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聊藝術,只談創作」

2020-12-14 騰訊網

周日的冬日午後,陽光明媚,和青年藝術家Nisky約在了星巴克見面。

他一身黑衣,清爽短髮,和夏天見面的感覺不太一樣,但聊起天來,仍然還是那個低調謙遜的大男孩。

Nicky 俞楊

嚴格意義上來說,Nisky 算是一個藝術圈外人士,他不喜社交,更多是沉醉於創作,藝術家只是一個職業代稱。他一般只在代理畫廊需要做展覽推廣的時候,才配合接受一些媒體的採訪。

不過,對於不了解他思維模式的記者來說,其實很難在短短幾十分鐘的溝通中,感知其作品背後的奇思妙想。所以,對於今天的約見,我們彼此都非常開心,特別是談起最近的創作,他充滿了快樂。

白羅曼司,125 x 200 cm,布面丙烯,201601

藝術這個行業,總是給人以高冷的感覺,而且藝術家也多少帶有神秘的氣質,但其實,他們只是這個時代的精神產品創作者而已。

藝術創作運用的材料也不複雜,顏料、物件、聲光電,或者自己的身體,圍繞形式和內容,去做個體的情緒或思想表達。在展覽過程中,與大眾產生精神或情感上的共鳴和交流。

失夢狂飆,125 x 200 cm,布面丙烯,2016

只是現在很多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實在讓人有些難以接受和欣賞,更多偏向概念化和自嗨,似乎主動選擇了和大眾疏離。而作為 80 後青年藝術家,Nisky 讓人感覺他是在認真作畫,並樂在其中。他的畫,不玩概念,自然成趣。

大眾對國內青年藝術家的了解,很多時候都是從媒體新聞中得知,特別是 80、90 的新生代。每年有著大約 50 萬的藝術生走向市場,真正讓被媒體報導的卻非常少,而能讓藏家關注並且收藏的,更是鳳毛麟角。

幻視 ,125 x 200 cm,布面丙烯,2016

同時,因所處時代全然網際網路化,擁有新的審美風潮和方向,能讓市場和藏家接受,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培育。

所以,儘管每年這麼多的藝術生,但畢業之後真正能擁有藝術家這個職業稱謂卻很少。創作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創新更是。

神之顫音,116.5 x 116.5cm,布面丙烯,2016

Nisky 的經歷比較特別,他的繪畫創作,是從大學畢業之後開始,時間已接近 10 年。7 年前,他被法國的知名畫廊籤約,作品已經在國內外多次展出過,同時還被國外的藏家收藏過。

但他卻是一個非純藝背景的藝術創作者,同時還做著更為之著迷的音樂編曲工作。此外,他不混跡藝術圈,不太多關注藝術本身,日常聊天交流的,更多也是非藝術圈的朋友。畫室裡面積最大的,不是畫桌,而是滿牆壁的書籍、碟片。

正是這種反差,讓他的作品也呈現出特別的風格氣質。很難界定它屬於什麼時期,因為作品裡面有著未來主義、非洲原始藝術、波斯細密畫、中國山水甚至畢卡索等影子,同時又隱藏著很多音樂符號的穿插。

另外,他喜歡把繪畫作品當做是音樂一樣來創作,如交響樂的篇章一樣,分有幾部曲部。這讓人在看到他的二維平面作品的時候,仿佛在聽一組交響樂。這種藝術之間跨界混搭的特質,就顯得格外讓人著迷。

明天穿著一首歌,125 x 200 cm,布面丙烯,201702

非同類之間的跨界,同類之間的跨界,都能產生更有趣的的新東西。在多元化時代,人們審美更趨向於個性化、多元化、娛樂化,比如動漫、遊戲、潮文化的出現,都是一種更具裝飾性的極繁主義的回溯。極繁主義的代表風格,是「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巨量瞬變的時代,需要在許多的信息裡面去刪選,但不是簡單的一元化二分法的思維。Nisky 的作品,則是他對平時吸收的龐雜信息的,一種全新形式輸出。

密思·弗勞娃,121 x 188 cm,布面丙烯,2016

看 Nisky 的作品,會有一種越看越上癮的感覺。裡面似乎埋伏著很多隱喻的符號,單個也好,群體也罷,最後組成的畫面很繁雜化。

若是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留白概念,或北歐的極簡主義,日式的性冷淡風,顯然他是走了相反的美學路徑——極繁主義。這是他的刻意為之還是偶然探索?不得而知。

蕾切爾茨堡,125 x 200 cm,布面丙烯,2014

《格調》一書中提到,只有跨界和混搭,才能打破舊的審美階層的固化模式,模糊掉精英和大眾的界限,從而建構新一代的新審美風向。

顯然,這對創作者本身的要求是極高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簡單交融,而是一種在思維、在概念上的一種交互的整合,結果是可以經得起檢驗的。

