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改編自日本推理小說名家橫山秀夫的小說《昭和64》,圍繞與昭和64年天皇駕崩同時發生的一起少女誘拐殺人懸案,講述刑事三上義信與警察公關部,記者俱樂部之間的種種衝突。
本片分成上下兩部分,在去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裡上下兩部分一同獻映,中間雖然有休息時間,但時間很短。好像只有十秒左右,下半部分就開始了。
上半部分由昭和64年(即1989年)發生的少女誘拐殺人案件開始,因為與當年的昭和天皇駕崩時間恰好重合,公眾的注意力都被轉移了,從而掩蓋了64案件。64案件指的是受害人雨宮在綁架人的指引下開車到六個地方,最終在大橋邊將裝有贖金的旅行箱丟下江中。等到警察找到箱子的時候已經空空如也。
接著情節進行到當年參與64案件的三上已成為警察部門的廣報官(即發言人),他被高層命令封鎖肇事者的姓名,從而令媒體記者大為光火,爭吵不斷。本就為工作和生活而焦頭爛額的他,突然又被警視廳長官命令調查64案件(時間已過14年)。
三上拜訪當年受害人雨宮受阻之後,又走訪了當年的同僚,以「幸田手札」為線索,三上逐漸發現了當年64案件的驚天秘密,以及受害人拒絕接受東京高官巡查的原因。
在綁架者打到雨宮家的時候,警察的錄音機出現了故障,只有雨宮聽到了綁架者的聲音,而當時監聽組的班長將其隱瞞了下來,並對負責錄音機的日吉說如果被綁的女孩被殺,那就是他的責任。案件的結局是兩千萬日元被嫌犯拿走,女孩被殺。
三上在了解到這一切之後,聯想到之間隱瞞肇事者的姓名的車禍案件(肇事者的父親是水泥廠的老闆)。他便認識到自己所任職的警察系統的腐敗。憤怒之下,他隨機向記者通報了肇事者的名字。在記者俱樂部引起了軒然大波。三上用車禍案件的受害者來感化記者,讓他們思考一個記者的責任與義務,不是一味的與警察組織對立,讓真實情況掩蓋下去。車禍的受害者是一個紅綠色盲,對藍色更加敏感,於是才發生車禍。在他發生車禍之前,他的妻子也已先他而去,只有他孤身一人。
下篇由雨宮在大雨中的電話亭打電話開頭,當時東京的警察廳任命新的警察部長到群馬縣,所有人都調查一起與64極其相似的案件。受害者沿著64的線路交贖金以換回他的女兒。在半路上的時候他的女兒其實已被找到,但警察隱瞞了這一事實,在受害者到愛愛咖啡廳(即此次綁架案的最後一地點),完成綁架者的指示把錢燒了之後才告知他。
當綁架者要求目琦看油桶旁邊的正方形鐵盒時,這場綁架案的目的才真正揭曉。在鐵盒下方放著一張紙條,上面寫道:14年前的綁架者,小棺材裡的女兒。這次的受害者目琦正人就是之前昭和64年的綁架者,受害人雨宮花了14年的時間,打遍了電話簿上每個電話,以靜默電話的形式最終找到。他與幸田聯手故伎重演,讓目琦正人經歷當年的一切。
還有一條線索就是三上的家庭,她的女兒不滿意自己的容貌,要求整容,因為她不想自己與當刑警的父親長得相像。在她看來,她的父親就是為了自己的職位而工作,不顧自己的家庭。所以他的女兒離家出走。所以在指揮車上,他就央求一組長告訴目琦他的女兒平安無事。
因為他知道作為一個父親,自己的女兒離開自己一分一秒都很漫長,何況被綁架呢!
這部電影通過昭和64年的案件,以小見大,觀察著日本社會。揭露了警察組織的腐敗與無能,人們為了自己的名譽與利益而選擇隱瞞真相。雨宮用14年時間搜尋當年的綁架者,幸田手札的隱瞞,不公布交通事故中肇事者的姓名與住址就是例證。
人性的善惡與情感也有所體現。目琦在得到贖金之後依舊將雨宮的女兒殺死,雨宮為了自己的女兒花了14年找到當年的綁架者,而且以當年同樣的方式來懲罰目琦,三上對記者的請求以及對家庭的愧疚都表明了這些。
日吉在14年中一直在自責,將女孩的死怪罪於自己身上。
上篇中的父親開車交贖金的情節帶給觀眾的是情感上的刺激與感官上的震撼,下篇的情節帶給我們的更多是對於這個社會的思考。目琦為何會經歷64案件相同的路線,誰綁架了他的女兒,以及為何要請三上的妻子協助調查。
最終雨宮的正義也得到了伸張,雖然遲來了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