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時間不說話,很多語言功能會後退甚至喪失語言能力

2020-12-20 陽光語言矯正

如果一個長期獨居的人,不與人交流,他是否會喪失語言能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

史上很多事例可以證明

1、20世紀20年代初,印度發現的狼孩事件,7-8歲回歸人類社會,無法恢復語言能力。

2、據傳法國大革命時,從巴士底獄救出一個犯人,入獄時語言能力正常,出獄後喪失了語言功能,無法交流。

有語言學家專門研究過,當語言功能被阻斷,禁止使用後,低於一定的使用頻率閾值,肯定會逐漸衰退。但是究竟多久不說話,才會影響語言功能,還沒有聽過有人做過嚴謹的研究,可能是因為語言受環境影響、受母語習得過程,受個人認知水平差異等原因的影響太過複雜了。

可能會有人說,這個問題沒有討論價值,哪些情況畢竟屬於特例,時至今日,不論是從口頭語言還是從文字,甚至通過網絡進行交流,人們交流的方式很多,語言交流的渠道和形式,已經打破了原有的局限性。但是從語言障礙研究角度來說,還是值得探討一下的。

為什麼長時間不說話,語言功能會後退

語言功能不僅僅局限於講話,還包括語音,文字、肢體語言等,對於已經學會說話,正常情況下,很難失去說話的能力,因為即使不開口,也會有很多替代方式來替代口語進行溝通交流。

還是說一下狼孩的故事,畢竟這是有真實記載的,兩個狼孩被人們發現時,一個大約七八歲,一個只有一兩歲(具體記不清楚了,大家可以去查),據分析兩個孩子都是非常小的時候就被狼媽媽帶走了,那個七八歲的女孩就是被狼養大的。

當們發現女孩並帶回人類社會,經過了很多年,別人教過她說話,但一直到了孩子十幾歲去世的時候,智力還是三四歲的水平,能說的話也只有幾個字。

狼孩事件引起了語言學家的重視,特別是對人類學習和掌握語言能力有研究價值。

1、首先,語言是人類智力認知的發展的表現結果,因為語言產生了記憶,因為語言拓展了思維,反過來,記憶和思維又對語言產生了推動,這一切都需要語言環境的溫床,需要群體社會共性的支撐,脫離了整體的語言環境,就缺少了互相交流的需求,更缺少了成長過程和學習認知機會。

2、另一個要說的問題,是長時間不說話,對發音器官肌肉功能的影響,語言學家發現,即使是三歲兒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詞彙,學會說話,但事實證明,如果沒有在正常的語言發育過程中得到正常的發音(就是學會母語的基本發音動作),如果到了七八歲,這些發音動作想做出來會非常困難,當然不排除認知能力的影響,不能忽視的是,語言是從模仿開始,模仿中鍛鍊了口腔等發音器官的肌肉能力,而這種肌肉協調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靠模仿產生記憶訓練出來的,作為後天學習的能力,一旦低於一定的使用頻率,可能會造成功能減退。對於發音動作這樣非常複雜精細的動作(一般元音的動作比較簡單,輔音的動作比較複雜),如果不能在正常的語言發育過程中掌握這些動作,再掌握這些動作就會很難了。

3、語言思維是個大問題。我們都是相同語言環境下學會語言的,但是同一個問題,同一件事,每個人表達出來的思想深度不一樣?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思想有多遠,就可以走多遠」,沒錯,決定你的語言能力的,核心部分還是你的思維能力。表達之前,是思維獲得了語言使用的首發權,是大腦在指揮你,說什麼,怎麼說,什麼時機說,用什麼語氣說,用什麼表情,用什麼手勢配合,甚至還替你想好了下一步如何應對的策略等等。雖然長時間不說話,並不影響大腦的思維活動,但是多少會影響,語言對思維反向推動進步,有的人口語交流中,反映慢,應對不周,說話慢半拍,就這種情況。所以,思維方式、思維邏輯是否依賴語言存在,是否受語言習慣影響,一直是研究狼孩現象的主命題。

為什麼這個話題與語言障礙有關

長時間不說話會使口腔的肌肉產生退化,某些發音動作會顯得很陌生,甚至對自己的發音感覺很晦澀。語言是終身制技能,符合用進廢退原則,就像練習口才一樣只有通過不停的說話才可以。 反之,長時間不說話會使自己大腦的語言組織能力有所下降,有時候想與人交流都會感覺語言匱乏,會導致自己無法與人很好的交流。 所以,長時間得不與他人交流,真的可能導致不會說話等等很複雜的一些現象,最重要的是,語言功能退化現象的逆轉是比較困難的。

