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活會雅致到什麼程度?你大概不會想到——
屋前的臺階應該有幾階,
家中的浴室應該如何設置,
牆上的裝飾畫每個月都該掛些什麼,
水果怎麼擺盤更好看……
這些看似「龜毛」的小細節,在古人眼中,都是可以用來體現生活情趣的。
這些才情和趣味,都被明代 「生活美學KOL」文震亨,寫入了他的《長物志》中。長物,就是「身無長物」的長物,是身外多餘之物。
最近讀這本書,從山水樹木到桌椅板凳,從花鳥魚蟲到一蔬一飯,那些我們每天都經歷著的生活,卻被古人精心對待著。他們總是善於利用生活裡的「閒事雜物」,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
或許在傳統觀念中,人不可沉迷於外物,但卻是這些外物,構成了生活和每一個人的樣子——「於世為閒事,於身為長物,而品人者,於此觀韻焉,才與情焉。」
一:居所
古人對自己的居住環境,不可謂不挑剔。
房子就像一個人的標籤,建在哪裡,有哪些形制,都是屋主人審美和情志的體現。所謂「亭臺具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致」。
從房屋的設置布局到微小裝飾,都各有講究。繁簡不同,冬夏各異,高堂廣榭,各有所宜。
比如夏天的山齋,開北門以通風納涼,種上些青苔,就很賞心悅目。
「夏日去北扉,前後洞空。庭際沃以飯沈,雨漬苔生,綠褥可愛。繞砌可種翠雲草令遍,茂則青蔥欲浮。」
冬天的丈室,做成暖房,要有西邊的窗戶來收集落日的溫度。
「隆冬寒夜,略仿北地暖房之制,中可置臥榻及禪椅之屬。前庭須廣,以承日色,留西窗以受斜陽。」
二:花園
有一個自家園子,並且打理得美美的,大概可以排入「古人最讓人羨慕的地方」榜單。
花木是最不可缺的。不同的花草在多情的古人眼中各有性格,也有各自適宜的疏密位置。
桃如歌舞場中的美人,宜在池邊多植;李如清冷的女道士,宜在煙霞泉石間,但不必多;梅更是幽人的伴侶,在孤石之側或月下空庭,最有清趣古意。
更須與時節相配,晴夏綠窗分映的芭蕉,晚秋紅葉可愛的烏桕——「四時不斷,皆入圖畫」 。
而古人最愛做的,是把自然山水濃縮到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園子不論大小,都有山有水。假山和水池是常見的,也可以有鑿井和人工瀑布。
他們又喜歡收集天然的水飲用,譬如雨水,秋天的最好,黃梅天的次之——「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夏天的暴雨最不可,風雷所致,尤其傷人;雪水煮茶最好,但不能用新雪,有土氣,需要存放一段時間。
三:寵物
文人養寵物,偏愛魚和鳥。
廊廡之下,適合養靈巧的畫眉,可以點綴生活。如果是有個空林別墅的隱形富豪,還可以養養仙鶴。
魚的種類更多,連取名都很有趣,裹頭紅、連腮紅、瑪瑙眼、琥珀眼、金管、銀管、落花流水、隔斷紅塵……
古人愛禽鳥金魚,也有一套自己的觀賞之法。
「宜早起,日未出時,不論陂池、盆盎,魚皆蕩漾於清泉碧沼之間。又宜涼天夜月,倒影插波,時時驚鱗、潑刺,耳目為醒。至如微風披拂,琮琮成韻,雨後新漲,縠紋皺綠,皆觀魚之佳境也。」
下次出門賞魚,做不到天不亮就起床,那不妨挑個涼爽的夜晚,雨過的午後,也看一看古人眼中的魚影。
四:書畫
古人對書畫大概是真愛。
面對古書名畫,就像面對心上人一般,戰戰兢兢,心懷敬意——「看書畫如對美人,不可豪涉粗浮之器」。
