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於教育來說,十年的時間,就可以看出你的教育效果了。臺灣<天下>雜誌追蹤拍攝一群初中生十年的變化,看後令人感嘆,給我們有著深刻的教育啟示。面對孩子的教育,我們要以什麼心態來面對,相信下面的視頻會引起你深深的思考。這個視頻叫<海闊天空的一代>,可以推薦給你的孩子或學生,看看別人的十年是怎樣度過的,美好的青春年華應該如何過得有價值
點擊可播放
A,史丹佛女孩,學霸君。這種天分、努力都足夠的孩子,無論身在主流教育還是在非主流教育中,都能實現世俗標準的成功,一貫用來證明某某教育實踐的正確和高妙。
事實上,這種家庭能提供各種支持,自我要求極高,能力超常,學業表現非常好的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樂趣及成就,很多並不是教育之功。他們是人群中的極少數,無論教育怎麼改革,社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都不會妨礙他們表現出優秀,他們永遠比多數人有更多機會和選擇。
片子中老師的不認同她知道,但是家庭、學校乃至社會仍然給她提供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機會。
E,棒球男孩。追星似乎是多數青少年成長的必由之路,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體育明星屬於人之常情。但作為職業的棒球運動,只是屬於極少數人的,學校體育教育能提供你學習和實踐的機會,但是學校體育教育不能保證你能實現這一夢想。
沒有人引領他有意識地思考,如果你所喜歡的不能成為你終生的志業,為你贏得尊重和榮耀時,可以怎麼辦。所以他繼續無意識地重複,一個鄉村學業成就普通男孩的軌跡,讀完書工作,早早結婚生子。
從他身上,看到教育至少有兩種缺乏,幫助他擁有超拔出現有生活的意願和能力,讓他從無意識地重複,到有意識的規劃和選擇。
B、C、D的人生軌跡,真正因教育發生改變。
他們學業普通,是大多數,得到與失去,都深受政策際遇的影響,讓人生出命運之感。
擱置就業問題,B、C是變革的受益者,他們因為「多元入學」政策,獲得了繼續學習的機會。看到他們為此感到驚喜,感到人生有了更多機遇、更多可能,我們感受到教育之於人的意義,教育變革之於學生的意義。
D,世俗標準下的失敗者,抹眼淚的同學說「很慘」的女孩。她在高中參加了兩年的教育改革項目,項目第三年在家長們的質疑聲中終止了。之後她沒有得到合適的升學機會,十年後辛苦地工作。她說那兩年很好,她說責任在我,她說我在努力尋找機會,我會繼續努力。我在她身上看到臺灣社會、臺灣教育實踐的好。
這五個孩子,十年後,無論身處世俗眼中的成功還是失敗,他們都努力而盡責。
平凡普通的E說好好工作,好好養家。努力改變境況的D說當年的失敗責任在我,我會繼續努力。他們能認識自己的處境,賦予自己所經歷的積極意義,清晰地表達自己,這些都是社會和教育的教化之功。
說到可能,社會乃至教育不能懲罰D這樣的人,讓他們覺得人生只能這樣了,讓他們感到「改變命運太難了」。社會和教育應該永遠為想學習的人,想努力的人提供各種機會和道路,讓他們感到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這個世界為想向上的人準備了無數的驚喜。十來分鐘關於D的短片呈現這麼宏大的主題,容易導致危險的結論,失敗的教育改革導致了D艱辛的人生,讓畏懼變革的人堅信不改才是正確的選擇。
當然,這可以看作是對社會變革者和教育變革者的警示,但是可能的「不好的影響」並不表示當下教育不需要變革。正如尹師所說,再堅持一下呢?多提供一點支持呢?教育應當聚焦改革如何持續、深化,而不是老是原地踏步地爭論要不要改。
現在的教育改革,多是「自上而下」的變革,強制力太強,動員能力太大,糾錯太慢也太費勁,變革者常常因一己之好開始結束,甚至將自身能獲得的變革的巨大利益放在兒童的利益之前,這種缺德的毛病,導致許多教育變革實踐與臺灣的課程變革一樣,重表象輕質量,缺乏連續性,不深入不持久不周全。雖然病狀類似,但病因迥異。
如何提供孩子未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