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裡的柳比歇夫用紙和筆堅持了56年的時間統計法,受此影響,很多人在做自我管理以及時間管理時,都會形成自我記錄的習慣,你也有類似的習慣嗎?今天分享一篇文章,為你推薦15款以上幫你做記錄的工具,一手掌控自己的時間、思考和生活,快一個個試下吧。
本期周末福利,在文章末尾就能看到啦。30本《奇特的一生》電子書免費領。
文/雷宗揚,為知筆記運營負責人,本文轉自公眾號晨型人(ID:morningor)
今天聊起記錄這樣一件事情,然後瞬間回想一下自己日常所做的記錄,竟然是記錄控!記錄的工具高達 5 種以上,根據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記錄需求。
那麼現在就從早上到晚上,我用過什麼樣的記錄工具吧!
1
Numbers——晨間日記
▼
其實 Numbers 約等於 windows 裡面的 excel ,而我當初也是從 excel 轉過來的。為什麼?
因為曾經發生過一次數據丟失,就發現 excel 不夠安全方便的地方。而同時也隨時設備從 windows 更新到現在蘋果三件套,基本都是使用蘋果的工具使用。
使用 Numbers 的主要原因在於自動 icould 自動同步,其次也非常簡單方便。已經做好了 64 年的表格了。
另外關於晨間日記是什麼?
具體可以查看一下《晨間日記之奇蹟》這本書,也是因為這本書,我從 07 - 08 年用各種方式和各種工具寫日記至今,也是發現用這樣的方式最好。
而現在也基本不打算隨便更換工具,一方面相比來說我不太相信哪個 app 會比蘋果或者微軟的更加長壽,另一方面頻繁更換工具會體驗到晨間日記的威力所在,通常來說這種威力要累積至少 1 年才有所感覺。
2
備忘錄——非常及時
▼
對的,目前來說 我還會使用備忘錄。
原因很簡單,備忘錄非常簡單,非常迅速,非常穩定。
①簡單在於它只能用來文本記錄(蘋果也能記錄圖片,但基本不用),打開它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記錄。簡單到甚至連標題都不需要去思考,馬上開始記錄。而蘋果自帶的備忘錄甚至還能夠同步到電腦,偶爾遇到一些情況,可以手機存儲電腦整理,又或者是電腦存儲手機查看。
②迅速在於打開它的速度比起其他的 APP 來說非常快速,甚至不需要等待,這跟它功能簡單相關。這是其他記錄工具不能比擬的。
③穩定也是跟它功能簡單相關,有時候使用其他記錄工具難免會因為各種原因 app 突然崩潰,或者同步不上出現各種問題,那麼之前記錄的東西就慘了。但是備忘絕對不會出現這種問題,這還是跟它非常簡單而造就的極其穩定相關。
以上的特性就往往決定了我的使用場景,例如:
①聊天中的及時記錄。特別是跟朋友一起聊天的時候,一對一的情況下,需要及時打開備忘錄,而且也總不能叫被人等等什麼的,思路打斷了之前的內容也沒有了。或許有人說也可以錄音,但是反思錄音的內容你有多少次整理的,後續整理成本過高,而且不容易用到。而直接備忘錄記錄則可以記錄下來重點,其次記錄的內容經過大腦內化篩選記憶得更深,最後內容簡單促進反覆查看。特別重要的內容就會在電腦打開繼續整理。
②隨時捕捉靈感和思路。而這些靈感更多是一些大的思路,而相對上來說不是一句話。這樣的話,特別在沒網絡的地方,例如地鐵,馬上打開馬上記錄和整理是非常關鍵的,有時候稍微慢一點靈感都會丟失,又或者跟不上思路後來的東西都忘記了。
③多次重複的內容。我也會使用備忘錄記下來,所以現在翻看我的備忘錄,很多都是規則性的東西,這些內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可能需要多次發送,平時儲存起來一旦覺得有用就馬上複製粘貼到聊天工具裡面去。或者你會說為什麼不直接微信收藏,而問題在於我不僅僅用微信作為聊天工具,可能有時候會用微博,有時候用 QQ,有些人會用陌陌等,這些共同的內容反而使用起來不方便。
3
ulysses——專注於寫作
▼
這款軟體簡直就是寫作神器,目前在 Mac 軟體方面也算是排行第一的寫作軟體,特別在國外有非常多的人都在使用這款產品,其次就是 Byword 了。但是 Ulysses 第一的地位實在難以撼動。
當初得知這款軟體是有@易仁永澄 推薦的,超過一年的時間吧!一直在寫作方面使用它,也是因為它特別專注的一個原因吧!
