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活可以雅致到什麼程度?

2020-12-23 粒粒溫塵

古人的生活會雅致到什麼程度?你大概不會想到——

屋前的臺階應該有幾階,

家中的浴室應該如何設置,

牆上的裝飾畫每個月都該掛些什麼,

水果怎麼擺盤更好看……

這些看似「龜毛」的小細節,在古人眼中,都是可以用來體現生活情趣的。

這些才情和趣味,都被明代 「生活美學KOL」文震亨,寫入了他的《長物志》中。長物,就是「身無長物」的長物,是身外多餘之物。

最近讀這本書,從山水樹木到桌椅板凳,從花鳥魚蟲到一蔬一飯,那些我們每天都經歷著的生活,卻被古人精心對待著。他們總是善於利用生活裡的「閒事雜物」,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

或許在傳統觀念中,人不可沉迷於外物,但卻是這些外物,構成了生活和每一個人的樣子——「於世為閒事,於身為長物,而品人者,於此觀韻焉,才與情焉。」

一:居所

古人對自己的居住環境,不可謂不挑剔。

房子就像一個人的標籤,建在哪裡,有哪些形制,都是屋主人審美和情志的體現。所謂「亭臺具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致」。

從房屋的設置布局到微小裝飾,都各有講究。繁簡不同,冬夏各異,高堂廣榭,各有所宜。

比如夏天的山齋,開北門以通風納涼,種上些青苔,就很賞心悅目。

「夏日去北扉,前後洞空。庭際沃以飯沈,雨漬苔生,綠褥可愛。繞砌可種翠雲草令遍,茂則青蔥欲浮。」

冬天的丈室,做成暖房,要有西邊的窗戶來收集落日的溫度。

「隆冬寒夜,略仿北地暖房之制,中可置臥榻及禪椅之屬。前庭須廣,以承日色,留西窗以受斜陽。」

二:花園

有一個自家園子,並且打理得美美的,大概可以排入「古人最讓人羨慕的地方」榜單。

花木是最不可缺的。不同的花草在多情的古人眼中各有性格,也有各自適宜的疏密位置。

桃如歌舞場中的美人,宜在池邊多植;李如清冷的女道士,宜在煙霞泉石間,但不必多;梅更是幽人的伴侶,在孤石之側或月下空庭,最有清趣古意。

更須與時節相配,晴夏綠窗分映的芭蕉,晚秋紅葉可愛的烏桕——「四時不斷,皆入圖畫」 。

而古人最愛做的,是把自然山水濃縮到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園子不論大小,都有山有水。假山和水池是常見的,也可以有鑿井和人工瀑布。

他們又喜歡收集天然的水飲用,譬如雨水,秋天的最好,黃梅天的次之——「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夏天的暴雨最不可,風雷所致,尤其傷人;雪水煮茶最好,但不能用新雪,有土氣,需要存放一段時間。

三:寵物

文人養寵物,偏愛魚和鳥。

廊廡之下,適合養靈巧的畫眉,可以點綴生活。如果是有個空林別墅的隱形富豪,還可以養養仙鶴。

魚的種類更多,連取名都很有趣,裹頭紅、連腮紅、瑪瑙眼、琥珀眼、金管、銀管、落花流水、隔斷紅塵……

古人愛禽鳥金魚,也有一套自己的觀賞之法。

「宜早起,日未出時,不論陂池、盆盎,魚皆蕩漾於清泉碧沼之間。又宜涼天夜月,倒影插波,時時驚鱗、潑刺,耳目為醒。至如微風披拂,琮琮成韻,雨後新漲,縠紋皺綠,皆觀魚之佳境也。」

下次出門賞魚,做不到天不亮就起床,那不妨挑個涼爽的夜晚,雨過的午後,也看一看古人眼中的魚影。

四:書畫

古人對書畫大概是真愛。

面對古書名畫,就像面對心上人一般,戰戰兢兢,心懷敬意——「看書畫如對美人,不可豪涉粗浮之器」。

如何裝裱、收藏、展示,皆是學問。尤其是掛畫,不同時節都有相應的主題。

如新年宜福神,元宵宜看燈、傀儡,二月宜春遊、仕女和各類二月花卉,清明前後宜牡丹、芍藥,端午宜龍舟、艾虎、五毒,六月宜大樓閣、大山水,取其夏日蔭蔭之感,七夕宜穿針乞巧、天孫織女,八月宜古桂、天香、書屋,九十月宜秋季山水,也宜菊花、芙蓉、楓林,十一月宜雪景、蠟梅、水仙、醉楊妃,十二月宜鍾馗、迎福……「隨時懸掛,以見歲時節序。」