帕薩塔利亞,135 x 220 cm,布面丙烯,201603

但對於繪畫或者音樂,他喜歡的是純粹。比如繪畫就是線條和色彩,而音樂更多是旋律和節奏。所以在形式上,會更多尊重這種純粹性,內容則是慢慢疊加,而不是反而行之。

Nisky 最喜歡把自己的作品,拿給身邊不懂藝術的人看,讓他們給出最感官的評判,比如好不好看,好不好聽。就如白居易寫詩一樣,讀給婦孺,去評判。

聖山,125 x 200 cm,布面丙烯,2015

代理他的畫廊,當初首先也是從看上了他作品的特別性,從行業敏感度上相信他會是一個冉冉之星,而沒有太多關注他的學術背景和學藝經歷。

因為對符號化的東西格外敏感,所以對當下最喜歡的藝術家,他選擇了徐冰。他說欣賞這種很投入地,去創作一些東西的態度。而且創作是體系化的,感覺非常厲害。

專輯封面

他還笑著說,在給自己的規劃中,前 10 年玩繪畫,後 10 年玩音樂。現在就在開始籌備一個音樂專輯,自己會做主唱,目前還在找一個女生伴唱。音樂給予了自己很多靈感,這是熱情所在,還未考慮過市場化的路。

作為一位創作型選手,他更喜歡保持低調和神秘,而不是過度曝光,引發審美疲勞。在面對市場和學術的時候,會儘量做到折中。一方面能保持創作的自由度,一方面又能找到欣賞自己的藏家。

專輯封面

面對未來藝術創作也越來越 AI 化,他倒是不怎麼擔心。因為自己作品特點,就是兩種藝術的跨界。如果人工智慧的原理,在於背後算法的話,它至少需要兩種藝術(音樂和繪畫)的算法,最後還要輸出為混合的元素,而不是單一的元素。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工智慧可能無法模仿,這種特有的美學風格。而且創造性與概念性的東西,短時間還是很難被取代。事物發展的規律,都是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沒必要太去擔心,或者以後會變成一種合作關係,藝術家的 AI 助手之類的。

科隆詩章,200 x 125 cm,布面丙烯,2015

在所有創意行業,藝術是最講究創意的門類,算是靠才華吃飯。大眾雖然無法人人都能在藝術上,達到一定的創作高度,但創新的思維,卻是可以學習借鑑的。

當每個人都去認真尋找屬於自己的所愛,然後專注其中、去堅持,去創作,這種不斷的挑戰自我的感覺很棒,為世界創造新事物的結果,也很有意義。這是眼前這位大男孩所帶給我最大的感悟。

或許在當下玩概念嚴重的藝術圈,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但在能體現人類智慧的創作面前,希望人人都可以保持對審美的敬畏吧。