為什麼專注?
因為這個軟體是基於 Markdown 格式的,其實 Markdown 格式就是把寫作過程中的樣式與內容分開了。什麼意思?那如果你使用 word 等工具的話你不會那麼專注,因為你的注意力很容易就會偏離了內容的本身,而是在思考如何排版。
所以在這個軟體上面是幾乎沒有排版這件事情,他排版方面可以用簡單的語言來完成,而這種語言就是 Markdown,寫做完直接導出就可以看到效果。
當大家聽起來「語言」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困難或者門檻,但是我告訴你,你僅僅只需要 5 分鐘甚至不用就可以學會這種語言了,常使用的語句不超過 5 條,如果的確忘記了也沒有關係,直接快捷鍵 command+9 就可以看到提示了。
一旦寫作起來就特別專注,一氣呵成,不受其他幹擾。
另外,目前相對以前有了更多的改進,最讓我喜歡的還是裡面的「目標」這個功能。
因為對於很多想培養寫作習慣的人應該是跟我一樣,需要及時看到字數反饋,而目標功能不僅僅看到你的目前字數統計,還可以看到距離多少才達到目標,直接視覺化反饋,讓人一目了然。
這個目標的好處更多在於給培養寫作習慣的人,例如目前阿雷每天堅持 500 字的習慣全部都是在 Ulysses 這個應用上面完成的。有時候如果思緒特別多,時間也多,就慢慢一點一點地書寫。但是對於也有沒有什麼靈感的時候,又或者在外面不方便長時間寫作,又或者時間特別緊張,這時候「目標」這個功能更顯作用。
我僅僅寫 500 字就可以了,最快的時候我可以在 15 分鐘內就完成,時時刻刻的反饋。換句話來說,也就那麼 3-4 條微博的長度。
當一個人的目標非常清晰的時候,你就不會那麼容易拖延,不過你先得打開這個寫作神器。
最後一點是近期推薦一位北京朋友 Lisa ,對於她來說最讓她驚喜的反而可以直接導出成 ePub 格式,而這種格式就是電子書的格式,特別方便在路上用手機來瀏覽。
4
印象筆記
▼
說實在這是我第一款使用的雲筆記產品,在進入中國一年前就開始使用了,就是叫 Evernote。而後印象很深刻,大概是在 2012 年的 6 月左右進入中國,後取名為印象筆記。
所以相對來說,雖然對於幾大部分人來說這是一款新產品,但是對於我而言已經用得比較熟練了,甚至還有自己的一種使用的習慣。
於是,當時在寵物醫院辦公室撰寫了一篇文章——《All in Evernote——騎著大象去狩獵》在微博上面有 80+ 個轉發,也是因此而去了印象筆記北京辦公室做了一次分享會。這個分享最主要是講解了如何通過各種方式把所有信息聚集在印象筆記這個終端上面,減少其他收集的工具。
目前在印象筆記已經早就超過 100 個筆記,達到 3674 條筆記。
印象筆記定位比較前衛,主導大家使用標籤和搜索這樣的右腦思維方式去找回筆記,所以印象筆記在搜索和標籤功能比較強大。一方面是搜索速度特別迅速,另一方面是甚至連圖片上面的字也能被識別搜索出來。
其次印象筆記只有兩級目錄,這樣的做法是在於考慮到如果過多層級一般來說打開率就越低,所以限制在兩級。
當然印象筆記界面設計總體來說比較優美。
而目前我只要使用的地方是在於記錄自己的電影和讀書的進度。
5
為知筆記
▼
而為知筆記跟印象筆記屬於同類型的雲筆記產品,同時也可以作為主流的收集終端,唯一不同的地方更多在於為知筆記使用習慣會更偏向於國人,或者來說就是更偏向於 windows 系統,特別對於及大多數人都是使用 windows 系統出身的話,為知筆記會更快地上手更加服務你的使用習慣。
使用為知筆記有兩個核心原因:
①符合人腦認知的目錄體系