每月掛上一幅應景的畫,讓生活多一點點儀式感。

五:家具

明代文人對室內家具的要求是天然而樸素的。

就像如今人們偏愛極簡風格,講究人體工學。

古人的桌椅,不追求過分的裝飾,但必須古雅可愛,又實用舒適。

書中有一段講述各種腳凳,其中有一種「滾凳」,「以腳踹軸,滾動往來,蓋湧泉穴精氣所生,以運動為妙。」真是懶人的運動妙方。另有用古琴磚的,「夏月用作踏凳,甚涼」,真是過分雅致了。

房間中布置的器物,都講究一個氣韻清雅,用賞皆宜。

拿檯燈來說,造型別致的「古銅駝燈、羊燈、龜燈、諸葛燈」,只適合玩賞,卻不實用;有一種蓮花造型的燈,「青綠銅荷一片擎,架花朵於上」,最是雅致。文人更偏愛古樸的質感,有名如定窯、宣窯的瓷器,卻不堪用,不如古樸矮小的舊錫器更好。

六:裝扮

古人愛美,對服飾很是看重。質地、樣式都精心選擇。既合於季節時令,也合於身份場合;不追求過分華麗,也不刻意衣衫襤褸,方為雅士風範。

有趣的是,《長物志》裡不僅記載了人的衣著,也講了不少家的「衣飾」,如被、縟、毯子、帳子……帳子的布料花色都須隨季節,夏季宜蕉麻或紗,冬季宜用綢或紫花厚布。

有一種出自西邊的絨毯,在冬天沒有狐皮、貂毛的情況下,「亦可當溫柔鄉」。貂毛狐皮太不環保,今天的我們還是考慮一下代替品吧。

七:旅行

古人的雅,不僅在家中,也在路上。

一邊遊山玩水,一邊大筆一揮,就讓你背誦全文,羨慕都羨慕不來。

他們的出行工具也齊全,走陸路有牛車、馬車、人車,走山路還有轎子,不過他們大概更喜歡走水路,因為那看起來更從容優雅。

置一小船於池塘中——「或時鼓枻中流,或時繫於柳陰曲岸,執竿把釣,弄月吟風。以藍布作一長幔,兩邊走簷,前以二竹為柱,後縛船尾釘兩圈處。一童子刺之。」——才是文人該有的優雅嘛。

八:飲食

生活在於一蔬一飯,如何把普通的食物吃出高級感,是每個吃貨的終極目標。

古人也是如此。

吃櫻桃,要有考據學家的精神——「櫻桃古名楔桃,一名朱桃,一名英桃,又為鳥所含,故《禮》稱含桃」;要有藝術家的眼光——「盛以白盤,色味俱絕」;更要有美食家的見識——「南都曲中有英桃脯,中置玫瑰瓣一味,亦甚佳,價甚貴」。

焚香煮茶,更是生活品質的體現。古人愛之,因為在每一個場合,它們都顯得那麼適時宜,合心意,像一個永遠陪伴自己的老友。

「物外高隱,坐語道徳,可以清心悅神;初陽薄暝,興味蕭騷,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榻帖,揮麈閒吟,篝燈夜讀,可以遠闢睡魔;青衣紅袖,密語談私,可以助情熱意;坐雨閉窗,飯餘散步,可以遣寂除煩;醉筵醒客,夜語蓬窗,長嘯空樓,冰弦戛指,可以佐歡解渴。」

如果有那個心血來潮的時刻,燃一支香,煮一壺茶,感受一下古人的雅致,想來也是不錯的。

這些構成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種種閒餘小事,讓人思慕,讓人豔羨。

幸而還有《長物志》這樣的書,將當時之物點點記載,讓我們有機會追模古人,把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相關焦點