如何裝裱、收藏、展示,皆是學問。尤其是掛畫,不同時節都有相應的主題。
如新年宜福神,元宵宜看燈、傀儡,二月宜春遊、仕女和各類二月花卉,清明前後宜牡丹、芍藥,端午宜龍舟、艾虎、五毒,六月宜大樓閣、大山水,取其夏日蔭蔭之感,七夕宜穿針乞巧、天孫織女,八月宜古桂、天香、書屋,九十月宜秋季山水,也宜菊花、芙蓉、楓林,十一月宜雪景、蠟梅、水仙、醉楊妃,十二月宜鍾馗、迎福……「隨時懸掛,以見歲時節序。」
每月掛上一幅應景的畫,讓生活多一點點儀式感。
五:家具
明代文人對室內家具的要求是天然而樸素的。
就像如今人們偏愛極簡風格,講究人體工學。
古人的桌椅,不追求過分的裝飾,但必須古雅可愛,又實用舒適。
書中有一段講述各種腳凳,其中有一種「滾凳」,「以腳踹軸,滾動往來,蓋湧泉穴精氣所生,以運動為妙。」真是懶人的運動妙方。另有用古琴磚的,「夏月用作踏凳,甚涼」,真是過分雅致了。
房間中布置的器物,都講究一個氣韻清雅,用賞皆宜。
拿檯燈來說,造型別致的「古銅駝燈、羊燈、龜燈、諸葛燈」,只適合玩賞,卻不實用;有一種蓮花造型的燈,「青綠銅荷一片擎,架花朵於上」,最是雅致。文人更偏愛古樸的質感,有名如定窯、宣窯的瓷器,卻不堪用,不如古樸矮小的舊錫器更好。
六:裝扮
古人愛美,對服飾很是看重。質地、樣式都精心選擇。既合於季節時令,也合於身份場合;不追求過分華麗,也不刻意衣衫襤褸,方為雅士風範。
有趣的是,《長物志》裡不僅記載了人的衣著,也講了不少家的「衣飾」,如被、縟、毯子、帳子……帳子的布料花色都須隨季節,夏季宜蕉麻或紗,冬季宜用綢或紫花厚布。
有一種出自西邊的絨毯,在冬天沒有狐皮、貂毛的情況下,「亦可當溫柔鄉」。貂毛狐皮太不環保,今天的我們還是考慮一下代替品吧。
七:旅行
古人的雅,不僅在家中,也在路上。
一邊遊山玩水,一邊大筆一揮,就讓你背誦全文,羨慕都羨慕不來。
他們的出行工具也齊全,走陸路有牛車、馬車、人車,走山路還有轎子,不過他們大概更喜歡走水路,因為那看起來更從容優雅。
置一小船於池塘中——「或時鼓枻中流,或時繫於柳陰曲岸,執竿把釣,弄月吟風。以藍布作一長幔,兩邊走簷,前以二竹為柱,後縛船尾釘兩圈處。一童子刺之。」——才是文人該有的優雅嘛。
八:飲食
生活在於一蔬一飯,如何把普通的食物吃出高級感,是每個吃貨的終極目標。
古人也是如此。
吃櫻桃,要有考據學家的精神——「櫻桃古名楔桃,一名朱桃,一名英桃,又為鳥所含,故《禮》稱含桃」;要有藝術家的眼光——「盛以白盤,色味俱絕」;更要有美食家的見識——「南都曲中有英桃脯,中置玫瑰瓣一味,亦甚佳,價甚貴」。
焚香煮茶,更是生活品質的體現。古人愛之,因為在每一個場合,它們都顯得那麼適時宜,合心意,像一個永遠陪伴自己的老友。
「物外高隱,坐語道徳,可以清心悅神;初陽薄暝,興味蕭騷,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榻帖,揮麈閒吟,篝燈夜讀,可以遠闢睡魔;青衣紅袖,密語談私,可以助情熱意;坐雨閉窗,飯餘散步,可以遣寂除煩;醉筵醒客,夜語蓬窗,長嘯空樓,冰弦戛指,可以佐歡解渴。」
如果有那個心血來潮的時刻,燃一支香,煮一壺茶,感受一下古人的雅致,想來也是不錯的。
這些構成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種種閒餘小事,讓人思慕,讓人豔羨。
幸而還有《長物志》這樣的書,將當時之物點點記載,讓我們有機會追模古人,把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