為知筆記的分級是基於 windows 的文件夾目錄系統,這樣的好處在於可以用樹形結構無限分級。
而樹形結構無限分級恰恰就是人類認知體系的結構,這就例如在生物綱目方面的分類一樣,通過一層一層細化來準確定位具體的物種。
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不受到目錄限制,按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去給自己分類,同時這樣的總目錄來說看起來不會臃腫,只有一個接著一個打開才會越來越多。
因此為知筆記用來做個人知識管理最佳,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通過自己一步一步的過濾和分類,最終篩選出關鍵少量的信息放入我們的目錄樹裡面。
例如在郵件、微博、微信等地方收集過來的信息會定期地清理,大部分會刪除,少部分會以經過刪減的核心信息的方式入到不同的文件夾,也有部分是以原文作為參考資料的形式去到項目文件夾裡面作為支援資料。
②協作共享
在目前國內三大雲筆記裡面(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為知筆記),協作功能最好的一個。
通過建立企業群組,建立團隊間的共享文件夾,而筆記以最簡單的方式附在上面,針對每一篇筆記進行團隊間的評論和溝通,一點一點地落實具體的事情或者不斷優化。而這個過程在知識管理中成為隱性知識顯性化,就是我們的積累下來不容易表達出來的經驗或者知識通過一件事情的討論顯示在評論當中。
而這種方式背後的本質就是類似於微博@ 功能和論壇的集合。
所以目前在個人和工作層面主要以為知筆記為主導。
6
平行世界
▼
說起來,使用平行世界還是因為這個 App 的創始人@星凝 ,因為一次走進南鑼鼓巷裡的四合院探訪平行世界的辦公室而開始使用這款 App。
這是一個匿名社交軟體,意在創造一個不受幹擾的安靜環境。
平行世界比較有意思一點在於在這個任何 App 都想盡辦法爭奪用戶的時間的時候,平行世界反而在限制你的使用,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於使用的前三天想好好探索這樣的一個軟體,卻因為能量石有限,每次晚了 15-20 分鐘就不能持續探索下去了。
相比微博微信,這樣限制反而讓人更好地專注於當下,回歸現實,回歸自我。
回歸現實在於你總不能沉迷其中而讓你回到現在關注身邊的人和一切;而回歸自我則在於在這個空間毫無拘束,每個人都可以說自己想說的事情,沒有誰會追隨誰。
平行世界它展示內容的形式是一張一張精美卡片的形式,每張卡片只能放上一張圖,一個標題,一段內容。這樣的形式或許就是少就是多。
而後來也推出卡包的功能,而我則用這款 App 用來記錄自己的 100 個基本。
100 個基本源於日本最會生活的男人松浦彌太郎,每個人基本都是自己對於生活的態度,通過這 100 個基本幾乎可以了解你方方面面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而我也開始了 100 個基本的撰寫。
每天首先在自己的本子上書寫,然後就拍照,再輸入到平行世界裡面。然後,分別發布到自己的朋友圈、微博,還有少不了的平行世界。
結果恰恰這 100 個基本在平行世界產生了化學反應,雖然在微博和朋友圈是最多人的地方,恰恰是最少人懂你的地方。
也是因為這 100 個基本,在平行世界持續獲得了各種反饋,這也是我持續記錄到現在的原因。最後也因為這 100 個基本,我居然攢下了 1000 顆以上的能量石。
