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博士28位碩士,小山村變火的背後——家校共育,靜待花開

2020-09-16 快捷英語

近日,閩西一個小山村火了,它就是福建龍巖古樓村。小小一個村莊33年來居然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目前還有2人在讀博士研究生,因此該村被人們譽為 &34;。有網友表示還斥巨資買什麼學區房啊,趕緊去搶佔&34;吧!

難道這個村子自帶&34;屬性,能盛產學霸? 當然不是,小編發現,其實家校共育才是這光鮮背後巨大的推手。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34;而古樓村就是這樣一個溫馨、有愛的大集體,給大家完美地展現了家校合力的結果。

村支書介紹,村裡1999年就成立了燈下獎學基金會。要知道,這些錢都是村民自發捐款,這意味著,全村的人都重視教育,看重知識改變命運。&34;古樓村老支書、燈下獎學基金會會長梁慶標說。他們還把博士、碩士及大學生的名字刻到宗祠牆上,同時張貼錄取通知書複印件,並於初一當天組織開展各方座談交流、參觀家規家訓活動。

我國傳統家族宗祠文化是一種信仰和神聖的精神傳承。家裡能出博士、碩士及大學生的,那是光宗耀祖、興旺門楣乃至整個家族的大喜事,這種家族文化的激勵,在村裡形成了良好的家風傳承。

古樓村燈下獎學基金會還組織人員精心整理資料,於去年編寫了《現代教育理念 教育薈萃》一書並發給村民,引導家長從小就抓孩子的教育。

抽空陪讀,哪怕只是單純地陪著做一會兒作業,都是對孩子的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而這正是古樓村不少村民身體力行的一件事。在古樓村,農閒時,家長談論的也不是東家長西家短,而大多是與教育有關的話題。哪個家裡的孩子成績好,哪個家裡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學,考上了碩士、博士,成了家長教育孩子的榜樣。

曾任古樓小學副校長的梁德乾告訴記者,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學校就已有獎教獎學機制,每年都會擠出一些辦公經費購買各類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分別獎勵優秀的學生和老師,以推動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

著名心理學者布魯納指出,當人處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下,積極的情緒會感染你,提升你的學習興趣。正是因為古樓村人人講學習,個個談教育,家家求上進,在村裡的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都刻下了只有讀書才是正道的不可磨滅的印象。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家校合力,才能實現培養孩子成才的目標。小編堅信,以這個小山村為榜樣,我們也可以做得更好!就讓我們家校共育,靜待花開吧!

&34;的基本英語表達

1. example n.

*A fine example has boundless power.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She is a shining example to us all.

她是我們所有人的光輝榜樣。

* He set an example to the other students.

他為其他同學樹立了榜樣。

*She has set a shining example of loyal service over the two decades.

二十年間,她樹立了一個忠誠服務的光輝榜樣。

*You must take after the best example.

你應該學習最好的榜樣。

*He had always been held up as an example to the younger ones.

他總是被樹立為弟弟妹妹們學習的榜樣。

2. model n. & v.

*He is a model student.

他是一名模範生。

*She has always been a model of healthy living.

她一直是健康生活的榜樣。

*As a politician , he modelled himself on Churchill.