  • 古人對這些事物的雅致別稱,驚豔了時光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產生了太多美好的東西,從最初的沒有語言,到現在享譽全球的漢字,可以看出,古人憑藉他們的智慧,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智慧的結晶,特別是古人對身邊事物的雅稱,真的是溫柔了歲月,那種言語中帶著綿綿感情的潤物細無聲的別稱,不像現代的詞彙那樣,簡單淺顯,太細膩了。
  • 【學習強國】《古人的生活世界》:品味「閒雅」的生活態度
    古人怎麼看待自己的肚子和身材?近視了怎麼辦?古人怎麼養寵物?如何度過酷暑?如何午睡?……王宏超所著的《古人的生活世界》涉及到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舉凡衣、食、住、行、玩、用,全方位的呈現,讓歷史變得活色生香起來。
  • 人可以極簡到什麼程度?看看日本人的生活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是關於日本網紅整理師的,這讓我想起風靡日本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日本人之所以熱愛極簡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日本是個地震多發國家,物品越少越安全,既便於逃生又便於復原。廚房的廚具和衛生間的洗漱用品少而整齊,目及之處看不到任何消費品,只有生活必需品。為了節省空間,所有的物品都懸掛在牆壁上或者放在窗臺上的指定位置,基本沒有儲物架和柜子。室內裝修也十分簡單,沒有複雜的壁紙和燈飾,門窗是牆壁唯一的裝飾品。生活在這樣的房子裡,不禁想說一句太難了!
  • 古人的書房中,常見這6種「綠植」,清新雅致,「文藝」範十足!
    現代有很多人喜歡在家中養盆栽,特別是喜歡養在家裡的陽臺上,曬曬太陽,平時還可以侍弄侍弄花草。但是你們知道古人最喜歡將花草養在哪嗎?其實古代的人們都喜歡將花草養在書房。特別是一些文人雅士,古人的書房中,常見這6種「綠植」,清新雅致,「文藝」範十足!
  • 日式生活美學:在冬日的慢生活之中,尋回雅致
    日式生活美學:在冬日的慢生活之中,尋回雅致時間流轉,光陰不停,在四季的更迭之中,秋天的蹤跡已然悄然消逝,冬天的痕跡逐漸加深。在這些旅行賦予的驚豔裡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日本冬日的生活美學。眾所周知,「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一年到頭都在辛苦奔波的人們,到了冬日的時光裡面,總避免不了懶懶的,想要把自己藏起來,休養生息,以備來年更好地奮鬥。所以,在日式生活美學中,冬日的日本是以靜為主,生活的節奏也是以慢為格調的。
  • 貓可以胖到什麼程度?
    原創 | 貓貓的喵喵生活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俗話說的好,十隻橘貓九隻胖,還有一隻特別胖~但是只有橘貓會有肥胖困擾嗎?對此貓貓的喵喵生活訪談了幾位網友,一起來看看他們遇到過的貓咪吧。網友1:貓咪可以胖到什麼程度?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橘貓,畢竟「大橘為重」「十隻橘貓九隻胖,還有一隻特別胖」這些話不是無緣無故來的。但其實除橘貓外,還有很多喵也可以養到很胖!!!看看我家的豬貓~到底吃什麼長這麼大的?
  • 京都人的「慢生活」,究竟有多麼「雅致」?
    有人說:「如果你來到京都,你一定會找尋到一絲熟悉感」。京都人與生俱來的優雅和慢格調,和生活在這裡的環境,也分不開關係,縱覽這座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古都,古色古香的建築之中,有著仿造當時盛世大唐朝而建的風韻。
  • 兩個人到什麼程度可以結婚?
    她問我:「你說兩個人到底到了什麼程度才可以結婚啊?」她說:「在一起這麼久,他其實各方面都很好,但就是有時候他的大男子主義讓我覺得挺受傷的。我有無數個瞬間想和他結婚,但也有無數個瞬間,又不想和他結婚了。」這讓我想起《我可能不會愛你》裡,程又青和媽媽的對話。媽媽說:「一個家,一定有一個唱歌的,旁邊的人都在幫他伴奏。
  • 一輩子買不起一張床系列——古人的床究竟能奢華到什麼程度
    床對人的生活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重要自然要重視。中國古代的床更是成了一個充滿生活意趣的藝術品,充滿人性魅力,與簡潔的今日西式床相比,能使夫妻生活顯得更加變化多端。中式床榻,傾注了匠人們很多心血,繁複的雕花,精緻的繪畫,可謂張張顯雕刻,件件有畫工。一張古色古香的床榻之上,流動著的是中國人骨子裡的風情雅韻!