我想,或許平行世界就是這樣的一個「平行世界」,或許在現實世界的你無人理解,而在另外一個「平行世界」雖然你還是原來的你,恰因為這裡聚集了一群跟你志同道合的人而得以釋懷。他們不是你的粉絲,只是一些隨機的原因無意看到你的卡片,同時產生了共鳴,於是在你的卡片上留下了痕跡和支持。
所以即使到目前,依然使用平行世界來記錄,100 個基本可能會寫完,但是自己詩意的世界全是無窮。
7
筆記本
▼
即使現在智能時代雲時代,我還會堅持使用紙筆工具,畢竟紙筆工具有著無法取代的地方。
紙筆工具基本是每一個人最熟悉使用次數最多的記錄工具,從上學開始基本每個人都會養成這樣的習慣。
堅持使用紙筆有三個核心的原因:
①專注
你會更加專注在你目前這件事情當中,反而相比各種智能工具往往因為功能多而有著各種的信息幹擾,譬如使用電腦或者手機的時候你很難有一段長時間不被幹擾的時間,你總會被各種信息打斷(微信消息、微博消息、更新信息、消息推送等等),明明是一個大片時間可以用來高效專注一件事情,恰因此被碎片化。
②儀式感
基本上,當你拿起紙筆的時候,往往這就是你進入「專注」狀態的一種儀式。因為你面前的紙筆往往只能用來做一件事情,特別是當你使用特定的筆記本或者特定的筆用來記錄某些特定的事情,這種一對一的場景化讓我們迅速進入狀態。
而這也是人類遵循人類單一線程的大腦思考模式。一旦養成這種習慣,當你打開特定的筆記本你就會進入另外一個「平行世界」。
相對於目前其他的電子工具很難起到這樣的效果,而背後的原因往往就是因為功能太多導致的。
③發揮創造力
在紙上隨意的書寫和描繪往往更能發揮你的創造力,特別是對於知識工作者,想到什麼馬上畫上一些什麼東西,這是最快記錄的一種方式。
相對於電子工具往往由於裡面的功能過於豐富,格式固定這樣反而限制住我們的思維,關注點漸漸變成形式,而非內容的本身。
而阿雷目前使用紙筆主要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①做計劃
在時間管理層面,我喜歡把紙筆工具比喻成可以提高防禦力,主要意思是在專注當下,完成眼下的事情。
在平時的生活裡工作中,阿雷喜歡用筆記本來做簡單的日程計劃,主要在於記錄習慣和當天需要完成的事情,以及周計劃。
然後在桌面工作的時候,基本時刻打開筆記本在電腦旁邊來專注工作。在工作的時候還會放上一個番茄鍾在旁邊,每隔 25 分鐘就會在筆記本上寫上一個記號標註,始終知道自己今天工作進行了多少,完成後就打鉤或者把事情劃掉,不斷地帶來成就感。
②記錄要事
在具體的某些場景還是得打開自己的筆記本來及時記錄,例如有時候在一對一的對話當中,某些會議,課堂筆記等等還是用到紙筆來記錄。
所以到現在翻開自己的筆記本還可以看到一些課堂記錄和會議溝通的記錄。
而在紙筆記錄的過程中,由於不可能把對方說出來的每一個字都記錄在案,所以這反而需要我們大腦經過篩選和重新組織,記錄要點。這樣反而讓我們記憶得更加牢固一下。
③打開腦袋
最經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跟別人聊天講述到具體某一個事情需要分析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打開自己的筆記本在上面寫寫畫畫,分析其中的緣由,各種符號和關鍵詞寫滿了整個筆記。
其次就是自己需要策劃或者計劃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甚至可能是毫無頭緒,就可以直接在筆記上寫寫畫畫展開,最常用的思考模式還會使用思維導圖這樣的形式來形成。
