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貴陽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貴陽電網人積極投身農網改造升級、智能電錶和低壓集抄全覆蓋、供電所建設三大工程攻堅戰。其中,僅農網改造升級一項,2018年貴陽供電局計劃投入資金達2.29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貴陽供電局幹部員工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為全力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電力需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電力支撐。
「花」一個億完成89個中心村農網改造升級
2018年的春節對於家住貴陽市花溪區馬鈴鄉谷中村的村民陳小李來說既喜悅又難忘,就在2月5日這一天,連同他家一道,村裡80多戶近320人,因為供電部門實施的配電網增容改造工作順利完成,在春節前用上了放心電。
每年春節期間,谷中村村民的用電量較平日,增長幅度在30%至40%之間,供電負荷增大,導致80多戶供電半徑過長的村民戶用電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其中又有接近30戶村民用電受到直接影響。
「電壓較低,出現180、190伏特低電壓情況。電飯鍋煮不了飯,點燈有時也會一閃一閃的。這樣的村民戶,在寨子裡有2、3戶。」谷中村村支書繆昌平說。
谷中村的電網增容改造工作歷時9個月,涉及到新架電桿28基以及1.75公裡長的10千伏供電線路。除新裝一臺變電容量為100千伏安的變壓器外,另外還將原有變電容量為50千伏安的變壓器,更換成一臺100千伏安的變壓器,自此,谷中村村民用電不再難。
特別針對貧困、偏遠、用電質量有待提升區域,開展配電網改造升級「攻堅」,是貴陽供電局多年來,以建設堅強配電網為基礎,為打通客戶用電服務「最後一公裡」始終在堅持進行的一項「重任」。黨的十八大以來,貴陽供電局累計投資1.09億元完成了89個中心村農網改造升級項目。同期,以建設堅強電網為抓手,鞏固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貴陽供電局累計建設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42座、線路1852千米,城市核心區實現220千伏電源點零的突破。電網網架結構明顯增強。建成貴州省內首個20千伏配電網,建設10千伏及以下配電線路1.37萬千米,新增配電容量670兆伏安,配網結構更加合理,供電能力大幅提升。
數據顯示,2017年,貴陽電網中心城區客戶平均停電時間3.11小時/戶,同比下降38%;全口徑客戶平均停電時間16.12小時/戶,同比下降35%。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貴陽供電局在配電網運維上廣泛運用無人機巡檢、在線監測、帶電作業等手段,當年僅開展10千伏配網帶電作業就達到824次,減少客戶平均停電時間3.937小時。
「小康電」護航更高水平全面小康
近年來,南方五省區累計投入1450億元開展農網改造升級,基本解決供電區域貧困地區低電壓、卡脖子、不通動力電等突出問題。根據國家能源局《關於小康用電示範縣建設有關要求的通知》,到今年年底前,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基本建成小康用電示範縣100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較好的電力保障,貴陽市烏當區作為「小康電」示範縣建設單位位列其中。
目前正值春耕時節,在距離貴陽市城區40公裡外的烏當區新堡鄉馬頭布依族村,1000餘畝「潤土」上,幾乎全部實現由企業領頭的葡萄、中藥材等經濟作物標準化、規模化種植。
進駐馬頭村已有十二年歷史的貴州興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素有「中華仙草」之稱的鐵皮石斛等藥材種植。在一座600平米大小的溫室大棚裡,一米左右高的貨架上鋪滿了正在生長的鐵皮石斛,貨架上方安裝有噴灌、遮陽等電控設備。鐵皮石斛的生長環境要求極高,保溼度、溫度、光照度等,稍有變化,對它的健康生產都會有影響。公司技術員羅應坤每天要按需進行噴灌與控溫作業,可靠供電絕對算得上大棚生產的主力支撐。
