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長期獨居的人,不與人交流,他是否會喪失語言能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
史上很多事例可以證明
1、20世紀20年代初,印度發現的狼孩事件,7-8歲回歸人類社會,無法恢復語言能力。
2、據傳法國大革命時,從巴士底獄救出一個犯人,入獄時語言能力正常,出獄後喪失了語言功能,無法交流。
有語言學家專門研究過,當語言功能被阻斷,禁止使用後,低於一定的使用頻率閾值,肯定會逐漸衰退。但是究竟多久不說話,才會影響語言功能,還沒有聽過有人做過嚴謹的研究,可能是因為語言受環境影響、受母語習得過程,受個人認知水平差異等原因的影響太過複雜了。
可能會有人說,這個問題沒有討論價值,哪些情況畢竟屬於特例,時至今日,不論是從口頭語言還是從文字,甚至通過網絡進行交流,人們交流的方式很多,語言交流的渠道和形式,已經打破了原有的局限性。但是從語言障礙研究角度來說,還是值得探討一下的。
為什麼長時間不說話,語言功能會後退
語言功能不僅僅局限於講話,還包括語音,文字、肢體語言等,對於已經學會說話,正常情況下,很難失去說話的能力,因為即使不開口,也會有很多替代方式來替代口語進行溝通交流。
還是說一下狼孩的故事,畢竟這是有真實記載的,兩個狼孩被人們發現時,一個大約七八歲,一個只有一兩歲(具體記不清楚了,大家可以去查),據分析兩個孩子都是非常小的時候就被狼媽媽帶走了,那個七八歲的女孩就是被狼養大的。
當們發現女孩並帶回人類社會,經過了很多年,別人教過她說話,但一直到了孩子十幾歲去世的時候,智力還是三四歲的水平,能說的話也只有幾個字。
狼孩事件引起了語言學家的重視,特別是對人類學習和掌握語言能力有研究價值。
1、首先,語言是人類智力認知的發展的表現結果,因為語言產生了記憶,因為語言拓展了思維,反過來,記憶和思維又對語言產生了推動,這一切都需要語言環境的溫床,需要群體社會共性的支撐,脫離了整體的語言環境,就缺少了互相交流的需求,更缺少了成長過程和學習認知機會。
2、另一個要說的問題,是長時間不說話,對發音器官肌肉功能的影響,語言學家發現,即使是三歲兒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詞彙,學會說話,但事實證明,如果沒有在正常的語言發育過程中得到正常的發音(就是學會母語的基本發音動作),如果到了七八歲,這些發音動作想做出來會非常困難,當然不排除認知能力的影響,不能忽視的是,語言是從模仿開始,模仿中鍛鍊了口腔等發音器官的肌肉能力,而這種肌肉協調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靠模仿產生記憶訓練出來的,作為後天學習的能力,一旦低於一定的使用頻率,可能會造成功能減退。對於發音動作這樣非常複雜精細的動作(一般元音的動作比較簡單,輔音的動作比較複雜),如果不能在正常的語言發育過程中掌握這些動作,再掌握這些動作就會很難了。
3、語言思維是個大問題。我們都是相同語言環境下學會語言的,但是同一個問題,同一件事,每個人表達出來的思想深度不一樣?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思想有多遠,就可以走多遠」,沒錯,決定你的語言能力的,核心部分還是你的思維能力。表達之前,是思維獲得了語言使用的首發權,是大腦在指揮你,說什麼,怎麼說,什麼時機說,用什麼語氣說,用什麼表情,用什麼手勢配合,甚至還替你想好了下一步如何應對的策略等等。雖然長時間不說話,並不影響大腦的思維活動,但是多少會影響,語言對思維反向推動進步,有的人口語交流中,反映慢,應對不周,說話慢半拍,就這種情況。所以,思維方式、思維邏輯是否依賴語言存在,是否受語言習慣影響,一直是研究狼孩現象的主命題。
為什麼這個話題與語言障礙有關
長時間不說話會使口腔的肌肉產生退化,某些發音動作會顯得很陌生,甚至對自己的發音感覺很晦澀。語言是終身制技能,符合用進廢退原則,就像練習口才一樣只有通過不停的說話才可以。 反之,長時間不說話會使自己大腦的語言組織能力有所下降,有時候想與人交流都會感覺語言匱乏,會導致自己無法與人很好的交流。 所以,長時間得不與他人交流,真的可能導致不會說話等等很複雜的一些現象,最重要的是,語言功能退化現象的逆轉是比較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