過一段時間再翻開筆記,看到當時的筆跡劃痕反而是勾勒了當時的情感,讓人回味無窮。
8
一聲一事
▼
一聲一事是在微信裡用問題引導式問答的記錄工具,這個公眾號在剛剛過去的 2015 年 7 月才正式開發出來,它非常簡單,還可以繼續摸索各種不同的玩法。
使用一聲一事的原因在於非常簡單方便,甚至連個 App 都不是。App 可能很難讓你每天打開,但是現在對於大家來說打開微信卻是日常超過二三十遍的事情。每次打開微信,看到「一聲一事」如果有消息就可以馬上回復做一個記錄,完全一點都不費力。
已經持續記錄了大概 30 天的時間了,現在翻看裡面的歷史記錄就如一個個人的百科全書,全部都是關於你的,以問答的方式了解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想,如果持續堅持記錄 365 天,再把這個精彩記錄分享給最親近的人或者朋友,那麼他就很快能夠了解你的一切,關於你的愛好、價值觀、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還有一堆亂七八糟關於你方方面面的事情。
現在基本已經習慣了每天晚上 8 點的時候就會聽一個萌妹紙對你的提問,基本我就會按照當時的狀態回復一個問題,有時候可能是一段語音,可能是一張圖片,或者一段文字。
它提的問題是
①這一周幹了一些什麼?
②人生種最大的成就是什麼?
③七夕當天,在全世界裡你最想與誰一起共進晚餐?
④內心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
⑤造句遊戲:我希望可以跟()分享()。
……
時光如此快速流逝,每天都如此匆匆,有時候一個問題或許能讓人停下來想想,觀察周圍的人和物,通過這樣的記錄留下時光的痕跡,每當回顧經常成為最讓人懷戀的回憶。
所以一聲一事的標語是——捉住瞬間就是永恆。
我想這個意思也是在於讓人通過這樣的問答努力抓住回復一瞬間的狀態和情景,特別是語音或者圖片,若干年回顧後能夠讓你瞬間回到當時的場景,此情此景早已讓人熱淚盈眶。
不過,你最重要的是,先從此刻開始記錄!
9
微博
▼
2015 年,雖然現在很多人覺得微博已經從歷史的舞臺褪去,很快也會被淘汰,但真的是如此嗎?
微博從 2009 年開始正式公測,而我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使用至今,所以在這裡累計了個人的重重思考。
以個人來看,微博現在定位不同於微信,所以也不會完全被取代,而現在反而是一個更趨穩定的一種形態。是一個針對一對多的信息發布平臺。
140 字,這樣的限制反而是降低門檻,讓每一個人更加容易輸出自己的內容。相比博客,如果一想像要寫一篇文章然後開始寫作相比寫一篇微博來說,意志力肯定大很多。所以當你意志力低下的時候就無法寫文章,所以寫文章的習慣自然也難以養成。而相比發微博的習慣(寫作 140 字)卻容易養成很多,而且或許當你發多幾條微博的話,內容長度還可能跟你寫博客差不多。
目前阿雷主要是用的地方在於:
①記錄生活
生活中發生一些什麼的時候,有時候是看到美食,有時候是遇到好朋友,有時候是看書突然有所感悟,甚至是特別有紀念價值的事情,不妨直接發一條微博馬上記錄。
這樣好處在可以培養隨時記錄的習慣,第二天回顧前一天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就可以馬上知道前一天發生什麼事情,甚至頭腦能因為這些線索的觸發迅速回到當時狀態。當然,往往是直接把當時的微博然後寫到自己的晨間日記裡面。
②記錄靈感
靈感是什麼?
