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季整個北方地區被霧霾所籠罩,隨之而來的就是嚴重的健康隱患,最為顯著的是門診上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暴增,尤其是一些孩子和老年人,很容易出現久咳不愈的情況。很多久咳不愈的患者選擇去藥店買一些止咳藥片、顆粒或糖漿,然後自行嘗試服藥,在一種藥物無效的情況下,繼續嘗試另一種止咳藥,其實這是十分錯誤的做法。據筆者觀察現在市面上的止咳中成藥大多為清肺潤肺之品,這些止咳藥若想發揮作用,一定要對證。在久咳不愈的情況下,過於服用偏寒涼的藥物,很容易耗傷肺氣。
近日門診有一個年逾八旬的男患者,每年秋冬之際都會咳嗽數月,今年再犯已咳2月有餘,乾咳少痰,每日發作不分早晚晝夜,逐漸加重,自行嘗試服用各種止咳藥不效,飲食二便均可,老師號脈後說此患者肺氣很弱,開出了這樣一個處方:陳皮6克,黨參9克,白朮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蘇子9克,款冬花9克,杏仁6克。
這個方子是由異功散加味而成,異功散原載於錢乙所著的《小兒藥證直訣》中,故又名小兒異功散,由四君子湯(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加一味陳皮組成。具有健脾益氣補虛行滯的功效,多用於治療各種小兒疾患,如厭食,多涎,腹瀉,呼吸道感染等,其核心就是調理小兒脾胃功能,充實後天之本。
由於小兒尚未發育完全,臟腑相對成人嬌嫩,形氣未充,正氣不足,故很容易受到外邪的影響,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免疫力低下。而老年人因為年老體衰,臟器功能逐漸衰退,在這種已經「本虛」的基礎上,機體更易受外邪侵犯,古語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這個道理,這就解釋了老年人為什麼易患慢性支氣管炎。在治療時候就不能單純著眼於治肺,而更應該肺脾同治。中醫五行學說上講肺為金,脾為土,土生金,故肺為脾之子,虛則補其母,這就是所謂的「培土生金」。方中人參補氣,茯苓白朮健脾,陳皮行氣防滯,炙甘草甘溫調和,同時加用蘇子、冬花、杏仁等降氣止咳,在治病求本的基礎上同時治肺,標本兼顧。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要用這個「小兒方」加味來治療老年人的疾病了吧。中醫看病講求辨證論治,不同的疾病有證型相同,用藥即可一致,還有報導臨床用小兒異功散治療婦人帶下病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中醫流傳數千年,還能有如此魅力,原因就在於此。
本文旨在普及中醫藥常識,患者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杏花島作者張盛,山西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