的小姑娘貝貝是個嬌養長大的孩子,不管是父母還是家裡的老人對他都是無微不至的關愛,放在手心怕化了,鮮少對貝貝責罵。導致貝貝與其他人相處時,順他心意便對你百般的好,要是稍稍讓他不如意,就開始蠻橫耍潑,霸道不講道理,甚至罵別的孩子是傻瓜。造成孩子霸道蠻狠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 孩子為什麼這麼自私?其實大多是因為父母!
    許多孩子會在母親節這天選擇做飯洗碗,又或者是給媽媽洗洗頭髮洗洗腳,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回報愛。但今天,小七要說的不是如何向母親表達愛,而是給所有的母親寫了一篇關於孩子教育的文章——「孩子的自私是怎樣養成的?」。無論是作為家長的生活經驗,還是在與其他家長的溝通交流中,我們發現孩子經常會做出一些自私的行為。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心理學家:父母可以用5招教出愛分享的孩子
    1、2歲以前的孩子沒有分享的概念。 2歲以前的孩子一般都以自我為中心,在他們眼中,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是因為與他們有關。這個階段,他會認為他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他自己的,媽媽是他一個人的,玩具也是只屬於他自己,他不會允許別人來分享。
  • 孩子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有三種不良後果,父母用五招糾正他的行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以有個性,但是有個性,並不代表著可以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更不代表他可以任意妄為。 如果父母平時在生活中,事事都順著孩子,那麼,孩子長大後,會很難適應集體生活的。因為他習慣了大家都以他為中心,他不願意服從別人,服從集體;他總希望別人尊重他,但是,卻不懂得自己也要尊重他人。
  •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孩子6歲前,父母要讓孩子養成這3種性格
    等孩子到了叛逆期、青春期,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晚了,已經過了教育孩子的黃金期,再想管可以說是難如登天了。得不到便跟你鬧,離家出走、以死相逼……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從小抓起,可能有天生的個性,但是沒有天生的性格,性格是後天培養的。3-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時期,家長要抓住這個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