就是一些突入而來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往往是由於你過去的經驗和知識跟某些刺激物碰撞所產生的。而這些靈感只會稍縱即逝,如果此刻沒有抓住,那麼它就會像流星一樣消失得毫無痕跡。
而記錄靈感的好處在於這個點子可能會價值千萬以上,誰知道扎克伯格創建 Facebook 的點子是不是在走路時候、地鐵通勤的時候還是在洗澡的時候想出來的點子。
所以有時候突然想起來的好點子即使用微博記錄及時分享還可能跟其他人發生不一樣的碰撞。當然如果是比較私人的部分則用 doit 來記錄即可。
③快速查找當年今天
微博還有一個好的功能在於快速搜索,特別是當你有記錄生活的習慣,像我這樣從 09 年堅持至今,有時候直接搜索過去幾年今天所發生的事情就特別有趣。
又或者是培養一個習慣或者某些事情,用固定的話題來標註,一搜索出來就可以看到自己在這件事情上面進行得怎麼樣。
特別是在朋友評論的部分,若干年後才會發現到自己的成長。
10
微信
▼
在 2015 年的此刻據說已經超過 6 億的用戶,成為中國最多人使用的一個社交軟體。在這樣的大趨勢上,如果你沒有微信還真難跟大家進行溝通。
基本上每人幾乎每天打開微信至少 10 次以上,作為一個日常打開率這麼高的 App 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記錄工具。
①公眾號文章
相信不少有查看公眾號文章的習慣,有時候往往看到好的文章但是來不及時間看,這時候通常來說有幾個法門:
第一,直接保存到為知筆記/印象筆記。
在為知筆記/印象筆記都會有對應的文件夾/筆記本來保存這些文章,等你有空的時候再打開電腦或者手機裡的 app 即可隨時查看。
其實,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看。
當然,我也不會及時看,而是以周為單位定期查閱。
第二,直接收藏到微信。
微信本身有收藏功能。當然,大多數人還是不會去看,而阿雷使用微信收藏的功能更多是一些核心的記錄或者文章。例如每次有人需要我的個人簡介的時候,我就會直接在之前幾次做個的分享會文章介紹轉給對方,這樣就可以讓對方馬上看到我的個人簡介,還可以參考文章裡的文案。
②重要的溝通記錄
作為 6 億用戶的社交 app ,其實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會在微信進行,所以不時會有一些重要的溝通信息。
這時候跟保存文章一樣直接保存到為知筆記/印象筆記即可。操作比較簡單,直接關注為知筆記或者印象筆記的公眾號後微信綁定帳戶,以後看到重要的溝通記錄直接長按再點更多,勾選要保存的記錄,然後再點」…「出現相對應的按鈕直接保存。
通常我會打開電腦裡的客戶端再進一步地處理這些信息。有些可能是參考資料,會歸類到相對應的項目文件夾,有些可能是具體的行動,那麼就會直接去到任務管理軟體 doit 上。
③直接保存
在微信綁定為知筆記/印象筆記的好處在於直接在公眾號輸入信息即可保存,所以是什麼事情都可以這樣直接收集。
11
財務收集-隨手記
▼
說起記帳的習慣是從大學開始,一開始是非常簡單的一本專用筆記本、不過本來要記錄的帳目也不多,所以也堅持得還好。
後來,停頓了一段時間,開始重新養成這個習慣,發現如果不帶一個本子隨身的話,就很容易忘記。然後,後來在一個遊戲化的分享會上了解到一個記帳的 App ,就是 Monny 。
這個 App 的好處在於可以利用遊戲化的方式促進你養成理財的習慣,譬如連續多少天,到後期的任務就是給自己設定一個支出的目標月底達成就可以當做完成目標,不過可惜是我好像從來都沒有達成過一樣。
而這個 App 在前期可以很好地培養你養成理財的習慣。不過後期,隨著需求的增加,就更換了功能更強大的隨手記。當然,我並不建議一開始培養理財的人使用這款軟體,因為太難使用了。
現在基本每花費一筆帳目都可以用手機及時收錄,每周隨手記都會寄一封郵件周報到郵箱,可以很好地回顧你一周的消費情況。
而且它比較好的一段在於它早就為你設定多種類別,同時你可以在每種類別自己的計劃花費,這樣每次消費就有一個實時反饋,這個月花費了多少,距離計劃支出還有多少錢,最終有沒有超額。