作為一位從政者,他以邱吉爾為榜樣。

相關焦點

  • 12位博士28位碩士,閩西小山村的孩子為何如此優秀?
    你們生活的村子有多少個博士多少個碩士?我先回答,我們村子幾十年沒出了一個博士,只有一位研究生。再看看這個小山村吧。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的一個小山村,全村先後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為什麼優秀的總是別人家孩子?採訪中,這位村支書介紹,村裡從1999年開始就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以前村裡窮,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 閩西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因「家風、學風、教風」好
    閩西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因「家風、學風、教風」都好【核心提示】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與老師的教育, 好的家庭、好的學校與好的老師,基本上能夠教育出好的學生;同樣的道理, 不好的家庭、不好的學校與不好的老師,基本上能夠教育不出好的學生
  • 家校共育 靜待花開
    ——清泉學校開展一年級新生入學教育活動中華志願者網四川訊(羅慶華)金秋九月,丹桂飄香,為了幫助一年級新生儘快熟悉校園、適應小學生活,順利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使新生一入校就養成良好的習慣,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生,清泉學校於8月28—30日開展了一年級新生入學教育活動。
  •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
    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現在民政部直屬的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工作的中科大博士梁文淵,1997年畢業於古樓小學,是古樓新時代博士的傑出代表「出這麼多博士、碩士,我覺得,除了家庭和個人因素外,氛圍很關鍵。」梁文淵在電話裡表示。自己和哥哥、嫂嫂都是博士的梁曉容也持相同觀點:「學風、教風都好。」而這些在梁德乾的記憶裡也得到了印證: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學校就已有獎教獎學機制,每年都會擠出一些辦公經費購買各類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分別獎勵優秀的學生和老師,以推動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
  •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
    9月14日據媒體報導,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村支書介紹,村裡1999年開始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以前村裡窮,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 家校共育,攜手同行,守望成長,靜待花開——花橋聯合學校本部(衡南...
    為了進一步促進家校溝通,實現家校共育,讓老師和家長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情況,更好地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我校於11月12日上午和11月13日下午,在學校階梯教室召開了以「家校共育,攜手同行,守望成長,靜待花開」為主題的家長會。
  • 一個2000多人偏僻小山村,竟然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背後,暴露出的是教育資源的不對等,寒門學子要想在高考中脫穎而出,就顯得更加艱難。 大多數農村同學因為沒有考取大學,不得不就此早早地進入了社會打拼。在身無長物與低學歷甚至無學歷的雙重擠壓下,這些在社會上打拼的甫,他們能夠選擇的工作範圍極其狹窄,大多都是服務員、外賣員、快遞員一類的純體力勞動。
  • 臨沂市郯城縣第二實驗小學召開「家校共育 靜待花開」新學期家長會
    魯網9月14日訊 為促進家校溝通,有效發揮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中的關鍵作用,進一步提升家校共育水平,郯城縣第二實驗小學於9月13日召開「家校共育 靜待花開——郯城縣第二實驗小學新學期家長會」。實驗二小的本次家長會,拉近了學校與家長的距離,增強了家長對教育的責任意識,為家校之間搭建了一個交流、溝通的平臺,對孩子今後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深入交流,讓溝通活起來;家校合力,越合作越有力。學校與家長們將繼續攜手,家校共育,靜待花開。(通訊員 劉嬌嬌 李倩)來源: 魯網
  •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虎撲9月14日訊 近日,據媒體報導,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新聞發布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詳細視頻戳我【#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
  •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學霸」頻出,學習編程亦需如此
    近日一則閩西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的新聞登上熱搜,據悉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1987年至今,33年以來,村子裡面已經走出來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小山村為何自帶「學霸」光環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閩西小山村,因「學霸」頻出而迅速走紅網絡,畢竟在這個教育資源偏移、教育成本高的時代,一個小山村竟頻出「貴子」的消息不脛而走,自然會成為人們關注、熱議的話題。那是什麼使這個小山村「貴子」頻出?
  • 村子不大人才濟濟,12位博士28位碩士!福建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又是一年開學季,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湖洋鎮古樓村再次引發關注,因為該村33年來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目前還有2人在讀博士研究生。這一現象為這個小山村贏得了「博士村」的美譽。那麼,這個小山村為何能走出這麼多的博士及碩士?真是讓人羨慕嫉妒恨啊。村子不大人才濟濟,12位博士28位碩士!福建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 12位博士、28位碩士,讀書才有出路,這個小山村不一樣
    地處福建龍巖的古樓村,作為一個小山村看似和其他村子並無兩樣,但有一點讓其他村莊望其項背的是:這個小村產生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取得本科、專科的人數更是數不勝數!劉老師之所以向大家介紹這個不一樣的小山村,因為它給那些正在努力「學歷提升」的同學帶來莫大鼓舞!
  • 2000多人的小山村走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家風影響人一生
    如今,從這個小山村裡相繼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是什麼讓這個小山村變成了「人才培養的搖籃」呢?1987年,梁瑞鳳獲中科院碩士學位後,又於1990年獲博士學位,而林森春於1987年獲杭州大學碩士學位,後來留學美國,並於1998年獲新澤西州立大學博士學位。村民們看到了榜樣,所以重視教育的風氣在全村逐漸形成。
  •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令人驚嘆
    而最近有個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我們來看看具體情況。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這樣一個事情其實還是非常令人覺得欣慰的,在這樣一個小山村裡面可以考出這麼多碩士和博士,肯定是因為這些孩子們都非常懂事。他們知道自己的家鄉可能並不富裕,在這樣的環境之中,自己更加要努力地學習、去奮發圖強,這樣才能夠改變自己家庭的面貌、改變自己家鄉的面貌。所以他們才會這麼努力,最後做出了這樣一個令人覺得非常欣慰、驚嘆的成績。
  • 走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這個小山村不一般
    福建龍巖上杭縣的古樓村,是地處閩西的一個小山村,全村2800多人。雖然山村小條件差,但村裡通過設立教學點、成立獎學基金,最大程度改善村裡孩子們的教學條件和環境,三十三年來,村裡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9月16日一早,在古樓村村祠堂裡,一年一度的獎學金發放儀式正在進行,今年村裡考上大學的年輕人,都能收到來自村裡的一份獎學金,這樣的習慣,古樓村已經堅持了21年。
  • 福建一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窮則思變,讀書才有出路
    9月14日據媒體報導,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村支書介紹,村裡1999年開始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以前村裡窮,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 福建一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窮則思變,讀書才有出路
    9月14日據媒體報導,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村支書介紹,村裡1999年開始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以前村裡窮,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這裡的孩子為何這麼出色?
    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氛圍很重要現在民政部直屬的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工作的中科大博士梁文淵,1997年畢業於古樓小學,是古樓新時代博士的傑出代表。「出這麼多博士、碩士,我覺得,除了家庭和個人因素外,氛圍很關鍵。」梁文淵在電話裡表示。自己和哥哥、嫂嫂都是博士的梁曉容也持相同觀點:「學風、教風都好。」而這些在梁德乾的記憶裡也得到了印證: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學校就已有獎教獎學機制,每年都會擠出一些辦公經費購買各類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分別獎勵優秀的學生和老師,以推動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
  • 家校共育,靜待花開!桐鄉打造家校合作新模式
    桐鄉各學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多方參與、整合資源,全面推進家校共育內涵式發展,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桐鄉特色的家校合作新模式。家長變學生,學習「育兒經」。12月7日晚,桐鄉六中教育集團「家長學校」正式開講。
  • 12位博士、28位碩士!上杭這個村夠牛!
    在上杭有一個村至今已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讓人不由地驚呼此村自帶了在此觀念主導下,家家戶戶都很重視教育,從恢復高考後走出首位大學生林森春、首位博士梁瑞鳳開始,古樓這個小山村就「一發而不可收拾」,誕生了一批批博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