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年薪30萬女碩士辭職做保姆」的新聞引爆微博熱搜,閱讀量高達2.6億,討論量達1.4萬。
起因是浙江杭州32歲雙語女碩士劉雙,在應聘保姆時提交了一份頗有分量的簡歷表。在簡歷中,我們了解到劉雙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學院,擅長法語、英語,不僅有大型企業外派非洲的工作經歷,還從事過早教工作,年薪更曾高達30萬。
這則新聞一出,網上瞬間炸開了鍋,有嘆惋的,也有嘲諷的。嘆惋的大多是覺得以劉雙的雙碩士學歷,從事保姆行業,實在是「大材小用」;嘲諷的,則大多是認為,你看,讀書那麼好有什麼用?還不是要幹低端的工作?順便再添油加醋地吹噓一下某某某初中畢業就能當老闆底下一堆研究生員工的事情,給他們「讀書無用論」的論點再多增加幾份論據。
看到這些,筆者不禁想到了前幾天同樣刷上熱搜的新聞——「211畢業的快遞小哥獲職稱認定」。原本,新聞的點是想告訴大家有位快遞小哥獲得了第一批「助理工程師」的職業認證,但是一翻評論,大家討論的卻都是這位快遞小哥的學歷背景。這就有意思了。
為什麼當「保姆」「快遞小哥」這類字眼與「碩士」「211」聯繫起來時,人們的關注度和討論度就格外高呢?歸根究底,應該是這樣的聯繫打破了人們的固有認知而引起的。
自古以來,在國人心中,讀書是一件比較高級的事。古人講「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讀書一直是普勞大眾跨越階層與圈層的晉身之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只要讀書好,你想要的的麵包和愛情都會有。 所以,在古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只要吃得了十年寒窗的苦,往往就能「一舉成名天下知」、「一日看盡長安花。」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知識改變命運」。
然而,在社會變革的某一段時間當中,「讀書無用論」卻日漸甚囂塵上。一些文化程度並不高的人靠著時代機遇發了家致了富,而一些學富五車才華橫溢之人卻過著相對清貧的生活。所以,這個時候,就有人跳出來叫囂了:「讀書好有什麼用?還不是要在我手底下打工?」或者「你看誰誰誰不讀書照樣當老闆掙大錢,讀書的反倒都成了書呆子,只會讀書,啥也幹不了」等等。
好吧。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對眼界狹窄見識淺薄之人,他們可能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那其實只是一個概率問題。
事實上,讀書好學歷高的人即便當「保姆」也能月入兩萬,即便「賣肉」也能搞出一個連鎖品牌。他們可能不知道,在八十年代初期,大學畢業生就可以享受到工作分配和住房分配的福利;2019年,華為公司更是百萬年薪聘任博士,一時傳為美談。
所以,即便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通過讀書獲得好的發展,但是不讀書你就會成為井底之蛙,易逝的夏蟲。同樣是「保姆」和「快遞小哥」,人家可以輕鬆獲得高工資或者上升通道,而那些不讀書的人只會停滯在一個崗位上,十年前是保姆,十年後還是保姆。
更何況,對於身處金字塔底層的普羅大眾來說,讀書更是我們奮力向的最便捷也最容易的通道了。
「讀書到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假如你家中無礦朝中無人,那還是好好讀書努力讀書吧。畢竟,想當一個月入兩萬的「保姆」,也是需要碩士學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