特別地是在跟朋友一起旅遊的時候,建立一個共同的旅遊帳本,同時關於旅行常用的類別也一應俱全不需要重新設定,隨時隨地同步了解花費情況。這在幾個朋友之間的旅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當然,在每月一次理財檢視還可以通過餅形圖和條形圖看到自己的花費分析,這點為自己剩下不少功夫。
然後這個 App 裡面還有是關於理財和論壇討論就可以給到你更多多樣化的理財學習,以及相對應的理財產品。不過個人還沒有針對使用到這部分的功能和參與到這個論壇的討論,偶爾看看裡面關於理財的技巧和理財的故事其實也是有相當不錯的收益。阿雷認為,每個人都需要提高自己的財商,學習各種理財的知識,而不僅僅是自己的專業技能。因為金錢還是在社會生存的基本保障物,管理好金錢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而不應該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就交給其他人管理。
12
Xmind
▼
Xmind 是跨平臺相對還比較好用的思維導圖軟體。
思維導圖是什麼?請自行搜索,而個人認為思維導圖更多是一種思維方式,而僅僅是一種形式或者工具。
記得曾經在大學期間在社群活動裡面使用思維導圖,可能有些人覺得這是一種特意的行為,但是那時候這種思維模式早已經刻在我的骨子裡面,這是自然而然的一種思考方式。
而使用思維導圖的原因更多在於在策劃一個項目的時候,在前期需要頭腦風暴(而頭腦風暴的目標是在於追求數量,同時在追求數量這個過程禁止批評),而這時候思維導圖這樣的形式就會非常好地收集到各種各樣的點子,而這些點子對於項目的推動都非常有用。
13
網絡內容的收集(微信、微博、網頁)
▼
在國內對於主流的連個社交媒體微博微信,目前基本為知筆記/印象筆記等雲筆記都已經很好地打通,甚至包括知乎網。
而對於網頁上面的內容,則直接下載相對應的插件即可。
手機端基本通過關注云筆記的公眾號再進行帳戶綁定,就可以無憂收集信息。
不過在此之前請記住,不要把收藏當做學習,更重要的是打開雲筆記,一點一點地整理這些信息,通過查看閱讀、篩選、標註、刪除等方式吸收對你最重要的信息。
14
行動收集
▼
總體來說,很多想法和點子基本都是各種各樣的行動,例如:
①下班後要去吃雕爺牛腩
②清理手機上的信息
③下載某 App 試用
④明天跑一個距離
⑤對比同行 App 做一個分析報告
……
基本上曾經用過三方面的工具去收集:
第一,最簡單的就是紙筆。紙筆的好處在於隨時隨地,不容易受外在因素所影響,有時候就是可能帶一個筆記本比較不方便,又或者有丟失的風險。
第二,就是 App 工具。如果是 GTD 的愛好實踐者,建議使用 Omnifocus 或者 Doit.im ,各有優勢,這兩款軟體我的使用時間也超過 1 年。
Omnifocus 支持蘋果全平臺,但是並不知道 windows 和安卓,但是它優美的 UI 和有彈性化的設計,以及功能強大,可能給到你很好的全面支持。不過在價錢方面如果把 iPhone、iPad、Mac 端都購買的話,大概需要 1000 元左右。不過如果這個軟體能夠協助你高效工作,達成你的目標,那有何妨。
Doit.im 是一款功能強大的 GTD 國內軟體,每年年費約 100 元左右,相比 Omnifocus 來說,Doit.im 支持全平臺。免費版也可以使用,不過一天只能同步三次。相對 Omnifocus 來說,Doit.im 的流程管理會更加嚴格,或許這對於一個新手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第三,簡單型的清單軟體。之前在國際流行多平臺支持同步的 Wonderlist ,而目前國內新出的滴答清單將會更接地氣。
相對於前面所說的重型功能 Omnifocus 和 Doit.im ,這兩款清單軟體將會普及大眾需求,符合極大多數情況,關鍵的是學習成本低,所以把收集、計劃等培養起來相對於前面兩款 App 更加容易。
15
時間記錄-aTimelogger2
▼
有一句話說「時間就是金錢」,但事實是我們對於金錢的吝嗇程度遠遠大於時間,同時我們可能會記錄上我們每一筆費用,但是對於時間來說幾乎從來都沒有。
而時間的價值往往很多時候都會大於金錢,這個同意嗎?