相關焦點

  • 使人類的語言能力出現喪失或退化
    語言能力是現代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廣義上講,語言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譯、計算等綜合運用能力。其中口語表達,語言思維尤為重要,能夠影響語言能力的因素很多,但是要使其徹底喪失,就要具體分析了。喪失語言能力是真的嗎?1、失語症:失語症是指人們已經獲得語言能力後,由於其他原因產生語言障礙,致使失去了語言能力。
  • 寶寶語言發育必讀,說話不清楚什麼原因
    以聽力損傷為例:不僅是重度耳聾影響語言,中輕度聽力問題,同樣可能造成語言問題,有些孩子說話含糊不清,但家長並不沒有意識到這是聽力問題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聽力損失並不大,而且是語言發育初期就存在的,孩子已經適應了這種聽力環境,雖然學到的是含糊不清的發音,但在可以辨識這種含糊不清發音的範圍內。
  • 為什麼「說話不清楚,吐字不清」等語言障礙,必須要糾正?
    很多孩子從語言發育的初始階段就沒有得到父母的重視,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發育,一些發音不準,吐字不清的不良語言習慣,被固化保留下來。為什麼「說話不清楚,吐字不清」等語言障礙,必須要糾正呢?你不知道的技術含量「完美矯正」是我們區別於一般「語訓」的重要特徵。家長往往只知道孩子說話不清楚,但並不知道到底為什麼?很多孩子在非專業語訓機構訓練無果,也有的雖有進步,但說話還是「不如別的孩子」,總感覺「彆扭」「不正常」,這是為什麼呢?
  • 假如不教嬰兒說話,他們語言能力會怎樣?「狼孩」例子可供參考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對於語言的學習,不僅依靠他們自身的學習能力,也需要依靠後天的語言習慣。這也是這什麼很多人在後天的語言環境影響下學會了很多類語言,而後天語言環境相對單一的孩子,大部分情況下只能學會一種語言。
  • 如果一個人喪失了語言能力,他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受到什麼影響
    有人認為從生理機能上分析,涉及語言能力的腦部區域和邏輯思考沒有關係,只是因為語言功能喪失,使得邏輯思維表達受限,所以貌似思維邏輯能力受影響。比如物理學家霍金,失去了語言能力的他,邏輯思維能力卻超出很多常人。
  •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弱,不敢開口說話?抓住語言敏感期是關鍵
    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蘇格拉底說過:好的說話能力能夠使人快速獲得成功。卡耐基也說過: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功靠良好的口才。相反,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孩子,在與同伴交往時,由於不懂得如何表達,所以一直處於被忽略的狀態,在做任何事情時都會變得被動。
  • 語言能力是天生?四招,讓寶寶自信說話
    ……語言能力,是寶寶早期發育最重要的一項,寶寶早期大腦開發和啟蒙學習乃至未來社交都不能繞過的檻。很多媽媽看到娃身邊同齡的寶寶「能說會道」,不禁在心裡暗暗對比,疑惑之餘難免會有些落差和焦慮。一個是能夠清晰表達,一個還在咿呀學語...
  • 怎樣避免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提高語言發展能力,這些方面不容忽視
    文/笑雪育兒思考我們知道,孩子說話有早晚之分,有的開口早,可能一歲左右就能輸出單個字甚至詞組了;但是也有的寶寶到了兩三歲還說不好一句完整的話。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出現語言發育遲緩呢?如果說家裡長輩在照顧孩子這件事上「過於勤快」,包辦過多,就會導致寶寶喪失很多主動表達的機會。就如同我見到的這個小男孩一樣,想要什麼用手一指,奶奶就遞給他了,所以根本不需要再用語言來表達出自己的意願,久而久之孩子也就習慣於不用開口講話了。
  •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弱,說話不清楚,需注重左腦思維開發
    有孩子的家庭父母最擔心孩子語言表達遲緩,一般像這種情況在嬰兒時期又發現不了,可把媽媽給急壞了,還有很多家庭孩子到3-4歲才會說話,為什麼不同的孩子出生會存在這麼大的差別?原因在於「有些媽媽當孩子還在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在培養孩子的聽覺能力了」也可以將這些訓練過程稱之為「胎教」,在很多家庭父母都覺得胎教沒有用,其實啊孩子在肚子裡,媽媽的一些言語與教育方式是會影響到孩子的大腦發育的,人的大腦分:左腦與右腦,一般左腦注重邏輯思維的培養,而右腦則主要培養孩子的情商,而語言表達能力恰恰是屬於左腦的開發,左腦開發得越好孩子智商越高,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會越強。
  • 寶寶三歲還不說話?任其發展可能會錯過,孩子語言發展關鍵期
