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同學:
你好!
我看到你把我們這裡寫的很窮,其實也沒錯,窮的我從130斤瘦到100斤,確實很窮,呵呵。我們這裡確實有土房子,但30年前就拆了,我們現在只能窮的住樓房,爸媽都在上班,窮的我只能和朋友去吃龍蝦,不信我QQ給你發照片,吃完了,我和朋友就去看電影,對了,我看到你們到信上說我們這裡是用磚頭當板凳,對,沒錯,這周我給你們寄兩塊,不用謝我!這都是應該的。加上QQ我們慢慢聊。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周前學校
XXX
上面這封信出自甘肅榆中被幫扶的學生寫給天津學生的感謝信。與大眾印象有所不同的是,信中字裡行間充滿了諷刺意味,如「窮得只能住樓房、吃龍蝦、看電影、寄磚頭」。這也讓廣大網友感到不解:「現在孩子的心態怎麼成這樣了?」
此事被曝光後,有言論將矛頭對準了施助者:認為有關方面在幫扶過程中,並不理解受助方的真實需求,一提到「手拉手」「結對幫扶」就窄化為「送文具、捐書」;在此過程中,言語間還流露出些許優越感,這讓人不舒服。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置於其中才能明晰個中是非。
從社會角度來看,多年來的精準扶貧工作已經讓西部貧困地區得到了極大的飛躍,群眾生活水平提升,基層設施得到極大的改善。可以說,相比十多年前社會大眾對貧困地區一貧如洗的印象而言,如今的貧困地區已是今非昔比了。如果再以過往的經驗去對待西部貧困地區,就會出現錯位,惹出笑話。
回到這封信而言,這其實是大眾對教育扶貧觀念亟需轉變的體現。
從公開信息看,近年來,天津寧河區與甘肅榆中縣建立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機制,通過資金支持、人才援助等多種方式幫助榆中縣脫貧,其中用於改善榆中縣教育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的教育幫扶資金投入,就超過735萬元。
2019年,兩地實現了東西部學校「手拉手」結對幫扶全覆蓋。在此背景下,天津寧河區的學校給榆中縣學校捐贈了價值7萬多元的文具。
2020年,兩地的學校還在推進「網際網路+」教育精準幫扶活動和「教師結對子、分享一節課、互通一封信、共讀一本書」的主題活動,促進兩地的教育資源共享。
也即是說,天津方面對榆中的教育是屬於系統化、機制化的幫助,但社會公眾認知仍以為教育扶貧,只是捐書捐文具的形式。這其實是對多年的教育扶貧成果的無視,以這樣的刻板化印象去對待教育落後的地區的孩子,錯誤認為孩子們需要的只是書和文具,自然會刺痛孩子們的自尊心。
但若因此去苛責城市孩子,卻倒也不必如此。相信在這件事情中,作為捐助方的天津有關學生並沒有太多惡意,用磚頭當凳子的事情或許曾經有過,但已經不是當下的實況,由於對貧困的刻板化印象,學生簡單以為是如此,並沒有去實地調查,錯誤估計了貧困地區的教育條件,在幫扶的過程中不免帶上了「同情」「施恩」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教育扶貧的過程中,對幫扶者而言,是否能放平心態,以更平等的姿勢去對待接受幫扶的孩子至關重要。
而對於「榆中」孩子而言,不是很得體的表達也情有可原,也體現出他們十分具有自尊心,需要呵護。這也提示我們,在開展教育扶貧時,除了硬體設施的完善,也要關注到被幫扶孩子的心理,加強引導,讓孩子們能更好成長。
誠如某網友而言,城市有霓虹大廈,鄉村有楊柳小溪,若能以相互尊重、對等交流的心態去交互,自然能減少此類誤會。
而對於教育扶貧工作者而言,除了要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在組織類似活動的時候,也要讓幫扶者充分了解需要幫扶一方的真實信息,提供精準幫扶,才能讓教育扶貧真正實現效果。除此之外,也要及時向公眾展示扶貧的成果,一方面,既能讓大眾從教育扶貧的窗口看到貧困地區的改變和當前扶貧工作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能帶動更多的大眾改變觀念,參與到對貧困地區的扶貧之中,從而加速實現貧困地區脫貧。
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當前,部分地區存在被扶貧者不滿扶貧成效的現象,出現了諸如「並不需要你們寄來的文具」等此類嘲諷性言論。對此,你如何看待?
