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受到觀眾十幾年追捧的神劇,《天道》中包含了許多人生哲理。尤其是對於文化屬性的揭示和做人層次的呈現,可謂發人深省。
劇中主角是丁元英和芮小丹,他們一個是「高人」,諳熟商戰人心,足以參知「天道」;一個是「至人」,渾然天成而身在道中,無需自悟覺人。兩個人互補纏繞,才有了跌宕起伏的劇情。
俗話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其實,在丁元英這位高人之上,還有一位境界更高的人。他在劇中露面一次點撥丁元英,而且在原著中僅用半首詞就令丁元英折服。這個人就是智玄大師。
01超然物外,不計錢財
希望拜見一位佛法造詣精深的大師,是丁元英自己的心願。他和好友韓楚風會合,一同驅車到五臺山,打聽得知智玄大師就是他們要找的人,於是執意求見。
丁元英之所以執意求見大師,是因為他心中不安。丁元英是商界鬼才,原本作為世外高人隱居古城。古城刑警芮小丹,經過接觸愛上了丁元英。在相處中,丁元英答應送芮小丹一個特別的禮物,就是為當地最窮的王廟村扶貧。重返商場「殺富濟貧」,是丁元英即將拉開帷幕的大戲。大戲上演之前,他希望求個心安。
但是,智玄大師並不輕易見人。丁元英和韓楚風做了三次嘗試:
第一次,送進裝有5萬元的信封,得到大師的回覆是兩個字「非也」。
第二次,韓楚風以為錢數不夠,又加了5萬,大師的回覆是「非也,非也」。由此可見,智玄大師根本不為錢財所動。
第三次,丁元英發揮鬼才特質,送給大師一張紙條,卻得到了大師的接見。
高人操縱錢財,猶如排兵布陣,凡人往往受到操控擺布。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劇中的劉冰等小人物最終就是因為貪心錢財葬送了性命。
大師卻是超然物外的,不會為錢財所動。智玄大師最終之所以願意接見丁元英,是因為丁元英在紙條上寫了一首詞,對大師的修行提出了疑問。大師關心的是佛法義理,與大師交流,不能像對待俗人那樣送錢賄賂,而應該以義理來誠心求見。
02虛懷若谷,藉機點撥
智玄大師把丁元英和韓楚風請進明心閣後,並沒有寒暄,直接問了一個問題: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又修什麼呢?
原來,丁元英寫的是一首《悟》:
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
這首詞用語激烈。韓楚風看到後的反應是在心裡反問: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還修什麼?
由此可見,智玄大師與韓楚風境界修養不同。韓楚風是常人反應,遇到質疑激起情緒,但智玄大師很平靜,並且能謙和地虛心詢問。
在丁元英一番班門弄斧的解釋之後,智玄大師做出一個點評:自悟能達到這種境界已屬難能可貴,離得道只差一步,但這一步難如登天。
這種虛心的姿態和準確的點評,讓丁元英意識到自己犯了「嗔」,表達有些過分了。
對於丁元英將要「殺富濟貧」而在佛前討心安的想法,智玄大師送了四個字:「大愛不愛」。這既是基本給予支持,也傳達出更加超然的態度。
丁元英和韓楚風是站在強勢文化的立場上,而在智玄大師看來,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說,百家爭鳴。
智玄大師的點撥,在於認可文化屬性的強弱、社會的競爭、道德的價值等皆有其合理性,這樣就從部分立場上升到全局關懷。由此,也顯出他修行的成就:佛度心苦,修一顆平常心。
03明心悟道,世事隨緣
智玄大師對丁元英十分讚嘆。尤其是丁元英居然講出可以不拘佛教而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會通生產力和文明的真理,從而覺悟眾生,慧於綱紀澤於民生。這令智玄大師一時也沉默不語。
最後,智玄大師給丁元英寫了半首詞,作為丁元英求見時送來那首《悟》的回應: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務取真經一生一滅一枯榮皆有因緣註定
智玄大師此詞的境界無疑更高。對比原來的詞,他信手做九個字的簡單改動,意境氣象卻已經全然不同。
在這半首詞的意思中,天不是自然之天,而是「道天」,因果不虛。修行是否得善果雖然沒有證明,卻無證有覺,本身就有意義。能使人覺悟的就是真經,應該務取。當來則來,當去則去,皆有因緣註定,在通達中一切隨緣。
回顧智玄大師與丁元英的交流,基本是虛懷若谷的狀態,同時又明察秋毫,洞若觀火。他對丁元英下了「三分靜氣,三分貴氣,三分殺氣」,又加「一分痞氣」的評語,觀察可謂深邃,令人嘆服。 至於下半首詞,智玄大師說留緣待續,既是意境已到無需搬弄文採,也是認可丁元英留缺以待後來。
以智玄大師對照丁元英,並不是要定出高下之分,而是了解世間做人狀態各有不同。可以說,高人以強者自居,參行天道;大師則看眾生皆苦,故而動靜從容,與天地萬物同流。
文|烏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