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一份榜單。
這是新榜最新的微信公眾號科技榜單,榜單上幾乎清一色機構媒體帳號,個人自媒體帳號難覓其蹤。
這似乎印證了前兩年廣為流傳的一個前瞻預測「未來新媒體帳號將以機構和企業為主,留給個人帳號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了。」
就我的觀察和走訪來看,機構新媒體和個人自媒體在行業的權重佔比,越來越分化,甚至早已經超過「二八比例」。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於,網際網路行業絕大部分的媒體曝光量和廣告主的訂單都被機構媒體帳號拿走,留給個人自媒體的部分極少,並且這種趨勢還在加劇。
新榜、微播易這些第三方的媒體合作交易平臺,也早已經把重心放在了機構媒體身上。
與此同時,過去幾年自媒體由於過於「自主」,出現了多起內容事故,這進一步讓各大平臺把重心加注到相對「好管理」的機構媒體帳號。
那麼,個人帳號重要性有必要提升嗎?個人自媒體還有必要再扶一把嗎?
我覺得有,大有必要。
騰訊也覺得大有必要,所以近期微信公眾平臺開始大規模的邀請開通個人認證,在完成認證後,在頭像的右下方會加一個黃色的V標識。在當前這樣一個環境下,騰訊微信官方給個人自媒體認證,無疑表達了騰訊方面對個人自媒體的支持。
騰訊為什麼給個人自媒體認證?個人自媒體將來發展走向何方? 這些問題我們今天可以繼續探討一番。
機構成絕對主流 一定沒有弊端嗎?
當前,機構媒體的聲勢遠超個人自媒體,說明其有很多個人無法比擬的優勢。比如內容整合創作能力、管理運營能力、融資能力等等。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所引發的後續連鎖反應,也證明了機構媒體抵抗風險的能力,遠遠大於個人自媒體。
有一位疫情前從機構媒體離職的朋友和我吐槽「早知道不離職,以後社保存續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當然,從唯物辯證的角度來看,凡是都有兩面性,個人自媒體帳號和機構媒體帳號各有利弊,沒有哪種模式在所有層面都只有利沒有弊。
機構新媒體或者自媒體機構,有哪些弊端呢?比如最典型的一點,它們往往留不住頂尖的內容創作者,原因很簡單:頂尖內容創作者在機構工作每月創造100萬收益,只能分走5萬。如果單飛每月可能只有20萬收益,但都是自己的。
還有一點,機構新媒體做到一定程度之後,內容管理流程往往會拉長,這一方固然有了策劃爆款和大型選題的能力,另外一方也因為「完善」的流程,喪失了內容創作的效率,錯過傳播黃金期。
這就是為什有越來越多頂尖內容創作者除了一小部分繼續高升管理層之外,其餘大部分出走自立門戶的原因所在。
各種模式雖然均有利弊,但只要有價值,自然就各有其發展下去的道理和邏輯。
從「清朗計劃」到「微信公號個人認證」 誰在扶持個人自媒體?
儘管扶持個人自媒體可能是一件投入看不到回報的工作,但仍然有很多平臺尊重個體價值,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個人自媒體的舉措。
2018年底,一點資訊啟動了「清朗計劃」,將入選帳號納入扶持範疇,並且打上S級認證,這些帳號每個月會拿到各種形式的現金補助(我的帳號「丁道師」前前後後一共拿了六七萬人民幣)。這些帳號覆蓋科技、汽車、健康、育兒、教育、旅遊、美食、社會、財經、攝影、時尚、娛樂等20餘個大類,在這其中包括191個自媒體(大部分為個人自媒體),MCN機構帳號只有20個。
一點資訊的舉措我很是感動,因此我也成為了一點資訊的自來水,在多個場和安利一點資訊以及其所發起的「清朗計劃」。然而一點資訊首先是一家企業,然後才是一家媒體平臺,任何時候商業化要放在首要前提,後來想當然的這個計劃執行沒有多久就事實上擱置了。
我對此表示理解,如果我是投資人或者合作夥伴,我不會看重一點資訊平臺是否有191個「丁道師」,我更關心有沒有20個「蜂群文化」「橘子娛樂」。
相比一點資訊複雜的心態,背靠騰訊的微信公眾號可以站在更高的維度支持各類自媒體尤其是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過去多年推出的原創保護、讚賞、付費、商品推廣、小程序管理等等服務,對自媒體的發展頗有助益。
近期內測邀請了一批個人自媒體開通「微信公號個人認證」,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自媒體都收到了邀請。這項認證看起來只是很小的服務,但卻大大降低了個人自媒體認證的門檻,大大增加了生產優質內容自媒體的行業認可度。
得到各方的認可和尊重,這是當下自媒體所需要的。
個人自媒體生態今非昔比 理應得到更多重視
自媒體相比機構自媒體的勢微,是因為業界對自媒體「亂寫亂畫」的刻板印象,導致了各方面對自媒體有意的疏遠。而這種刻板印象是因為過去幾年來這個行業的確很亂,一批自媒體「亂寫亂畫」吸引了大量的關注,使得大家認為這個行業的自媒體都在「亂寫亂畫」。
有不止一位認識或者不認識的朋友,當著我的面痛斥「自媒體總是亂寫,早該關了。」
實際上呢?自媒體早已經經過了慘痛的「劣幣驅除良幣」過程。這幾年又經歷了好幾次大洗牌,有政策層面的,也有平臺層面的,更有市場層面的。那些「亂寫亂畫」的自媒體,那些「沒有觀點和邏輯」的自媒體,大多已經被行業淘汰出局。
可以說,到了今天活下來並且活躍的個人自媒體,尤其是我們科技行業的個人自媒體,大多是資深、靠譜、專業的自媒體,行業整體已經朝著「良幣驅除劣幣」階段發展。
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微信公眾號才願意為優質的自媒體「背書」,大規模的邀請個人自媒體開通個人認證。為了推動自媒體的個人認證工作,騰訊甚至把認證所需要的300元費用也免了,具體騰訊怎麼和第三方認證公司(比如知道創宇)結算我們不得而知,但以微信公眾號的體量來說,應該不是一筆小開支。
所以,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微信微信公眾平臺邀請自媒體開通個人認證的行業意義,因為它代表著業界對自媒體的認知評判臨界點到來之際的一種態度和立場,釋放了極為積極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