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個粉絲群裡,關於意外、急救的問題,寶媽們問得越來越多。
掉床了怎麼辦?
孩子的頭磕到桌子上,起了個雞蛋大的包,怎麼辦?
蟲給娃身上蟄了個包,怎麼辦?
帶娃出去玩,過敏了怎麼辦?
……
本想著,在五一小長假,給大家推送一篇「如何處理寶寶意外傷」的科普稿,沒想到採訪了河南省兒童醫院急診科之後,我瞬間改變了想法。
今天,關於「如何處理寶寶意外受傷」,我有更重要的話說!
首先,我先講幾個採訪中聽來的真實病例,也順便問大家一些問題。
小寶寶和媽媽睡在一個被窩,半夜,媽媽驚醒,突然發現孩子蒙在被窩裡,大汗淋漓,精神萎靡。送醫後,命撿回來了,但大腦和呼吸系統的損傷,讓孩子落下了終身殘疾。
這不是個例。這樣的孩子,每年冬天都有很多。要麼搶救無效死亡;要麼身體損傷,終身殘疾。
其他寶媽聽說類似情況,都迫不及待問醫生:出現「蒙被症候群」該怎麼辦?
醫生卻反問:
為什麼非要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為什麼不能事先把寶寶單獨放在小床裡睡覺?
為什麼家長不能輪流照顧寶寶?
寶寶從床上、椅子上、沙發上跌落,或青、或紫、或出血、或起大包……
有的家長心急火燎地往醫院送,有的家長全然不放在心上。
但大家不約而同都追著問醫生:孩子跌落受傷,到底該怎麼急救處理?
醫生卻想問:為什麼非要讓孩子磕住呢?難道就不能照顧好孩子,從源頭避免這種事情發生?
前段時間,河南省兒童醫院急診接收了一個孩子:孩子午睡了,獨自照顧他的奶奶想趁機下樓扔垃圾,還沒等她上樓,孩子就從十幾層樓上跌落。
送到醫院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跪了一地,求醫生救命,可惜孩子最終也沒醒過來。
你可以隨意翻看手機,嬰幼兒高空墜落的新聞屢見不鮮。
很多人不理解:不就是姥姥下樓買了個菜、不就是奶奶下樓拿了個快遞,不就是爸爸媽媽睡著了嗎?
但殘酷的是:就是這短短幾分鐘沒瞅緊孩子,恰巧窗戶沒關,幾分鐘後,孩子已經爬到窗戶口,從高空墜下了。
很多人看完新聞會追問:從高空墜落後,倒在血泊裡的孩子如何急救?
醫生卻想問:既然家裡有那麼小的寶寶,家長為什麼要心存僥倖?為什麼不能事先封好門窗?為什麼不能寸步不離地照顧孩子?為什麼不能從源頭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2歲的寶寶吃了一粒花生米,整個卡在氣管,送到醫院時,已經順著氣管滑到肺部,氣管鏡下去一夾,碎掉的花生米渣卻更向下滑,根本沒有辦法把這些碎渣子全部夾出來。
雖然拼盡全力才撿回了孩子一條命,但自此後,這個寶寶反覆發生肺炎。醫生甚至說:如果引起潰膿,要切掉一部分肺才行。
事後想想:被花生米嗆住,即使撿回一條命又如何?孩子要因這件小事終生受累,不但體弱多病,長大後很多工作都不能做。
所以,看完這些,你還關心「心肺復甦怎麼做」、「海姆立克法怎麼規範」、「腹部衝擊法是否有效」嗎?
僅河南省兒童醫院,每年就要接診1000多例氣管異物的孩子。
1000多個孩子啊!
當醫生費勁巴力掏出來他們吃下去的堅果、扣子、彈球、玩具零件……
醫生只想問家長:家裡明明有3歲以下的孩子,家長為什麼還非要買堅果吃?為什麼要買那些能拆下小零件的玩具?為什麼就不能從源頭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你問寶寶被蜜蜂蟄了怎麼辦?
醫生想問:好好地,你帶孩子惹蜜蜂幹什麼?
你問孩子燙傷了怎麼辦?
醫生想問:明明知道孩子碰到這些東西會燙傷,為什麼還要放在孩子能接觸到的地方?
你問孩子溺水、嗆水了怎麼辦?
醫生想問:為什麼不能看好孩子,非給他留一個在水邊溜達的機會?
我寫到這裡是有點悲憤的。
曾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6歲孩子被獨自反鎖在家,誤食老鼠藥身亡。母親抱著孩子的屍體,哭天搶地說:他就是被人販子騙走了也好,至少比這活得長……
說句誅心的話:孩子才6歲,為什麼要把他獨自鎖家?明知道老鼠藥有毒,為什麼要在家裡放這些東西?
不管是媒體,還是醫護人員,每年都在不遺餘力地堅持做科普教育,很多醫院考核科室時,甚至還把科普宣教作為重點考核項。
結果呢?
河南省兒童醫院急診科副主任王海軍說:
為了教大家如何避免孩子遭受意外,如何做好意外的急救處理,他們的科普教育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做到了大學校園;不僅在院內培訓,還去公園、各個機構做急救宣教;不光通過省內媒體做宣教,還帶著團隊到國家級媒體做宣教……
但是,即使如此用力,每年接診的因各種原因受到意外傷害的孩子有增無減。
河南省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成怡冰說,科普做了十幾年,令人欣慰的是:每次組織急診培訓,寶媽們學習的勁頭都特別高。但等她們學完你再去問,她們會說:
孩子平時都是老人帶,學得再好也用不上。
成怡冰主任說,她曾親眼看到:
有個奶奶帶娃到診室找她看病,一看娃哭鬧不已,直接往孩子嘴裡塞了個南瓜子,差一點就卡到氣管裡!她那個急啊!
最後,我想說的是:
孩子的生命實在太脆弱!一絲差池都可能抱憾終生。
與其你們問,我幫你們問,「孩子發生了意外該咋處理」,不如咱們一起努力,從源頭避免各種意外在孩子身上發生。別讓你的孩子長大純粹就是靠「命大」。
看完以後,也拜請大家隨手轉發這篇文章,讓更多人意識到:
急救真正的「黃金時間」,是意外還沒有發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