作者:邱書婉,美學碩士,從事文化產業。文章常見於《界面》,並被雅昌、搜狐藝術、亞洲藝術等多家媒體轉載。

相關焦點

  • 莫隱:從「被繩子綁著」談藝術創作
    近日,某著名藝術家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個觀點如下:「學院最容易陷入孤立地研究藝術形式和手法的教條中,把藝術研究局限在量化的形式、材料中,導致了從根本上抓不到藝術的核心問題:創造這個基本動力,是藝術的核心,也是人類所有學科的核心。」我十分贊同其中「創造這個基本動力」的觀點,然而,這是否代表著學院教育一定會陷入孤立地研究藝術形式和手法的教條中呢?
  • 借萬物以寄情,聊表顯懷——畫家林德坤藝術創作
    在追求藝術的過程中,何謂本心,能夠與水木「物我相忘」,與山水相融,我手寫我心,借萬物以寄情,聊表顯懷。摒棄世俗的束縛,跳躍於追求山野的情趣,是畫家林德坤對藝術創作的偏執。水木本無情,卻能在他的筆墨下,有了氣韻,活了起來。
  • 再談一次「麥高芬」——趙玉的寫作創作與藝術實踐
    原創 印帥 假雜誌再談一次「麥高芬」——趙玉的寫作創作與藝術實踐撰文/印帥 ( 英格蘭 ) 的一列火車上面, 兩位旅客互相交談。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趙玉的創作實踐,展覽《蘇格蘭高原的獅子》以開放記憶櫃的方式思考寫作作為展覽的可能性:擺脫展廳的限制,將牆體視為寫作空間的展陳,同時針對藝術創作敘事性做出了探討,項目所體現的對敘事的複雜性、橫向的模糊性,以及創作者之間的平等性的思考,讓人印象深刻。巧合的是,之後幾次與趙玉的相遇,總伴隨著她的寫作或是文字出版工作:創作小說入圍「潑先生獎」,報紙刊物參加藝術書展。
  • 「藝術如何療愈」——上海油罐藝術中心舉辦線上對談
    4月25日,油罐藝術中心舉辦了線上公益對談「藝術的療愈」,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了心理上,意在關注藝術的核心與心理世界相連,喚起情緒,釋放情緒。相關學者與藝術家圍繞著「藝術的療愈」展開對話,他們認為,美術館作為一個公共文化空間,也可以起到藝術治療的作用。
  • 筆尖上的「詩畫印象」,馬運來談鋼筆畫藝術創作
    筆尖上的「詩畫印象」,馬運來談鋼筆畫藝術創作 十餘年前,在青島市圖書館,首次見到了馬運來先生和他的藝術作品,當時他還是青島市知名的金泰來廣告創始人與藝術總監;如今,十餘年過去了,再次見到馬先生,他已走出商圈,回歸到追求自然的生活中,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更多時間去追尋他想得到的代表著他個人獨特感受內容和方式的鋼筆畫創作
  • 讓國際當代藝術走進社區 在青駐留藝術家談創作心得
    青島新聞網11月29日訊 (記者 張力偉)28日下午,「從我到你——國際藝術展」藝術講座在S×V大讚當代美術館舉行。孟德宇、葛琴心兩位駐留藝術家現場分享創作理念,並以對談的形式與嘉賓一起暢聊「當代藝術設計如何為城市公共藝術領域賦能」,以及「社區美術館的公共教育方向」。
  • 名家談寫作|鬱達夫: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
    這兩篇東西,原稿當然早已不在,就是篇中的情節,現在也已經想不出來了。我的真正的創作生活,還是於《沉淪》發表以後起的。寫《沉淪》各篇的時候,我已在東京的帝大經濟學部裡了。那時候生活程度很低,學校的功課很寬,每天於讀小說之暇,大半就在咖啡館裡找女孩子喝酒,誰也不願意用功,誰也想不到將來會以小說吃飯。
  • 藝術與科研有關的那些事:美術創作探討慎談「學術」
    即便是評高級職稱,面對數百人堆積如山的資料,不多的幾位評委未必有時間和精力看代表論著,頂多掃一掃成果數量和級別。   任何學術及成果的認定,都無法避免爭議與質疑,「地心說」等還成為了讓人遺憾的歷史公案。而藝術「文無第一」的學科特點,也會生發出很多文人相輕的事來。即便是聲名顯赫載入典籍的書畫名宿,在一些同行眼中也是小人上位、人藝皆渣。
  • 三峽大學書法教授羅海東談創作 「展覽體」不是終極目標
    羅海東:年輕可談不上,44歲了,一枚「大叔」,好在躲在書法圈裡可以裝裝嫩,因為搞書法的人48歲以下還算是青年。去年,我陪省書協徐本一主席去嫘祖故裡遠安考察,他的夫人以為我很小,還說要給我介紹對象呢。羅海東:現代學科的要求,決定了在大學當書法老師並不容易——你首先要站穩講臺,課要是講得糟糕,學生會給你差評;你也得做好理論研究,寫不出論文專著、拿不到科研項目,高校系統很難認可你,職稱也評不上去;你的手上功夫要好,創作不行的話藝術圈不待見你;此外,你還得走出書齋,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融入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總之多線作戰,既鍛鍊人也很考驗人。
  • 「變味」的家長群:異性家長私下聯繫,不聊孩子只談感情
    一天晚上,嬌嬌發現在丈夫正在和別人聊微信,她趁著丈夫不注意,想看看他到底在聊什麼,她看到丈夫和一個女性在聊天,內容特別的曖昧,還約好了明天晚上見面。兩個人從此產生了矛盾,嬌嬌後來才知道,這個女人是孩子同學的媽媽,丈夫和她是在家長群裡認識的,兩個人經常一起接送孩子,晚上通過手機聊天,已經見了好幾次面。
  • 一起學美術:「創作方法」的問題,藝術理論和美學研究基本範疇
