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芝加哥市長:暴力事件頻發 警方正對街道失去控制

2020-12-13 人民日報海外網

右邊為芝加哥市新市長萊特福特(圖源:福克斯新聞網)

海外網7月19日電美國芝加哥新市長日前喊話市警察局,稱殺人等暴力事件在芝加哥地區的發生率遠遠高於紐約和洛杉磯。

據福克斯新聞報導,芝加哥新市長萊特福特16日在紐約出席會議時表示,最近一段時間,芝加哥地區的暴力事件頻發。「這幾周讓人感覺我們似乎正在逐漸失去對街道(的控制)。」萊特福特在會議上還表示,她希望警察部門能盡其所能將各項工作做到更好,減少流血事件的發生。

今年美國獨立日之前,芝加哥市有50人遭槍擊。雖然芝加哥市增加了1200名警察,在獨立日的那個周末中仍有43人遭槍擊,其中7人死亡。今年6月,警方還組織了3次行動,因持有槍枝和毒品的罪名逮捕了170名嫌疑犯。最終沒收了38支槍枝,並查獲了價值數十萬美元的非法毒品。(海外網-美國-喬珊珊/實習編譯 康慧雯)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相關焦點

  • 美國芝加哥發生大規模暴力搶劫事件
    8月10日,在美國芝加哥市中心,一家商戶的櫥窗被打碎。新華社 發新華社芝加哥8月10日電 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市中心10日清晨發生大規模暴力搶劫事件,導致15人受傷,其中兩人遭槍擊傷勢嚴重,100多人被警方逮捕。芝加哥警察局局長大衛·布朗在當天上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傷者中13人為警察;兩名重傷人員為一名保安和一名平民,已被送往醫院救治。警方在事發現場找到5支槍。
  • 暴力頻發,芝加哥治安形勢嚴峻(深度觀察)
    暴力犯罪頻發背後,槍枝泛濫、警察執法不力、警民關係緊張、種族隔離、社會不公等因素相互交織,芝加哥面臨嚴重社會危機。      槍枝泛濫,謀殺案數量呈上升趨勢   多年以來,芝加哥謀殺案件一直呈下降趨勢,但是自2014年以來謀殺案和死亡人數重新呈上升趨勢,芝加哥治安形勢引起美國媒體的極大關注。
  • 治安惡化 美國芝加哥、紐約槍擊搶劫案頻發
    治安惡化 美國芝加哥、紐約槍擊搶劫案頻發 2020-09-29 22:43:11   來源:央視網
  • 美國芝加哥華埠治安不靖 暴力犯罪頻發
    中新網12月1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芝加哥市新冠疫情未見緩解,各商圈消費人潮大不如前,但地方治安卻持續不靖,其中華埠紅線地鐵站、華埠廣場後方街道以及22小街等地點,於13日短短17小時內,連續發生三宗暴力案件,由於年底節日陸續來臨,歹徒作案跟著猖狂,警方呼籲,不論到華埠取餐或搭乘公共運輸工具
  • 「罪惡之城」芝加哥全面失控
    多年來最「血腥」11月的美國芝加哥,今年已有711人死於兇殺案。川普稱其「暴力失控」芝加哥警察局局長埃迪·詹森就此表示,「事實的真相是,芝加哥並沒有失去控制,這只是城市的某些部分,我們必須解決暴力。」他認為,令他個人感到不安的是公眾對於「城市的謀殺和其他暴力已經泛濫成災」的看法。早些時候,當選總統川普曾描述芝加哥的暴力「失控」,說當地警察阻止犯罪不夠強硬。
  • 北美觀察|美國犯罪率飆升,2020年暴力案件頻發,2021年仍難見好
    然而鑑於目前疫情反彈的嚴峻形勢,因此也可以不樂觀地預見,2021年,美國暴力事件仍難以叫停。 51個不同規模城市中,兇殺案數量上漲35%,暴力和行竊案件也顯著增長。 芝加哥警察局總結2020年為「最血腥的一年」。該市槍枝暴力案件急劇上升,全年發生769起槍擊致死案。這些數據刷新了近21年來的歷史記錄。僅2020年12月就發生了50起兇殺案。 2020年也是洛杉磯最不平靜的一年。兇殺案的激增為本就深陷於疫情漩渦的城市雪上加霜。
  • 美國警察地位反轉了:成眾矢之的,連連讓步沒啥用,襲警事件頻發
    ,而是襲警事件頻發。按警方的說,這是一次伏擊,儘管急救人員急忙將她送往醫院,醫療中心的工作人員也盡了全力,但她依然不治身亡。不要以為這是什麼個案,這名女警只是在過去兩天中第二個喪生的。自從騷亂爆發以來,襲警事件頻發,僅在騷亂中,已有431名執法人員受傷,不是抗議,而是暴亂。
  • 大批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國土安全部特工出動,芝加哥暴動無法無天了
    芝加哥現在是一片混亂芝加哥市長萊特富特稱「卡坦扎拉」為「無心」。芝加哥市內爆發規模槍擊事件,芝加哥市長萊特富特稱這比「聯邦政府特工在波特蘭圍捕抗議者的消息更加令人恐懼」。芝加哥市長萊特富特說:「無論是由聯邦人員還是芝加哥警察局,不斷提高我們社區的監視和軍事化程度都不會使我們更安全。」 「要使警察安全,並在教育,工作,住房和精神衛生方面進行投資,這是確保我們安全的必要條件。」
  • 73秒丨美國芝加哥發生大規模暴力搶劫事件 所有橋梁升起阻斷去市...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1日訊 當地時間8月10日凌晨,美國芝加哥發生大規模暴力搶劫事件。人群湧入該市豪華商業區,砸碎玻璃、搶劫商店,其中包括特斯拉和多家高端奢侈品店,導致15人受傷,其中兩人遭槍擊傷勢嚴重,另有100多人被警方逮捕。
  • 美國警察暴力執法頻發 輿論呼籲削減警察資金
