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血種類及判斷
傷口大量出血如不及時止血,可危及傷員生命。止血法是急救傷員的一項重要措施,我們必須熟練掌握它,以便在遇到出血傷員時能及時而準確地進行自救互救。
受傷出血,因受傷部位和損傷的血管不同,可分為:動脈出血、靜脈出血和毛細血管出血。準確判斷出血種類是進行有效止血的第一步,其判斷方法:
1、動脈出血:顏色鮮紅,呈噴射狀,有搏動,出血速度快,量多。
2、靜脈出血:顏色暗紅,呈湧出狀或徐徐外流,出血量也多,速度不及動脈快。
3、毛細血管出血:顏色鮮紅,從傷口向外滲出,出血點不易判明。
判斷傷員出血種類和出血多少,在白天和明視條件下比較容易,在夜間或視度不良的情況下就比較困難,呼吸淺促,意識不清,皮膚涼溼,衣服浸溼範圍大多表示傷員傷勢嚴重或有較大出血。
(二)止血法
01
加壓包紮止血法
靜脈、毛細血管或小動脈出血時,先將敷料蓋在傷口上,然後用三角巾或繃帶用力包紮。
02
指壓止血法
較大的動脈出血,臨時用手指或手掌壓迫傷口近心端的動脈,將動脈壓向深部的骨頭上,阻斷血液的流通,可達到臨時止血目的。這是一種簡便、有效的緊急止血法。全身主要動脈壓迫點。
(1)頭頂部出血:一側頭頂部出血,可用食指或拇指壓迫同側耳前方搏動點(顳淺動脈)止血。
(2)顏面部出血:一側顏面部出血,可用食指或拇指壓迫同側下頜骨下緣、下頜角前方約3釐米處的一凹陷,此處可摸到明顯的搏動(面動脈),壓迫此點可以止血。
(3)頭面部出血:一側頭面部大出血,可用拇指或其它四指壓迫同側氣管外側與胸鎖乳突肌前緣中點之間,此處可摸到一個強烈的搏動(頸總動脈),將血管壓向頸椎止血。
(4)肩腋部出血:可用拇指壓迫同側鎖骨上窩中部的搏動點(鎖骨下動脈),將動脈壓向深處的第一肋骨止血。
(5)前臂出血:可用拇指或其它四指壓迫上臂內側肱二頭肌與肱骨之間的搏動點(肱動脈)止血。
(6)手部出血:互救時可用兩手拇指分別壓迫手腕橫紋稍上處內外側搏動點(尺、橈動脈)止血。自救時,用健手拇指、食指分別壓迫上述兩點。
(7)大腿以下出血:大腿及其以下動脈出血,自救時可用雙手拇指重迭用力壓迫大腿上端腹股溝中點稍下方的一個強大的搏動點(股動脈)止血。互救時,可用手掌壓迫,另一手壓在其上。
(8)足部出血:可用兩手食指或拇指分別壓迫足背中部近腳腕處(脛前動脈)和足跟內側與內踝之間(脛後動脈)止血。
03
止血帶止血法
四肢較大的動脈性出血,可採用止血帶上血法。
(1)勒緊止血法:在傷口上部用繃帶或三角巾疊成帶狀或用就便器材勒緊止血。其方法是:第一道綁紮做墊,第二道壓在第一道上面勒緊。如有可能,尚可在出血傷口近心端的動脈上放一個敷料或紙卷做墊,而後勒緊止血。
(2)絞緊止血法:將三角巾折成帶狀,繞肢體一圈,兩端向前拉緊,打一活結,絞棒插在外圈內,提起絞棒絞緊,將絞棒另一端插入活結環內,拉緊活結頭與另一頭打結固定絞棒。就便器材可利用布帶、手帕作環套;筆桿、筷子等作棒。禁用鐵絲、電線等金屬絲和繩索作絞緊止血材料。
(3)使用止血帶的注意事項:
1)掌握使用止血帶的適應症:止血帶止血法只適用於四肢的噴射狀、有搏動、出血快而多的動脈性出血。
2)止血帶與皮膚之間要加墊(敷料、衣服等),不能直接扎在皮膚上。
3)止血效果要確實,上止血帶後,傷肢遠端的動脈(橈動脈或足背動脈)搏動應該消失。
4)上止血帶的傷員必須作標記。標記是在長十五釐米,寬三釐米的白布條中間打一結,掛在傷員左上衣口袋上。並應註明上止血帶的時間。如果沒有白布條,也應設法做標誌。
5)止血帶每隔一小時(冬季半小時)鬆開一次,每次鬆開2—3分鐘,以暫時改善血液循環。鬆開時,要逐漸放鬆。為便於控制出血可用拇指壓迫出血點上部的血管,然後輕輕鬆開。經過嚴密觀察,如有出血,應再上止血帶:若松解後不再出血,可改用三角巾壓迫包紮傷口。
文字:南京市水務局 安全投訴電話:12350
編輯:楊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