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中白鳥啁啾,笑林裡歡聲不斷,竹林裡情韻悠長,書林裡智慧閃光,書不僅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傳承知識,獲取經驗的重要媒介。它是文化和文明的載體之一,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什麼書可以從古至今都能獲得人們的喜愛而不被拋棄?
我們將從書的由來找找答案。而要想知道書的由來,得從人類最初的文字記錄方式,書出現的時間,書是怎麼做出來和書的功能等四個方面進行探究。
人類最初的文字是怎麼記錄的?
公元前3500 年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烏魯克文化遺址出上的象形文字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現在共發現了2000 多個, 大多寫在泥版上。——《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黃帝派聰明且盡心盡力的官員倉頡管理圈養的牲口,隨著物資的品種和數量越來越多,他感到管理起來很是吃力並常常出錯,怎麼辦呢?好動腦筋的倉頡先是在不同顏色的繩子上打結,用結代表物資的數目,經過反覆總結修改,「用繩記事」的辦法一直被倉頡使用了好長一段時間。
皇帝又將更多物資和人交給能幹的大總管倉頡,原來使用的工具已經不能滿足他日常工作了,升級迭代勢在必行。在一次集體狩獵時,地下野獸的腳印使倉頡腦洞大開,奔回家後就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符號記事」的辦法很實用。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就被推廣和使用,慢慢就形成了文字。
從倉頡造字的源起可知道,文字的出現是因為人類的需求,當口語和手勢不能滿足人們的生產勞動需要和語言發展時,跨入有聲有文的社會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在沒有發明紙以前,聰明的人類從生活中順手拈來,樹葉、樹皮、獸皮、石頭、陶、布帛等,都拿來記錄文字、畫圖和傳播文明,但這些材料使用起來各有缺點且不方便,這就局限了使用群體、也限制了知識和文化快速傳播。
書是什麼時候出現?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的人們就地取材,把圖文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甲骨文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書,而只能算是書的早期雛形。約在公元前 8世紀時簡策的出現算是中國最早的書。
漢朝發明了造紙之後,中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紙質書。隋唐木版印刷術發明後,書籍成了傳承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宋代時畢舁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大大方便了中國的圖書印刷,使人們看書變得方便,而通過活字印刷、平版印刷、機械印刷等方式,使得量產圖書變得容易,圖書的應用更為普遍。
電子書是通過數碼方式記錄在以光、電、磁為介質的設備中的藉助於設備來讀取、複製和傳輸。到底什麼時候出現電子書的?
沒能查找到被權威部門定義的準確日期,但2009年中國電子書閱讀器出貨量達392萬臺,而提出建立電子書行業準入制度,對從事電子書相關業務的企業實施分類審批和管理的《新聞出版總署關於發展電子書產業的意見》是在2010年10月10日發布的,至於本人是從2013年在媒體上知道有「電子書」,在2015年擁有第一部電子閱讀器,並開始閱讀電子書。
從符號、造字、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易於著墨可裁剪的縑帛圖書、宋朝時期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書陪伴著人類的發展,經過了千年的演變與革新,在這個發展過程,它和文字,文學,藝術,科技等,共同發展,相輔相成。
如果說造紙技術、印刷術的發明在中國的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電子書的出現算是人類生活方式的創新。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及智能電子設備的普及則是人腦的延長,成為滿足人們認知需要的一個全新世界,其社會意義堪稱偉大。
書是如何做出來?
現代的書籍早已不限於記事的用途了,還兼具文化傳承、教育、商業等用途。從現代書籍的構成要素我們就可以知道書是如何做出來的。
一是封面及封面設計,作為書籍裝幀設計的門面,它是一本書給讀者的第一印象,能不能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的眼球成為了出版方必須認真對待的要素。
二是主題和內容,這可是作者與編輯團隊共同努力,嘔心瀝血的結果,別看一本幾百頁的書籍,那可能是不少於200多次的來來回回反覆溝通、打磨的結果。
三是面世前準備,包括:書名確定、目錄標題調整、內文補充編輯修改、內容簡介和海報文案撰寫等。
四是印刷,雖然是交給印刷公司負責,但打樣,審樣稿、圖文形態校正、封面調色、紙質調整等等工作都得出版團隊跟進,慎之又慎,不敢有一絲疏忽。
五是營銷發行,不是簡簡單單的將書投放市場就可以的,出版前要市場調查確定目標市場,投放市場前的宣傳推廣,投放後的引導和指導讀者購買等。
一本書承載的不僅是作者的思想精華,也是出版團隊智慧與辛勤付出,儘管書的製造流程大同小異,但四大發明中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出現不僅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世界書業的發展和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書的功能
休閒娛樂功能:書籍能愉悅心情。羅伊.蘭德說,閱讀是永恆的快樂。讀書的樂趣在於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讓人插上想像的翅膀,讓我們在脆弱時獲得力量和鼓勵,讓我們在孤獨時多了一個朋友。
文化傳承功能:代代相傳的智慧寶庫。人類與野獸不一樣的是,從蒙昧到開化,智慧不斷增加和累積。書與人類文明的進程相伴走過了數千年,從野蠻走向文明,從傳統走向現代,人類的祖先就千方百計地將他們所創造、積累的知識與技能,通過各種形式保存下來,傳承給後人。書記錄了人類的歷史、新發現、知識和經驗,後人從書上學習到古人的智慧結晶。
社會化功能:人類社會化的重要載體。南宋著名理學家魏了翁在《唐文為一王法論》中指出:書以載道,文以經世,以言語代賞罰,筆舌代鞭撲。書是傳播的一個載體,在輿論導向、傳播知識、價值以及行為規範,對讀者進行思想教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經濟功能:文化產品和知識變現。2019年中國圖書銷售額超1000億,從經濟效益角度講,出書業有如印鈔業,書具有獲取利潤的文化產品的特性。人類是一種求知慾旺盛的生靈,我們一直是很願意為知識以及有價值的信息付費,因此,知識變現的其中一個途徑就是出書,以獲取版權收益。
結語
網際網路高速發展與普及的今天,基本的社會結構和人類的社會框架與一千年前如出一轍,人類的思維創造了網際網路,儘管我們的一些習慣在改變,但數千年前人類發現了閱讀和寫作,發現了邏輯與科學,這些重大的革命性變化依然沒有動搖我們的基因。
從書的由來可知,書是文化的載體,世代傳承,閱讀是思維方式之一。製作書的技術方法將會不斷完善,書的材質也會日新月異,一如電子書是書的發展歷程中的一種形態一樣,但書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其流傳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闡述、貯存與傳播思想文化的功能不會被顛覆。因此,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或許會少看紙質的書,而電子書將會更普及,但我相信,人類是不會拋棄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