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軍 攝
今年7月開始,北京再次實行家具「以舊換新」。廣州市場對家具以舊換新和回收反應卻甚為冷淡,「物流成本高,交易估價難,消費者不買帳,這些因素都決定了家具以舊換新不好做,二手家具幾乎難找出路」,某家具品牌經銷商坦言。
現象:舊家具難找「下家」
「10月份要搬新房,房子帶精裝修,本來需要購置的家具就不算很多,也全部添好了,現在就是頭疼原先的家具該怎麼處理」,家住白雲區的張先生說,因為手頭並不寬裕,他和家人把舊房子賣掉之後才「細屋換大屋」,舊家具使用了8年,與新房「不搭調」,「但是我們家使用保養得還是不錯的,家具並不算舊得不能看不能用,而街邊回收的簡直就是廢品價,賣掉實在可惜,扔掉也不甘心」,最終,張先生把舊家具全套奉送給朋友擺放在出租屋,「朋友掏了運費,我幫忙看搬家具都忙了大半天」。
隨著改善型購房越來越多,家具「改善」面臨著給舊家具找「下家」的難題。國內消費者基本不太願意購買二手家具,除非是紅木家具。「家具還是要買新的吧,畢竟買了都要用幾年,買二手不太接受」,廣州市民齊小姐表示,個別的家具品種還是可以考慮買,比如BB凳、嬰兒床,「嬰兒家具都是使用時間比較短的,買回來通常還很新,現在都是獨生子女了,買全新的也用不了多久孩子就用不上了,買二手比較實惠點」,不過她也表示,只會在朋友和社區熟人之間尋找,不會去二手市場購買。
消費者:「以舊換新」有吸引力
對於消費者而言,「以舊換新」不失為最有吸引力的處理舊家具的辦法。今年,北京在去年試點一個月的基礎上,於7月再次推出家具「以舊換新」,據悉,實施1個月,11家參與企業以舊換新共銷售家具20737件,以舊換新家具銷售金額1.3億元,佔到參與以舊換新的櫃體、沙發、床具、桌椅等所有四類家具總銷售額的26%,帶動這四類家具7月銷售額同比增長11%。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今年實行了家具以舊換新的新政策,消費者可選擇的以舊換新門店也從此前試點時的16家增加到33家,個人消費者交舊購新,按新家具實際銷售價格的10%給予補貼,由政府和家具銷售企業共同負擔各補貼5%,單件家具補貼金額最高不超1000元。新辦法規定銷售企業回收的舊家具,全部交由舊家具拆解處理企業進行拆解。可再利用的拆解物交合法再利用企業,實現資源回收利用;無利用價值的廢料交環衛部門收集處理;危險廢物,交持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單位處理。今年除補貼消費者外,為鼓勵回收企業的參與積極性,對舊家具拆解處理企業也予以資金補貼,主要補貼舊家具回收拆解、廢料處理等。
消費者對以舊換新表現出積極的態度,某家具品牌透露,僅今年以舊換新實施首月,公司就發放了近30萬元的補貼。
企業:回收處理難或致「二次汙染」
然而,家具以舊換新確實遭遇了不少問題。「以舊換新」推廣面臨的一個門檻,就是回收後的舊家具將如何處理。當作二手家具整體出售?估價是個大難題,而且消費者並不接受。「回爐」重造?問題更多。事實上,儘管家具以舊換新是沿襲家電以舊換新的模式,但兩者又存在著不同:舊的家電可以採用回收再用的方式,而家具除了一些優質木材打造的以外,普通板材回收利用價值並不可觀。有企業明確表示,「以舊換新」是商場的促銷行為,而給出的折扣卻是商家在讓利,因為生產企業回收舊家具非常麻煩,人工成本也很高,而翻新後又基本沒有盈利的空間,這就令家具企業對「以舊換新」模式缺乏興趣。
「有價值的家具消費者不會拿出來回收,沒價值的家具收回來誰要?」有業內人士坦言,即使是實木家具,回收之後的木材也基本沒有什麼再造空間,板材家具更是「只能當廢品」,「以舊換新」回收大量二手家具堆積佔據倉儲空間,「不能及時處理根本就是二次汙染」,他說,現在做「以舊換新」的企業出發點基本不在盈利,「只是當作環保公益來做吧」。
沒有成熟、可踐行的舊家具再利用處理技術是舊家具難以重新流入市場的主因,國內真正的家具企業,幾乎沒有回收舊家具來做新家具的,因為處理的成本太高,完全超過了企業的承受範圍。
南方日報記者 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