    從一歲半開始,孩子的語言發展進入雙句式階段,比如會說「爸爸班班」來表示爸爸上班去了。雙句式,就是指孩子可以將兩個詞語連起來一起表達。這個階段開始,孩子的詞彙增長非常迅速,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了大幅的提升,這也是家長為什麼會說「寶寶突然會說話了」的原因。
  • 孩子說話不清楚?蒙氏語言,讓孩子願意開口說話
    「吃飯」說成「七飯」「姑姑」說成「嘟嘟」「哥哥」說成「得得」……聽口齒不清的孩子說話,真是件費神又費力的差事,有些家長,甚至會為孩子說不清話而苦惱萬分,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口齒不清?0-6歲的孩子處於​吸​收性心智的階段,環境對於孩子的學習尤為重要,在孩子語言敏感期的階段,如果孩子環境所處的環境中的成人說話含混不清,給孩子的語言刺激過少且單一,那麼孩子所吸收的也不多,自然孩子的話也就說不清。
  • 孩子說話不清楚?蒙氏語言,讓孩子願意開口說話!
    「吃飯」說成「七飯」 「姑姑」說成「嘟嘟」 「哥哥」說成「得得」…… 聽口齒不清的孩子說話,真是件費神又費力的差事,有些家長,甚至會為孩子說不清話而苦惱萬分,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口齒不清?
  • 孩子不愛說話,說話時間晚,語言敏感期你抓住了嗎?
    孩子語言能力的發育,除了一部分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另一部分就是在孩子語言敏感期時,家長是否有進行正確引導。為什麼「狼孩」學習說話很困難,並很難融入「人類社會」?因為孩子學說話並不是天生的,而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很多家長覺得說話就像呼吸睡覺一樣自然,好像到了一定年齡孩子就會了,所以經常忽略了引導,其實說話也是一件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向外界學習才能掌握的技能。
  • 龍華口才培訓:語言表達能力差,說話抓不到重點怎麼辦
    很多人把生活中常用的「口語化」說話當成了「書面化」說話。這類人常常會出現這種行為:說話抓不住重點,甚至說起話來就像亂碼一樣,一句話都理不清,像是整句話都沒說一樣。此外,這類人習慣用疊詞、省略、有點「晦澀」等詞彙,導致表達上變得很詞窮。
  • 一直被忽略的兒童語言,更容易出現語言發育遲緩
    平時很多人都會說「流利的口才」多麼重要,對未來的人生有多大的影響巴拉巴拉。關於語言、關於說話的討論有很多,但真正落實到個人身上的時候,語言的發展似乎也沒有太過於重視,很多時候大家還是任由語言自由發展,也沒有想過幹預什麼。
  • 到了應該說話的年紀還不開口?說話晚兒童的語言如何矯正?
    大器晚成,是一個多美好的詞語,可惜它既不是語言落後的修飾詞,也不該成為語言問題頻發的遮羞布。如果一個孩子到了兩三歲還不開口說話,那就只有一個原因:語言問題在影響。以往一些家長發現孩子說話比較晚,直到兩三歲、三四歲才開口,但他們不僅沒有任何擔心,反而覺得那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他們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貴人語遲」、「大器晚成」,說明自家孩子以後絕對有大出息。
  • 晨茜語言矯正:孩子說話不清楚,家長該不該自行糾正?
    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在生活中,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孩子還小,說話不清楚很正常,等長大了就好了。有些家長還用「貴人語遲」等作為自我安慰的藉口。誠然,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提高,如果孩子還小,的確會出現很多音說不清楚的情況。
  • 3歲娃語言能力只有1歲!說話晚、說不清!別等,抓住孩子學說話的黃金期!
    3、不注意周圍的人和事。不喜歡與人交往,缺乏情感依戀。只集中於一種事物,表現得很呆,對外界的事物不感興趣。4、不注意別人說話,對聲音缺乏反應。周歲沒有咿呀學語的跡象。5、運動發育落後,運動發育比正常寶寶落後3個月。
  • 「語言爆發期」還不會說話?父母做好非語言溝通,讓孩子學會說話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的語言發育期是父母所關心的事情,有的孩子早早的就已經開始會說話了,有的孩子他們卻遲遲不會說話,讓家長們十分的著急,孩子怎麼教就是不說話。這其實和孩子的語言爆發期有關,等到孩子三歲才開始培養孩子說話的能力,已經有點晚了,至少在引導上會很吃力。
  • 孩子不說話是懶得說話?不,其實那是語言發育遲緩
    按理說孩子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應該沒有任何問題,可當語言問題真的出現的時候,全家人一時間慌了神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為了讓女兒接受比較好的教育,所以歡歡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報了很多的課,比如雙語學習、小提琴等等。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早一點接觸不同的東西,方便他們以後接孩子去國外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