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社會,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無外乎兩種,一種是能夠在社交場上如魚得水的人,他們的嘴巴很厲害,基本上能把人哄得服服帖帖。而另一種人,則是有些本事和天賦的人,他們業務能力出眾,能力很強,受人敬佩。
這兩類人,可謂在職場上能吃得開,也做得長久,是實打實的「職場達人」。而對於大多人來說,這兩類人,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一些職場老前輩常說:「社交應酬和業務本事,你能把某一項做到極致,那就大事可成了。」
那麼,難道不懂得交際,嘴巴笨,也沒有什麼天賦的人,就要一輩子端盤洗碗,渾渾噩噩嗎?其實,並非如此。
著名企業家洛克菲勒曾說:「永遠不能讓自己的個人偏見妨礙自己的成功.。」
對於洛克菲勒來說,深居簡出,不喜應酬,才是他生活的常態。在他看來,人不懂社交,未必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大事業。成功的決定權不在別人身上,而在自己手中。
想要有所成就,不妨聽聽洛克菲勒是怎麼說的。
紮根基層,明白門路
洛克菲勒說:「從最底層幹起,一點一點地獲得成功,我認為這是搞清楚一門生意的基礎的最好途徑。 」
人剛進社會的時候,本就沒有什麼本事,從基層幹起也是社會之日常。而這種日常,卻是一塊試金石,能通過它的考驗的人,自然能登堂入室,而不能通過它的考驗的人,只會是碌碌無為。
剛開始時,每個人在基層的行為和表現,其實和人的天賦與社交能力關係不大。它靠的,就是人的堅持與能不能深入調查的敏感的洞察能力。
想要在這個行業幹下去,就得明白它的門路,明白哪裡該做,哪裡不該做,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最好的工作方式,一直堅持下去。如此,才能有收穫。
有人採訪著名的馬拉松運動員兒玉泰介,問他能奪冠的原因是什麼。他表示,自己能夠奪冠,就是在每次跑步之前,都去把賽道了解清楚,然後定下每個階段的目標,迫使自己奮力前進。
跑馬拉松與成就人生的事業是一個性質的,如果你想有所成就,但現在又沒什麼出眾的本事,那麼就紮根於基層,一點一點地去做事,一點一點地去做人,然後熟悉門路,方能為未來的青雲直上奠定好基礎。
相信自己,心態積極
洛克菲勒說:「越是認為自己行,你就會變得越高明,積極的心態會創造成功。」
曾在職場中看過很多人,他們每次遇到事兒,第一時間不是說去想辦法解決,而是選擇去逃避,選擇把責任推卸給別人。這樣的人,終究成不了什麼事業。
要想有所成就,首先要戰勝的人,不是外人,而是自己的內心。當你認為能「凡事可做,凡事可成」時,你也就成功了一半了。要知道,人的心態,將決定人的外在行動。
為何有些人做事雷厲風行,為人自信滿滿?就是因為他們明白,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又有誰能給自己打氣,給予自己鼓勵呢?
所謂「一往無前,愈挫愈奮。」人就是一個彈簧,當你缺乏信心,那就缺乏了向上的動力,缺乏了壓力。如此,你能「彈」多高,又能「彈」多遠呢?
而當你有了信心,堅信萬事皆可成的時候,就是給自己灌輸了「不敗」的理念。擁有這樣的理念的人,就是一個不倒翁。別人打不倒他,甚至它還能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
王陽明說:「心若不變,萬物與我同在。」心態,就是人發展發跡的根本。
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洛克菲勒說:「做事不搶時間,不求多,穩穩噹噹地做,就能做許多事情,這有多好!」
當這個社會愈發急躁的時候,人心也就對成功的嚮往愈發著急。可是,著急是著急不來的,只會徒增了人的哀傷和煩惱。
人在社會這個洪流中打拼,你要面臨的,是無法預測的滔天巨浪,稍有不慎就會讓人葬身於深海之中。唯有打實根基,步步為營,才能緩緩前進,進而水到渠成。
曾有個獵人,他在結冰的湖水上行走。當他看到腳底的冰塊即將破裂時,他張腿就跑。就是這樣的跑的「力度」,讓這塊冰裂開的程度更大,使他掉入了冰河之中。
想要保全自己,進而謀取一番事業,就必須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就是這個道理。
人缺乏一定的本事,缺乏一定的人脈,沒關係。關鍵只要這個人不急不躁,緩緩而行,先守住自己的方寸天地,才能「後發制人」,在未來取得發展的先機。
深耕鑽研,時間磨礪
洛克菲勒說:「任何事情你鑽得深,就引人入勝,就越來越重要。」
一個技能,你想把它熟練地使用起來,那就必須多次去使用;一個工作,你想摸清它背後的門路和運行的規律,就該全心全意投身於其中,靠時間的磨礪,去裡面耕耘。
在埃及的金字塔上,只能發現兩種動物的痕跡,一種是老鷹,一種是蝸牛。老鷹展翅高飛,輕鬆就能到達頂峰。而蝸牛雖然慢,可憑著那股「不服輸」的深耕的毅力,依舊能登臨頂峰。
其實,這裡的老鷹和蝸牛,就是象徵了我們這個社會的兩種人,一種人他有背景,有本事,懂應酬,懂社交,這些人最容易取得成功。而另一種人,平平庸庸,毫無出人之處,卻能有所成就,他們靠的,就是「深耕」的毅力。
晚清名臣曾國藩,他天資愚鈍,也不擅長與人打交道,但他卻是「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明白「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
有人說:「想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至少要在裡面投入一萬個小時。」
人在這個社會中打拼,你能做出多大的成就,能實現多大的事業,看的不僅僅是天賦,更是人的深耕與時間的打磨。以此,共勉。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