    今天我們要聊的美術話題是,如題《一起學美術:「創作方法」的問題,藝術理論和美學研究基本範疇》在我國,最早提及「創作方法」的,是翟秋白同志,他在《馬克思恩格斯和文學上的現實主義》一文中談到:「馬克思恩格斯的反對『席勒化』和鼓勵莎士比亞化』,是他們對於文學上的兩種創作方法的原則上的意見。」
  • 小顧聊藝術:專業人士說我不夠嚴謹,但藝術怎麼能嚴謹呢?
    小顧聊藝術:專業人士說我不夠嚴謹,但藝術怎麼能嚴謹呢?其在微博擁有百萬粉絲,此前已經創作出版了《小顧聊繪畫·壹》《小顧聊繪畫·貳》《小顧聊繪畫·文藝復興》《小顧聊神話》系列書籍,因對藝術獨到的見解和詼諧的講評方式,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與關注。日前,小顧攜其新書在上海西西弗書店與讀者見面,分享了他對印象派以及藝術科普的理解。
  • 著名音樂人陳小奇、高翔談藝術家抗疫創作
    中新網廣州2月28日電題:著名音樂人陳小奇、高翔談藝術家抗疫創作中新網記者許青青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藝術家們紛紛以極高的創作熱情加入到抗擊疫情的工作中,據中新網記者了解,僅廣東省內的抗疫相關音樂作品就多達
  • 海外傳真:黃迪|在紐約大學與蘇童談創作
    文學包裹著春天般的先鋒氣息——在紐約大學與蘇童談創作文|黃迪 「作家不是攝影師,要有胡思亂想、奇思妙想的能力。我和他聊了一些外文古董書籍的裝幀特點和保存方法,蘇童也把書接過來,厚實地在手裡掂著,手指掠過光滑的皮質紋路和燙金的文字,不住地讚嘆。我招呼蘇童坐下來談,並隨手拿出一張白色硬面紙板,請蘇童寫點什麼。我看到紙板上飄過幾道流動的線條,迴轉莞爾。不一會兒,紙板上寫下了這樣的話:「紐約之冬,北洋贈我一本莎士比亞的古書。非常溫暖,非常感謝。」
  • 藝術創作自由的限度何在?
    藝術創作自由的限度何在?這件事情,可以從幾個方向細論。首先,德國基本法第5條明訂保障「藝術、學術研究以及教學自由」,不只是確保創作活動的自由,也確保創作成果傳播和流通的自由。像納粹時期對部份藝術作品定義為「墮落」並予查禁扣押,甚至焚書,都屬妨害此種自由。但藝術創作自由的限度何在?最明顯的標準就是:藝術創作是否侵害了其他憲法明訂的自由與人權。
  • 繁榮藝術創作 弘揚地域文化 淄博市藝術創作研究所賦能文旅高質量...
    成立於1963年的淄博市藝術創作研究所是全市唯一的市級專業藝術創作科研機構。近年來,藝研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按照「文化賦能」工作要求,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狠抓「藝術創作」「藝術研究」「人才培養」和「文化惠民」四項核心工作,為全市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全市藝術創作科研領域的中堅力量和排頭兵。
  • 著名藝術家張繼鋼談創作:黃河對我來說是永恆的創作主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攝影 王鑫12月10日由著名藝術家張繼鋼擔任導演、山西省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大型舞蹈史詩《黃河》在濟南山東省會大劇院演出,演出氣氛熱烈,觀眾報以熱烈掌聲和叫好聲。《黃河》這種大題材、獨特的藝術作品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張繼鋼導演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採訪,談他對《黃河》這部作品的思考。2019年,從山西省歌舞劇院走出去的著名藝術家張繼鋼導演,在闊別家鄉32年之後,回到母團帶領全體演員經過艱苦卓絕、精雕細琢並回歸舞蹈本體創作排練了一部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舞蹈史詩,這就是《黃河》。
  • 從一些「小眾國家「出版的繪本聊起
    每期幾十分鐘的freetalk音頻小節目 鯨魚將和插畫師們及各行人士一起聊很多輕鬆話題 讓你接觸到一個更真實的關於插畫師職業、專業和經歷心聲
  • 莫奈油畫創作中傾注了哪些藝術情感?
    藝術與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達是其靈魂所在,是藝術核心,它讓藝術作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綻放光彩的同時感染了藝術的參與者,並得到相應的情感和心靈共鳴,所以一門活生生地藝術取決於它的創造者或者是創作者是否傾注了感情。米勒曾說過:「要追求真正的作品關鍵不在作品的主題,而在於他們究竟把自己放了多少在畫中去。」
  • 誰說藝術創作是「小眾」的?線上「鏈式傳播」為藝術創作破圈擴容
    文藝人切身體會到,在「雲端」,一個文化產品、文化項目的成功不再只取決於內容和藝術家本身,能夠善用平臺,集結大眾力量打造創作傳播生產自循環體,將大大延長文化藝術的生命力 數月來,不僅上海各大院團組織參與,不少文藝人也自發轉場網絡空間,成為主播、直播Up主(上傳內容的人)、Vlogger(視頻博主),從宣傳防疫知識、傳誦暖心故事,逐漸衍生出形式更多樣的藝術公益網課。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平臺之外,B站、喜馬拉雅、K歌軟體等流媒體平臺也都成為了文藝人活躍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