本村實現就業的羅應坤坦言,他進基地工作6年來,沒有發生過因為用電而導致企業生產受到影響的事件。3月13日,共產黨員、貴陽烏當供電局水田供電所營銷班班長盧國軍與班員楊祖明按計劃來到基地,開展春耕安全用電檢查。盧國軍與楊祖明首先對大棚內外的溫控箱櫃開關是否鏽蝕、線路接頭有無發熱、噴灌接線、燈泡接頭以及水泵接線有無絕緣層老化甚至脫皮等進行了細緻檢查,發現無運行隱患後,來到基地專用變壓器前,對變壓器出線進行檢查,均沒有發現隱患。隨後兩人與羅應坤進行業務交流,了解企業用電需求。
類似這樣針對客戶的用電檢查,水田供電所每個月都會按計劃開展。2017年以來,馬頭村通過推行土地入股、村民分紅、農民進企上班等「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直接受益村民超過500人。村子、村民在發生變化,供電也不「落後」,作為本地人的盧國軍有感而發。2017年上半年,烏當供電局對10千伏石堡線12號碼頭公變進行了變壓器增容改造工作,並對原有已發生老化的10平方電線進行了下戶線改造,更換成25平方及35平方電線,戶均配變容量大幅提升,同時使得全村最後20戶存在低電壓用電問題的農戶從此用上滿意電。不僅如此,10千伏大雲線經過升級改造,作為馬頭村備用電源支撐,一旦主供線路石堡線發生故障,通過轉供電方式,10千伏大雲線可以第一時間頂上,不讓村民用電有「閃失」。
「目前,我們改造完畢的10千伏石堡線其供電質量與供電能力已經能夠滿足馬頭村民組自然負荷增長10年發展的需要,全村沒有一戶村民存在電壓低或用不好電的問題,服務也很好。」馬頭村村主任韋國軍說。而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從2010年的4000元上升到如今的13000多元。全村800多人全為布依族,沒有一人「拿」低保,沒有一人外出打工,全村沒有孤寡老人以及留守兒童。
「今年年底,我們村的溫泉項目就會開業,屆時,全村田園綜合體將會形成,有供電部門的傾力『護航』為我們創造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馬頭村的明天將會更美好。」韋國軍說。
鄉村振興,供電保障。今年,貴陽供電局除進一步加大農網改造升級步伐外,還將計劃投資超過1個億,藉助大數據信息化手段,實現供電區域內智能電錶和低壓集抄「全覆蓋」,為進一步提升客戶服務水平奠定堅實基礎。
創新服務手段 滿足電力需要
「我們藉助智能電錶與低壓集抄兩個『全覆蓋』工作的有效實施,通過營銷集約化管理創新,釋放供電所營銷人員54人,其中46人轉崗至配電線路運行與檢修崗位,為線路與設備供電可靠性的提升『加碼』。」談起兩個「全覆蓋」的好處,貴陽開陽供電局人力資源部主任楊婧翃信心滿滿,她表示,該項工作的實施,是為客戶服務網格化的有效推進創造有利條件。
長期以來,供電企業的抄錄電錶讀數工作主要依靠人工完成,費時耗力。近年來,特別是今年以來,貴陽供電局按照上級要求,大力推進智能電錶與低壓集抄「全覆蓋」工作進度,通過智能設備與信息化系統採錄客戶電錶數據,逐漸把抄表員從原來繁重的抄表工作中「解放」出來,轉身為配網運維、片區客戶經理等身份,以便更好的為客戶開展供電服務。
如今,在貴陽市各供電區域,「中低壓運維專業化+客戶服務網格化」、「中壓運維專業化+低壓運維及客戶服務網格化」兩種組織模式正逐步形成。供電部門正通過「營配業務前端融合-網格化服務」模式,引導用戶建立起「有問題找客戶經理」的習慣,提升用戶訴求解決效率。
「真的太謝謝你們了,及時幫我處理用電故障,保住了我的小雞苗。」日前,清鎮市新店鎮茶店村村民張永貴來到貴陽清鎮供電局新王供電所,對工作人員表示感謝。原來,張永貴今年年初剛從外地回鄉返鄉創業,發展剌梨樹下養雞產業。3月28日,正值孵化小雞苗的關鍵時間,家裡保溫箱裡正在孵化小雞苗因為停電,很有可能失去恆溫後導致孵化失敗,他本人對用電不太了解。但寨子裡的土牆上,懸掛有供電所片區客戶經理的聯繫方式,張永貴第一時間撥通電話新求助,工作人員20分鐘後趕赴現場,經過仔細檢查發現是用戶三相電空開燒壞引起的停電,搶修人員立即為用戶進行更換處理。
事實上,2017年以來,貴陽供電局積極探索服務創新,深入踐行「以客為尊 和諧共贏」的服務理念,增強主動服務和全員服務意識。在供電區域內設置片區客戶經理接近600位。在響應客戶訴求方面,2017年,貴陽供電局建立了投訴閉環管理機制,制定並下達《貴陽供電局客戶投訴問責指導意見》,嚴控各項服務環節,持續減低客戶投訴數量。同時,貴陽供電局認真分析客戶問題,規範停復電工作的管理,確實解決好客戶用電需求。在提高客戶服務質量方面,貴陽供電局積極推廣統一服務平臺,利用微信、網上營業廳,多渠道為客戶提供查繳電費。
據2017年第三方客戶滿意度研究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貴陽供電局第三方客戶滿意度得分為80分,名列貴州省各地區供電局第一名。 (楊志堅)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