    今年以來,美國各地不斷曝出警察暴力執法事件,民眾對此廣泛抗議,並呼籲削減警察資金。據美聯社當地時間10號報導,迫於輿論壓力,弗洛伊德事件的事發地,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於當地時間周四宣布,將轉移警察資金中的80億美元用於心理健康建設和犯罪預防等其他項目。
  • 芝加哥一地3天16起槍擊12人死亡,槍枝暴力成美國疫情「副產品」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思眾當地時間7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要派「大批」聯邦警衛隊進駐包括芝加哥在內的三座城市。同日,芝加哥市一場抗議兒童槍枝暴力的活動諷刺地迎來了五聲槍響。自5月25日弗洛伊德事件之後,美國各地蔓延的抗議活動餘波不斷。
  • 美國評選最危險城市 歐巴馬故鄉芝加哥榮登榜首
    中國網9月23日訊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21日報導,近日,美國聯邦調查局評選出了美國最危險的城市,芝加哥不幸榮登榜首。芝加哥位於美國東北部,屬伊利諾州,東臨密西根湖,擁有人口近300萬,是美國僅次於紐約和洛杉磯的第三大城市。
  • 韓國校園暴力事件頻發 誰之過?
    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在韓頻現,網絡上流傳大量的學生暴力視頻。暴力手段、情節之惡劣,觸目驚心。據韓國青少年暴力預防財團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6%的學生曾因同學的暴力行為感到痛苦,並且校園霸凌正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各種暴力事件如病毒般穿透韓國校園,引起了社會極大關注和擔憂,同時也讓人不由深思其背後潛在的社會問題。 韓國《少年法》究竟保護的是誰?
  • 創造歷史,芝加哥誕生首位黑人女市長
    當地時間4月2日,勞麗·萊特福特(Lori Lightfoot)在芝加哥市長的角逐中勝出,成為芝加哥歷史上首位非洲裔女市長。芝加哥選舉緣何意義非凡,其背後有雙重含義:其一,萊特福特的當選意味著芝加哥將迎來第二位非裔市長、第一位非裔女市長。芝加哥是全美人口第三大城市,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該市黑人約佔總人口的33%。因此,種族在芝加哥的政治中經常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自1983年哈羅德·華盛頓擔任芝加哥第一位黑人市長以來,芝加哥就再也沒有誕生過黑人市長。
  • 美國芝加哥發生槍擊案致3死4傷,一中國留學生頭部中彈身亡
    經學聯核實,該名遇害男子為我校中國留學生範同學,在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與經濟系聯合項目攻讀博士學位。據報導該案件嫌疑人現已被警方擊斃,芝加哥大學校方通報稱已在事發地增強警力部署。範同學遇害一事令我們無比心痛,學聯也將繼續跟進此事並積極配合校方與領館工作,及時通報新信息。
  • 芝加哥治安太差!美警長請聯合國派維和部隊
    【文/觀察者網 王驍】治安差,槍枝泛濫是美國國家形象上的汙點,而這個汙點上的「王者」就是芝加哥。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14日報導,庫克郡(Cook County)警察局長波爾津(Richard Boykin)訪問紐約聯合國總部,和聯合國負責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會見,並且希望聯合國可以幫助芝加哥維護城市西部和南部的治安,停止當地發生的恐怖的槍擊案。
  • 康乃狄克州槍擊案已致1死4傷 美國為何槍擊案頻發
    哈特福德警方在其社交媒體推特帳戶發布消息說,事發夜總會位於哈特福德市西部,死者為一名28歲男子。2名傷者正在接受手術,另外2人情況穩定。警方已經封鎖事發夜總會附近道路,並展開調查。美國康乃狄克州槍擊案致1人死亡,為何美槍擊案頻發?
  • 芝加哥華埠發生暴力劫車事件 社區擔憂治安
    中國僑網3月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當地時間2月27日,芝加哥華埠再度傳出暴力搶劫案件,71歲的華裔老人在晚間把車子停在芝加哥亞珠街靠近舍麥路的路邊停車位,剛離開車子,一名非裔突然從路旁跑出,瞬間衝入還未上鎖的受害者車輛駕駛座,受害華裔老人試圖阻止搶匪,卻遭歹徒用力推倒在地
  • 美國今年已發生592起大規模槍擊案
    據多家美國媒體報導,美國田納西州日前發生了一起重症監護病房護士被槍殺事件,兇手至今仍逍遙法外,引發輿論譁然。事實上,今年疫情期間,美國社會的犯罪率不斷飆升,槍枝暴力案件數量遠超去年同期水平。如今適逢疫情暴發的又一撥高峰,各地醫療資源告急之際,重症監護病房護士被槍殺更是引發民憤,輿論呼籲警方採取更多措施,遏制暴力事件的不斷發生。
  • 華人兄弟藝術家冠名美國芝加哥街道
    新華網北京10月18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一條以華人兄弟藝術家周氏兄弟命名的街道16日正式在美國中西部城市芝加哥掛牌。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趙衛平和芝加哥市市長伊曼紐爾等中美嘉賓參加掛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