參考答案思路
觀點句:我認為教育扶貧過程中出現的「不滿扶貧成效」的現象和相關言論屬於不合理情況,說明教育扶貧存在著問題,需要改進。
闡述現象:經過多年對貧困地區的扶貧,特別是教育扶貧,貧困地區的社會水平已經得到極大的提升,但公眾對於貧困地區仍存在刻板印象,以為貧困地區一貧如洗,仍然存在著簡單向貧困地區捐助書和文具的現象,忽略了貧困地區真正的需求,導致貧困地區對此表示不滿。
分析過程:一方面,對貧困地區的群眾而言,由於被誤解而對扶貧方進行嘲諷情有可原,但在形式上較為不妥,需要改進。另一方面,由於信息的不對等和心態上習慣性「居高臨下」,導致扶貧方簡單按照慣例進行扶貧,扶貧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也充分說明扶貧方式需要改進。
得出結論:綜上所述,這件事情提醒我們在開展教育扶貧的過程中,不能「大水漫灌」簡單進行扶貧,而要精準對接貧困群眾的需求,既要加大基層硬體條件的物質扶貧,也要關注到貧困群眾的心理落差,及時開展心理輔導。除此之外,也要及時向公眾展示扶貧結果,減少公眾的刻板印象。
延伸閱讀
發掘空間經濟潛力助力教育精準扶貧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關鍵階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教育精準扶貧,是解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路徑。教育資源空間分布具有分散性和不均衡性特點,而知識共享空間模式利用網際網路平臺,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實現供需雙方精準匹配,集聚優質教育資源,為分散的貧困地區提供優質教育服務,成為我國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之一。社會資本在推動知識共享空間方面發揮了三大功能。
一是集聚優質知識資源,形成優質教育平臺,便於優質知識的生產和創新,進而提高精準教育扶貧的質量。課程、圖書館、科研成果等都可以以共享模式進行創新,創建知識共享平臺,利用網絡平臺打造精準化對接、平臺化交往、場景化互動的知識產品,供知識需求者學習、交流、創新和應用。
比如,清華大學從2003年開始啟動教育扶貧項目,根據不同培訓主題精選優質師資,多渠道籌集資金,無償為教育落後地區建立教育扶貧遠程教學站,通過衛星直播、錄播、面授等多種方式,為廣大貧困地區的教師和學生提供優質知識,為振興鄉村提供遠程學習資源。遠程直播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突破「面對面」教學的局限,將優質知識傳播到貧困地區。
二是創造網絡空間通道,便於優質知識的傳播,進而增加教育精準扶貧的廣度。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關鍵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共享模式突破了傳統的物理空間限制,讓優質知識傳播更廣、更快。一些知識共享平臺,通過聚集優勢教育資源,藉助在線教育方式,建立智慧教室、智能雲桌面、直播錄播課堂,大規模進行網絡教學。
一些在線支教平臺組織志願者對貧困地區學生進行在線「一對一」輔導,有的支教老師還將教學視頻、課件、教學用具和參考資料提供給學生,極大地提高了支教效果。正是由於知識共享創造了傳播知識的網絡空間,教育精準扶貧的質量和數量才能得到極大提升。
三是通過線上線下互動模式,促進優質知識的分享利用和再創造,進而提高教育精準扶貧成效。知識共享空間實現了空間的重組和優化,重點推動了線上線下資源的集聚和互動。
知識創新和傳播,並非一個單向過程,知識傳播者和接受者通過線上線下雙向互動,共同創造新知識。社會資本通過構建多種交流平臺和渠道,實現在線教學與「面對面」教學精確匹配,增加教與學的互動頻次,提高知識分享和創新效果。
一些知名中學,通過遠程直播、同步課堂、視頻錄播、線上線下互動等方式,為貧困地區的中學輸送優質教育課程,有效補充了教育落後地區的師資力量。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發起學生公益項目「青苗計劃」,通過網絡媒體讓貧困地區的學生足不出戶就能分享清華大學優秀學子的學習經驗。
同時,參加暑期實踐的清華學子也通過「面對面」方式與當地學生展開線下交流。這種線下線上雙向互動的方式,大大提升了知識傳播效率。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