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2月26日電 據紐西蘭先驅報中文網報導,美國的聖弗朗西斯科市之所以被稱為「舊金山」,是因為在它之後,又有了一個「新金山」。但這一點,卻是很多人經過本次「華夏人與長白雲故鄉」攝影展才得知的。
「舊金山」這個名詞,華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如果你的朋友中有廣東人士,同樣還可以打聽到一個詞,叫作「金山阿伯」。
那是老移民漂洋過海,在大洋彼岸的金礦上刻苦勞作,因為日常生活與社會人文環境艱辛,沒有條件成婚,等到終於存上些錢財時,已經一大把年紀。他們孑然一身地衣錦還鄉,姑且用些金銀裝飾自己,從頸脖到手指——或許還也有人武裝到牙齒,但異國的風霜深深刻在眼角鬢邊。在家鄉,他們和暌違已久的親戚鄰居們問答微笑,經人介紹也許談下一門親事,但也有人依舊孑然一身地離開。
這些孤獨的阿伯們,都來自重洋之外的「金山」。
但金山在哪裡?
舊金山、新金山
原來,「淘金熱」貫穿19世紀中葉,續美加發現金礦之後,澳大利亞墨爾本地區也發現存在豐富的金礦,不久,紐西蘭但尼丁等地也有發現。接連不斷的消息在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淘金者中傳開,老鄉帶上老鄉,兄弟帶上兄弟,勞工隊伍像滾雪球一般漸漸壯大,既有英格蘭、愛爾蘭、德國、義大利、荷蘭人,當然也少不了來自中國、最以刻苦耐勞勤儉節約而著稱的華人勞工——就這樣,一批批華人尋金者們背井離鄉,有的繼續向東,橫穿大平洋前往位於美國的「舊的金山」,也有人取道向南,奔赴位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新的金山」。
華人與澳新之間的歷史篇章也就這樣開啟了。
直到現在,翻開澳大利亞的華文報紙,還能看到以「新金山」命名的華文學校、華人社團的信息和廣告。實際上,紐西蘭發現金礦的消息,最初所流傳波及和吸引到的,也正是當時身在澳大利亞的勞工人群。
不過,今天的你我,也許本來並不會在紐西蘭生活,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一點呢?一切,都要從頭說起。
老移民、新移民
第一個移民紐西蘭的華人,名為黃鶴廷(Appo Hocton)。
第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是1842年10月25日。這一天,20歲的黃鶴廷跳下海船,登陸紐西蘭。
黃鶴廷。(紐西蘭先驅報中文網)
不過,這個年輕人並非淘金的勞工,他遊歷世界最終落足紐西蘭,成功經營馬車運輸生意,並在當地受到敬重。實際上,在他登岸的前兩年,英國與毛利人才剛剛籤訂《懷唐伊條約》,英國人大規模遷徒來此,也無非從那時才真正開始——這位第一個移民紐西蘭的華人,正是「尼爾森殖民地最初的居民之一」。
今天,紐西蘭約有1600人表示與黃鶴廷有血緣關係。這次攝影展帶來大量的信息,讓人深感意外。
不過,真正大批華人勞工前來紐西蘭,已是20多年後了,而這一次的原因,才是前面所說的淘金熱。
也讓我們記住4個地名:增城、番禺、廣州、四邑。今天你遇到立足紐西蘭三代四代的華人移民家庭,許多都來自廣東省這四個地區。其中的四邑,也就是新會、臺山、恩平,以及電影《讓子彈飛》的取景地開平。這些傳統的僑鄉地區,至今還分布著出洋的華人們運用海外財富與他鄉理念所建起的大大小小的屋舍,比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碉樓。
不過,在美加澳新,華人勞工的淘金營生始於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到金礦漸稀、淘無可淘之後,他們陸續轉為修建鐵路、種植蔬果、買賣雜貨、開設洗衣店和中餐館等等,然而再過20餘年後,卻逆流出現另一股返華潮,不少人重回中國家鄉買地建房,這卻是因為海外多地漸漸浮出水面的排華氛圍。
一切之始,無非是不同族群的移民們在營生上、經濟上互為競爭,但漸漸地,擁有殖民地治轄權或更大話事權的政府與族群,便由最初的新世界歡迎一切人等,最終轉而有了內外之分。
日本侵華戰爭、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紐西蘭以人道主義精神,開始接納廣東華人移民們身在戰亂區的妻子與兒女,戰爭難民們先後到達紐西蘭得以家庭團聚,本地華裔移民的數量出現較大增長,並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
這些廣東背景的中國移民,在紐西蘭被人們統稱為「老移民」。
1952年,所有紐西蘭境內的華人被允許歸化成為公民。同樣的,美加澳各地對限制華人移民的歷史,也或先或後都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再之後的「新移民」,因為時代的發展,得以憑藉現代職業技術、英語溝通能力、甚至充足之極的財富傍身,不過,對自身族群歷史滄桑的認知,對於華人移民的光榮、夢想……又從何而知?
