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混跡升學群的家長都知道:高考前,大家最焦慮孩子能否有個良好的高考狀態;高考後,大家最擔心孩子能否被心儀大學、理想專業所錄取。當塵埃落定後,家長新的糾結又來:大一新生每月給多少生活費為好?
曾經加入的一個升學家長群,就有孩子錄入985大學的家長問「前輩」:「大一新生每月3000生活費夠嗎?」家長接著又補充說明:「戀愛經費另行預算。」面對這樣大手筆家長的疑問,或是群成員都在忙碌,或許大家驚訝於他的闊綽,一向活躍的家長群足足1個小時都無人回應。
大一新生每月給多少生活費,這個問題其實每年都有不少家長問及。講真,這很難有標準的答案。對大一新生,當然是每月可支配的生活費越多越好,財務自由嘛,誰又會討厭呢?可是,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畢竟有所不同。家長想要的答案,無非就是一個大致的生活費水平。
去年秋季開學,記得有大一女生在網上發帖,問「要求媽媽每月給4000元生活費過分嗎」,結果網友炸鍋,很短的時間內參與回答的網友就多達幾千人。當時這個網帖很火,不少網友的回答閱讀量在百萬量級,網友觀點也是一邊倒,覺得這位大一女生主張的每月4000元生活費「太過分了」。
當時,我也比較關注這個話題,因為自家孩子也是大一新生。考慮到新生入學因素,第一學期的生活費支出可能要高一些,畢竟需要添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加之又有鍛鍊孩子理財能力的想法,就直接給他的卡上存了一筆足夠用上一兩年的錢。大一上學期放假,孩子把整個學期支出情況作了核算,每月平均花多少生活費,我算是一清二楚了。
先來看一名在南京某高校讀大學的本科畢業生關於生活費的自述。
該生在自述文章中表示,網絡支付記錄了大學4年的消費,共計4945筆支付,這還是不包括節假日和校外實習等離校期間的消費,也不包括學費、住宿費,總計花費了127340.56元,約等於13萬。
其中,「吃」掉了近3萬元(包括一日三餐、水果、聚餐、飲料),購物花了7.59萬元(以電子產品為主,衣服只點很少一部分),剩下的就是花在了會員、觀影、話費、上網費等支出上。
或許有人要說,讀4年本科花掉13萬元,這不是在敗家嗎?其實,還真不能這樣說,該生花掉的13萬「巨款」,父母每月實際上只給了2000元,其他都是獎學金外加寫稿等賺來的收入。不得不說,學霸就是好,大學4年還能淨掙四五萬元,有效改善在校期間的生活,實在是令人羨慕。
學霸畢竟是小眾。不過呢,南京這位本科畢業生4年的消費支出明細,也大致能看出一個大學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費。生活費重在保證在校期間基本生活,而最基本的生活則是「吃」,那位4年花掉13萬的男生,花在「吃」上不到3萬元,估算下來每年實際上也就「吃」了7500元。每年按10個月在校時間計,每月夥食費還不到800元。
如此一來,大學生每月生活費多少,家長就有個可參考的大致標準了。夥食費每月按照800元計,每月用於購買日用品、出行、理髮、話費、上網、交際、買衣服等生活支出,可比照夥食費開支,也就是800元,兩相疊加每月1600元就可保證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基本生活了。
家庭經濟條件稍稍差一點的大一新生,只要打緊開支,厲行節約,每月1500元甚至再壓縮一點,也是能夠維持基本生活的。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在生活費上要隨意一些。當然,也不可太過隨意,大學生雖然多已成年,但畢竟還是在校學生。
作為在校大學生,不管家庭經濟條件好與壞,都有必要樹立正確消費觀念。
不少大一新生來到高校,不是比思想覺悟、比學習成績、比成長進步,而是把心思花在消費攀比上,花在名牌包包、大牌衣服、高端電子產品上,這顯然是步入思想認識誤區。大一新生一定不要陷了進去,更不可為了追逐高消費而陷入消費陷阱不能自拔。
綜上,個人認為,對普通家庭而言,大一新生的生活費以1500~2000元為宜。即使父母給的生活費比較寬裕,或者在校期間獲得獎學金,或者賺取有其他合法收入,大學生也應保持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著眼於保障生活學習之必須,可買可不買的儘量不買,努力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友友們,如果你是大一新生,覺得每月多少生活費合適呢?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不妥,聯繫速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