因為金錢的獲得必需通過時間的支出,所以往往金錢收入的多少就在於你在這件事情上投入了多少的時間。
有一本書叫做《奇特的一生》,裡面提及到做這件事情的主人柳比歇夫,他在一生中獲得了基本上來說很有可能是別人幾輩子以上獲得的成就。
他是:
①昆蟲學家
②哲學家
③數學家
④一生發布了 70 餘部學術著作
⑤各種論文和著作一共寫了五百多張印張(約等於一萬二百五張紙高)
……
他在 26 歲的時候獨創了一種時間統計法,就是通過記錄自己每一筆的時間花銷,來統計分析自己的行為,以此來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效率。一直沿用 56 年直至過世。而《奇特的一生》這本書就是記載著這樣一件事情。
而阿雷本人的是從 10 年左右開始時間記錄,斷斷續續,但總共持續的時間也有至少 3 年以上。一開始是直接用紙筆去記錄,這個階段寫了幾個筆記本,持續超過一年。而後來移動網際網路的發達,使用 App 來統計。
iPhone 可以使用 atimelogger2,安卓的可以下載 Timemeter 。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實在是太困難了,而且還會總是在挑剔軟體不能自動記錄,而每次開始結束事情都需要自己去統計。而這一切僅僅是覺得重要,還不足以讓這些人行動,如果意識足夠重視那麼紙筆記錄又何妨,即使紙筆記錄柳比歇夫也能達到這樣的成就。
時間記錄的方法很簡單,說白了就是每做完一件事情就記錄這件事情所花費的時間。
然後最後通過統計分析,看看自己在某項事情上面究竟花費了多長的時間,慢慢地培養自己對時間的感知度,同時改善優化自己的時間分布和投入,以不斷完善和優化自己的事情來達成自己的目標。
如果你使用軟體記錄的話,目前這款軟體自己的本身也可以通過圖形來直接反饋你一天的時間消耗,如果你覺得這還不足夠可以把這些表格導出來用 excel 來仔細分析。
究竟效果怎麼樣,你試試就知道。
一口氣寫了 6758 個字介紹了 15 種以上每天都能用到提高效率的工具,不要等了,現在開始一個一個地使用吧!
20本奇特的一生,免費領,長按二維碼識別後領取,數量有限,先到先得。如果沒有搶到,打開微信讀書,也可以0.99元直接購買。
微信讀書APP,可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後下載。更多特價電子書戳這裡。
本文轉自公眾號晨型人(ID:morningor),作者雷宗揚,為知筆記運營負責人。為知筆記,知識工作者必備的記錄神器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本人
猜你喜歡,點擊標題直接閱讀
管好你的時間,排好優先級 !
幫你節省時間的100條建議
一年閒餘時間創造奇蹟
每天讀書1小時,你就超過了90%的白領
黑天鵝圖書,為人生提供領跑世界的力量!
唯有好書與成長!
▲長按識別二維碼後即可關注
微信ID:htebook 微博@黑天鵝圖書
回復 目錄 兩字,獲取更多黑天鵝圖書熱門文章、精彩書單
更多大家都愛看的熱門文章戳這裡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黑天鵝圖書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