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字的成語?兩個字的成語?開眼了!

2020-12-10 新華日報出版部

說到成語,大家腦子裡面首先蹦出來的可能是這樣的——

大家比較容易脫口而出的應該就是四個字的成語了吧?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還有可能是唐僧。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但卻沒有人規定過成語一定是四個字的。

生活中很多詞語你會脫口而出,簡單的用幾個字就能形象地表達出意思,你以為它們是大家口口相傳的俗語,其實它們是正兒八經的成語。

醜八怪

出處:源於「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躍於揚州地區的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他們是:鄭燮、金農、汪士慎、羅聘、李鱓、高翔、黃慎、李方膺、高鳳翰、華巖、閔貞、邊壽民、陳撰、楊法、李勉等人,這些人在當時所謂的正統畫派眼裡一是做人不合時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畫我從我法、推陳出新。所以被蔑為「醜八怪」。

釋義:用以形容外貌醜陋的人。

掉書袋

出處:宋·馬令《南唐書·彭利用傳》:

對家人稚子,下逮奴隸,言必據書史,斷章破句,以代常談,俗謂之掉書袋。

釋義:指賣弄才學。現在常常稱那些說話好引經據典、賣弄學問的人為「掉書袋」。

鳥獸散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李陵傳》:

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報天子者。

釋義:形容成群的人像鳥獸逃散一樣紛亂地散去,多形容敵人潰逃。

執牛耳

出處:《左傳·魯定公八年》:

晉師將盟衛侯於鄟澤,趙簡子曰:群臣誰敢盟衛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衛人請執牛耳,成何曰:衛,吾溫原也,焉得視諸侯?將歃,涉佗捘衛侯之手及捥,衛侯怒,王孫賈趨進曰:盟以信,禮也,有如衛君,其敢不唯禮是事,而受此盟也?

釋義:古代諸侯舉行盟會,訂立盟約,要每人嘗一點兒牲血,主持盟會的人親手割牛耳取血,並飲或以血塗抹在嘴唇,以示誠意,所以用「執牛耳」指做盟主。後來指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

一字師

出處: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切磋》:

李相讀《春秋》,叔孫婼之「婼」應讀「敕略切」,李誤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慚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禮,號曰『一字師』」。

釋義:比喻一個人虛心學習的胸懷,即使比自己多認識一個字或了解一件事也可為自己的老師。

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三個字的成語還是有很多的,以上只是冰山一角,三個字的成語還有諸如東道主、口頭禪、莫須有、下馬威、閉門羹、打擂臺、蠹書蟲、風木嘆等。

等等,你以為三個字的成語已經到頂了?

並不是哦~還有兩個字的成語在等著你~

兩個字的成語來源有以下兩種情況:

1.由四字成語縮短為二字的:

如:

屯 鳥

出自成語「雲屯鳥散」。

釋義:如雲聚集,如鳥飛散。形容眾多的人忽聚忽散。

出處 :《後漢書·南匈奴傳論》:「讎釁既深,互伺便隙,控弦抗戈,覘望風塵,雲屯鳥散,更相馳突。」

街 罵

出自成語「打街罵巷」。

原來形容無事生非,尋釁鬧事,耍無賴。

現在是指小人物因為缺乏社會話語權,為了發洩心中的不滿在大庭廣眾下宣洩情緒的一種行為。

得 五

「得五」是從成語「拔十得五」脫化而來的。

指政府部門或相關部門原本想選拔十人,但其結果卻只選得五人。這說明了選拔人才之不容易。

清人湯文璐編撰的《詩韻合璧》即收錄了該詞條。

還有:

畫蛇添足 —— 蛇足

東施效顰 —— 效顰

墨守成規 —— 墨守

杞人憂天 —— 杞憂

囊螢映雪 —— 螢雪

2.來源於有名的故事的:

如:

推 敲

解釋:推敲源自詩人賈島的一個典故。指寫作時逐字逐句思考的過程,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

矛 盾

解釋:矛盾源自《韓非子》中《難一》所述故事。

(1)比喻言行自相牴觸。

(2)辯證法上指客觀事物和人類思維內部各個對立面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排斥的關係。

還有:腹稿、斧正、識小、龍章

編輯:丁 丁

編審:孫 健

監審:周賢輝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