你是華人,你也是紐西蘭人!
來到紐西蘭的華人們,留下了一個令人驚嘆和感慨的光影世界。
當時世界最高的人,原來竟是華人,身高2.36米,展廳裡可以見到一張1871年他環紐西蘭旅行時的照片。
徐肇開,紐西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個華人家族的第一代,他推動了但尼丁的工業進步,並令世界各地的掘金技術發生革命性的改變。他所領導的慈善組織昌善堂,後來在1902年專程安排將四百多名華工屍骨裝載上船,以期將他們帶回廣東重新安葬故裡,但出師未捷,發生海難,令人嗟嘆不已。
第一個移民紐西蘭的女性華人阿紅,活躍在但尼丁教會組織,擔任翻譯,幫助華工了解當地。
紐西蘭華人的第一位大學生,就是阿紅的六名孩子之一。
當時世界上最為南端的華人定居地,位於紐西蘭南地大區的圓山,這裡的「廣州村」有多達123所房屋,還有祠堂、旅店、賭場、鴉片館。
賭馬者,惠靈頓川薩姆賽馬場上,1959年。(紐西蘭先驅報中文網)
一個金礦勞工可以掙得多少錢呢?1871年,有2000名華工乘坐大帆船來到紐西蘭。
番禺人沈佔,經過5年的辛苦勞作,賺到100磅,返回家鄉結婚後又再次回到紐西蘭。30年後,他重回廣東。
當時「人頭稅」是多少呢?1881年為10鎊,1896年增加到100磅。
由淘金轉以種植為生的華人,在New Market和Western Springs開創田園,今天開車經過這兩處的你,不一定知道這段歷史吧。
二戰時期,華人種植者接受紐西蘭政府的訂單,而政府是向南太平洋的美國駐軍供應蔬菜。
照片上,皇后街,輪渡碼頭大樓不遠,還有兩家著名的華人商店,陳達枝公司(Ah Chee)﹑陳黃合棧(C W Wah Jang)。
你又是否知道,紐西蘭的第一間現代超市Foodtown,是Ah Chee的孫子1958年在Otahuhu開設的呢?多麼精彩的華人歷史!
雖然不受禮遇,但澳新軍團,包括空軍隊伍,一樣有華人子弟的英挺軍姿。一戰,紐西蘭軍隊有55名華人,二戰,有39名華人。如果不是受限於公民身份、英語溝通能力、以及因歷史原因當時大多數華人年齡過大,不知還會有多少紐西蘭華人勇敢地站出來。
日子一天天流逝,時代一點點遷移,主流態度日漸更為開放,華人移民日漸更為活躍,古老的洗衣店、蔬菜店的傳統家庭生意被年輕一代的華人僑三代、僑四代所冷淡,只有老人還守在人跡不多的店中,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華人醫生、工程師、藝術家,遍布各行各業、各個領域……
以奧克蘭為例,現在,有全球兩百多個民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座城市,華人移民也是其中之一。世界越來越多元,文化越來越包容,西方和東方都在演進著、發展著。
走在安靜的攝影展廳,經過一串串真實的人生、淚光和歡顏,我們追憶和緬懷過去,也更加關注現在和未來。175年過去了,今後的華人移民史,將交給你我來共同完成,我們準備好了嗎?(郭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