  • 煮雪烹茶,聽雪敲竹……古人的冬天也浪漫?
    冬已深,夜驟涼,你們最喜歡在這寒冷的冬季做些什麼呢?是圍著暖暖的爐子吃一頓熱騰騰的火鍋,還是穿著厚厚的衣服去公園賞雪看梅,亦或是靜靜地待在暖和的屋子裡,看書喝茶,自在逍遙...千百年的時代變遷,讓我們生活越來越便利,生活層次更上一層樓,但同時,我們也逐漸地丟失了一些古人浪漫的情懷。今天,詩詞君就帶大家領略一下,古人的浪漫冬天,到底是怎樣度過的?煮雪烹茶古人多喜歡用雪煮茶,雪與茶結合,一聽就讓人感覺到清新脫俗。
  • 向古人學習「健康宅」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部分人都經歷了足不出戶的「宅家」生活,不少人吐槽在家的日子枯燥乏味。其實,宅在家一樣能享受生活的樂趣。或許,大家可以向智慧的古人學習一下,如何在家當一個「健康宅」。
  • 高手的生活能枯燥到什麼程度?
    沉溺於各種娛樂方式的生活簡單、熱鬧、有趣,但對於個人的成長卻沒有什麼用!— 2 —中國最愛搞大新聞的公司是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直銷公司。隔段時間,他們就弄出許多匪夷所思的大事件:幾千人上萬人同時去某個國家開會+旅遊,號稱佔領X國某市;去X國旅遊,坐遊輪到站了集體不下船,從而表明自己的民族氣節。
  • 涵碧樓帶你領略中國式雅致生活
    每個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雅致生活。「中國式雅致生活」,是指中國人所特有的一種以智慧、閒適和覺醒為主要特徵的藝術的人生態度和活法。這會與時下流行的以華彩攢動、車馬川流為主的奢華風情略有不同,「中國式雅致生活」是對「鄉土中國」的一種歷史追憶,是對農耕時代田園牧歌生活的一種精神嚮往,是對抱樸守真心靈生活的一種崇尚回歸。是一種陶淵明筆下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與自在的生活方式。
  • 你嚮往的慢生活,古人早就寫在詩詞裡了
    你嚮往的慢生活,古人早就寫在詩詞裡了 詩詞鑑賞
  • 古人給顏色起的驚豔名字,在下服了!
    要說雅致的生活,那就不得不談到古人了,而且古人的雅致,從顏色取名上就可見一斑。我們也常常在一些名著中看到過一些極美的顏色,但是這個美好浪漫到讓人心折的色彩,我們卻也想像不出它的實物,例如,《紅樓夢》中寶玉身上穿的是「月白交領中衣」,賈母糊個窗屜都要用銀紅的「霞影紗」,鳳姐給黛玉送了一頂「藕合色花帳」,是不是一聽就很有詩意感。那今天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古人給顏色起的絕美名字。
  • 古人做的那些「附庸風雅」的事情
    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精通,我們用著無線維繫著冰冷的感情,需要什麼,只需要一個外賣軟體就可以足不出戶就解決了。我們現在的生活似乎什麼都不缺了,可是我們的生活質量很高嗎?我們有多久沒有坐下來陪著自己的孩子做遊戲,我們有多久沒有坐下來陪著自己的父母聊聊天,我們有多久沒有和自己的朋友出去喝喝茶,打打撲克了。
  • PR學到什麼程度可以面試工作?
    這個問題換一個主語會更好一點,「剪輯學到什麼程度可以去工作?」其實呀,學到什麼程度都可以去工作。
  • 男生可以自作多情到什麼程度?
    期間這個男生問了小姐姐年紀,擇偶標準是什麼等等一些問題,她也出於禮貌都簡單的回答了下,然而因為她對這個男生沒有半點興趣所以沒有問他任何問題,只想快點結束這次聊天。 當小姐姐因為這場尷尬的相親結束而大鬆一口氣時,對方卻開始時不時給她發微信。
  • 高三,一個人可以逆襲到什麼程度?什麼都是可能的
    我知道,自己差不多可以考個一本,但也從未想過能達到這樣的高度。我爸當時就哭了,他跟我說,當初不該對我說那樣的話。我沒說啥,其實我明白,他要是當時沒說那句話,我絕對達不到今天的成績。從學渣到學霸,只需要三個月我是1971年上小學,當時小學只有5年,小學時期,我學習很好。
  • 古人用什麼洗衣服
    洗衣服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家務勞動。今天,人在洗衣服時不僅可以使用洗衣機,而且還會加入各種洗滌劑,由此洗出的衣服乾淨整潔,穿在身上煥然一新。但在古代,人們又是用什麼洗衣服呢?據史書記載,古人在祭祀或進行野外燒烤時偶然發現,汙垢沾到衣物上加入灰料搓洗一番,再浸泡洗滌,效果更佳。基於這種生活經驗,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把附著在山羊皮下的脂肪和燒烤後留下的炭灰攪拌在一起製作出了洗滌劑,這便是肥皂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