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含義是:與品行優良的人共同居住,就好比是進入栽滿了芝蘭香草的雅室,時間久了就聞不到香味了,因為他已經被同化了,變得同樣的品行優良。原文是: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此語出自《孔子家語·六本》。《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漢族儒家類著作。原書二十七卷,今本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古人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一個人的居住環境亦或是受教育環境對一個人的品行和修養極其的重要。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遭楚王非禮對待,晏子憑藉自己的智慧,巧妙的化解了各種非難。其中有一出《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故事最為經典,其文是: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 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不得不佩服晏子的智慧,能在那種情況下輕鬆化解刁難,讓楚王吃了個啞巴虧。使者能做到這一點,難怪會彪炳史冊呢。
我國傳統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也有居住環境對人影響的論述: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可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居住環境對一個人的巨大影響,並對孩子的受教育環境非常重視。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曾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因此,一個人品行的好壞,跟他的居住環境,確切的說跟他周圍的人有很大的關係。在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一個人特別是孩子會不自覺的被同化,他的價值觀也會跟身邊的人趨同。
現代人也同樣會遇到這種問題,作為負責任的老師和家長,都應該重視居住環境和周邊人事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的認知水平低,辯別是非能力有限,加之處在青春叛逆期,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而不能自拔,一時失足千古恨。
在孩子的價值觀尚未成型和辨別能力不足的時候,父母和老師加強教育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就好比一株幼苗要長成參天大樹是要經過園丁呵護和修剪的。《三字經》有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現代人踏足社會,一是希望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好人,二是渴望成功,功成名就。用直白的話來說,就是做人和做事。有一句話就是這樣說的:
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一個人要想立足社會,惟其先做人,後做事。先做人是講如何做個好人,博個好名聲,欲其品行端正,講禮貌,遵法規,與人為善。做事是要有能力,有經驗,有手段,張弛有度,進退自如,方可成事。
因此,初入社會,跟什麼人交往,自己心裡得有數,你首先要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再選擇跟什麼樣的人交往,以期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切不可胡亂結交,引禍上身。
若欲要成功,你要有意識的多跟成功人士交往,只有他們才有你要學習的東西。成功人士往往具有成功的基因和經驗,同時他們也不吝分享他們的心得,只要你做個有心人,就不愁學不到你想要的。
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經常溫習這段話,或許就不難悟出點兒什麼。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