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百慕達三角,許多人會聞之色變,這是一個被人們稱為魔鬼三角的地方,多少人葬身於此,科學家研究多年都無法破解的神秘之地。百慕達三角地處北美佛羅裡達半島東南部,具體是指由百慕達群島、美國的邁阿密和波多黎各的聖胡安三點連線形成的一個東大西洋三角地帶,每邊長約2000千米。由於這片海域常發生人們用現有的科學技術手段,或按照正常的思維邏輯及推理方式難以解釋的超常現象,因而到了近現代時,它已成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種失蹤事件的代名詞。
記錄的在此發生的第一起事件是在1800年,美國的卡凌號在百慕達遇到海難,死亡人數90人,從那時開始,這片區域海難頻發,最大的一次是發生在1880年的1月,遇難人數多達290人,無論是巨輪還是在萬米高空中翱翔的飛機都難逃厄運,無一倖免,許多科學家都試圖揭開這裡的怪異現象而親臨其境,去者多還者極少。從此百慕達被人們劃出400萬平方公裡的區域,百慕達也就成為了死亡的代名詞,隨之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百慕達從海難發生的那一刻,人們對他的猜想輿論接踵而至,這又給它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有人猜想這是外星人通往地球的出入口,底下有外星人的基地,還有人猜想這裡有超磁場,所以才會把過往的東西湮滅,不管作何猜想,都說明了百慕達在人們心中已經種下的魔鬼的種子。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涉險經歷百慕達三角的人物,是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公元1502年,哥倫布率領的遠洋船隊第四次遠航美洲。船隊在靠近百慕達時,海面上突然颳起狂風,船隻好像航行在峽谷之間,幾乎看不見天日。有豐富航海經驗的哥倫布急令船隊掉轉航向,向佛羅裡達海岸靠去,以避開這股兇猛的暴風。令哥倫布感到驚奇的是,此時船上所有的導航儀器全部失靈,舵手和水手們暈頭轉向,無法辨清方向。還算他們運氣好,最終船隊歪歪扭扭地從波峰浪谷間擺脫了危險。事後檢查,船上的磁羅盤的指針方向已從正北方往西北偏離了36°。從此之後,類似的失蹤事件在百慕達三角頻頻發生。
隨著科技的越來越先進,百慕達的探索也有了進一步的進展。科學家通過先進儀器首先對百慕達的海裡情況調查了一番,他們發現這裡的洋流速度非常快,而且洋流層非常巨大,因為,百慕達三角正處在南、北美之間地殼斷裂帶的北緣,火山和地震活動非常強烈,海底地形十分複雜。百慕達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達6000米以下的北亞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於四周深海盆的百慕達海臺,西和西南側是靠近大陸和群島的廣闊的大陸架,南端是深達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溝。此外,百慕達三角附近既有明顯突出的半島如佛羅裡達半島、尤卡坦半島,又有被半島圍起來的較封閉的海灣墨西哥灣,還有眾多的島嶼和海峽:巴哈馬群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等1200多個島嶼。這些島嶼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著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複雜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島附近大部轉向西北,從百慕達三角海區穿過。另外,從墨西哥灣經佛羅裡達海峽流出的佛羅裡達洋流,非常強大,寬度擴及整個海峽,達150公裡,洋流深800米,每晝夜流速為130~150公裡。如此「浩浩蕩蕩的大軍」也從百慕達三角海區通過。百慕達三角海區洋流複雜,勢強流急,遇難的飛機、船隻即使不沉入洋底,也會被強大的洋流衝得無影無蹤。百慕達三角海域又是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滿了以馬尾藻為主的褐色藻類,不利航行。
百慕達的海面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會突然出現海龍捲,而且還龍捲非常大,能把海水帶到幾千米的高空。因為百慕達屬於北熱帶,盛行東北信風,受熱帶氣團的影響,常常會和洋流帶來的冷空氣形成對流,在原本風平浪靜的海面上掀起巨大的海龍捲,這也是造成海難的一個主要原因。
百慕達三角的奇怪之處,在於海洋和大氣層。此處的海洋和大氣層發出的波段與其他海洋區域不同。因此,很多船隻和飛機在此消失。衛星記錄的數據顯示,在南大西洋存在地磁異常帶,這裡只存在地球內部輻射。這條輻射帶被命名為範艾倫帶。地球輻射帶有兩個外部輻射和內部輻射。他們到達地磁層積累高能粒子,從而防止他們侵入地球,內層帶主要有質子組成,而外層帶充滿了電子。內外層帶的形狀都像甜甜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 範在分析來自衛星「探險者一號」的數據後發現了內層帶。因此百慕達三角輻射帶被命名為範艾倫帶,正是因為百慕達三角存在一條地磁帶才產生了這種罕見的地理情況,2012年,美國航天局發射兩顆測量衛星。通過他們的測量,得到的數據顯示,該地區的粒子可以瞬間從0加速到接近光速,除此之外還發出超低速電磁波。義大利人用一些無人認領的人造衛星來採集數據,他們發射了名叫BeppoSAX的衛星。該衛星自1996年到2003年工作。當衛星通過百慕達三角上方時,明顯感受到輻射增強,飛離百慕達時輻射逐漸消失。
最近衛星發現,百慕達海底還存在之不為人所知的神秘建築——水下金字塔,這似乎讓人難以相信,人們只知道陸地上有金字塔在埃及,而且不止一座,金字塔的神奇許多人都有所了解,在百慕達的水下怎麼會有金字塔呢。1967年,一位美國飛行員羅伯爾·布盧斯和助手迪米特來·勒皮科夫駕機在百慕達海區的巴哈巴群島一帶低空飛行。突然他們發現比米尼島水面下有一個巨大的長方形物體,發現,在比米尼島水下,巨大的石頭建築群靜臥洋底,它們結構嚴密,規模宏大,形狀變化多端。長達1600米的大石牆,由長4.5米,寬6米,高3米的大石塊砌底,每塊大石至少重25噸。石砌的街道,還用長方形或多邊形的石頭排列出各種圖案花樣。一座高42米,每邊長54米的平頂金字塔,沉睡在距海面近400米的水下,另外還發現有碼頭、港口設備遺蹟和大理石的雕像。1978年,國際潛水中心主任羅歇韋率領一部分隊員來到百慕達「魔三角」附近考察,突然大晴天起了風暴,海面瞬時間迷霧茫茫,經細心測定,他們發現,坐落在洋底的金字塔高200米,塔尖距海面100米,塔的每邊長300米,建築年代約比埃及金塔早7000年。由於海水太深,環境複雜,水下勘察的科學家無法斷定,該金字塔與大西洋底的其他古建築群是否系同時代的產物。2012年,美、法兩國的科學家聯合其他國家正在對百慕達三角區的海床進行調查,聲明發現了一個人類從未發現的金字塔。金字塔周圍長300米,高200米,海床上露出的部分,從底部到頂尖的高度是100米。初步推斷這個結構是由玻璃或者類似玻璃的材質組成,因為它全部都是光滑,部分屬於半透明的形態。
雖然現在百慕達的神秘面紗逐層被人們揭開,但是它的秘密不僅如此,至今人們還有有好的跨過百慕達三角的辦法,神奇的魔三角,無論是從前還是現在,它都以恐怖的面孔示人。對於某些超自然現象就需要更高的的科學技術來揭開它的神秘謎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