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芳教授在主旨報告中首先回顧了自去年外研社召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學術研討會」並提出「以輸出為驅動假設」以來,高校外語教師們對這一假設所進行的教學實踐與創新。
歷史的眼光、國際的視野:形勢、目標、能力與策略
——外研社全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發展學術研討會
「如何把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成大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優質課程,以更好地滿足大學生接受高質量、多樣化大學英語教學的需求,更加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和實現這一目標,外研社全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發展學術研討會於3月22-23日在北京外研社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多位國內外語教育專家和來自全國810所高校的1051位外語教學負責人及教師出席了此次大會的研討。
這是一次在大學英語教學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召開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學術性會議。大會以「形勢、目標、能力、策略」為主題,從宏觀到具體、理論到實踐深入探討,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守仁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文秋芳教授、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何蓮珍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副所長韓寶成教授和蘭州理工大學楊娟老師在會上發言交流,主旨報告、專題報告、院校論壇和高層論壇等環節高效展開。
把握形勢:樹立國際視野,以改革為主線
本世紀初啟動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把握了歷史時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高等教育領域的改革,近年來,高校師生、外語教育界及社會各界對大學英語教學紛紛表達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期望與願景。在高等教育質量不斷提升的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關鍵時期。
王守仁教授在主旨報告中以歷史的眼光和國際的視野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新形勢及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的重要性。目前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育在改革,大學英語教學需要有效銜接基礎階段英語教育,並且培養出能夠知曉前沿的科技進展、前沿的管理經驗和前沿的思想理念的高素質人才。新一屆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之後正在以調研為基礎研製《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以指南為指導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的總體目標是「教學質量總體要求更高、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更加多樣化」。
文秋芳教授在主旨報告中首先回顧了自去年外研社召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學術研討會」並提出「以輸出為驅動假設」以來,高校外語教師們對這一假設所進行的教學實踐與創新。文教授指出,這一假設自提出後在大學英語教學界引起了強烈共鳴,許多高校設計「以輸出為驅動」的教學教案、多篇教學研究性文章發表;在實踐基礎上,文教授在本次大會上又提出了「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對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具體策略指導。
韓寶成教授也闡明定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時應有國際眼光,借用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的話說就是「要從世界看國家,不要從國家看世界」,堅定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信心與美好前景,從整體教學目標、各校培養目標和教學方法策略層層落實來提升教學質量。
明確目標:提高總體質量,細化目標層次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4年工作要點》中指出,要「研究制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改革大學英語教學評價導向、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引導高校提供分類的高質量大學英語教學。」正在研製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包含課程概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評估、教學資源、教學管理、教師發展等多個方面。王守仁教授介紹道,其中教學目標將形成基礎目標、發展目標與提高目標,引導各高校根據實際情況設定符合學校情況與學生需求的教學目標。王教授也提到,堅持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觀要在分類指導的前提下構建更加科學、更能滿足社會和學生需求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突出個性化教學,使大學英語教學服務於學校辦學目標、院系專業需要和學生個性發展。
文秋芳教授強調大學英語教學應在分析多層次目標的前提下改進課堂教學。教學目標的層次範圍由外及內漸次為人才培養總目標、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目標、各課程目標和課堂教學目標,只有一層層理清各層次目標最終使課堂目標現實、清晰、可量才能從實質上提高課堂效果、有力推進改革。
實際上,在本次研討會院校論壇的發言中各個院校也發表了探索多層次、多類別、多維度的教學目標建設的經驗做法。本次研討會的四個分論壇按照學生入學程度較高、良好、一般和較低的層次劃分,分別由山東大學崔校平教授、南京林業大學肖飛教授、大連大學門順德教授和天津大學嵇緯武教授主持,四川大學段峰教授、河北科技大學張森教授、德州學院鍾玲教授和燕京理工學院陳仲利教授分別為分論壇作總結匯報。論壇上,各類型院校代表踴躍發言,有的院校介紹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與院校特色設置教學目標的經驗,有的分析了根據學生入學考試分類教學並設置不同教學目標的實踐效果,有的說明了如何設置目標實施服務於專業發展的教學改革,也有的提出了明確民辦、獨立院校教學目標的訴求。分論壇的發言總體上反映了各個高校設立多層次、個性化、校本化教學目標的實踐探索之路,充滿了教育的熱情與智慧。
提升能力:從「歐框」獲啟迪,培養輸出能力
研討會上,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與語言能力標準是與會者關切的話題。韓寶成教授的專題報告以「《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為主題,與大家分享了《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以下簡稱「歐框」)的制定背景、內容標準與啟迪反思。這一語言框架由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在2001年制定,定位了學習者語言能力的發展,它以促進語言多元化為目標,提倡學習者認識語言學習背後的文化交流意義。韓教授介紹了「歐框」所規定的語言能力級別、能力描述及學習、教學和評估方法,指出這一框架對我們以國際化的視野定位大學英語教學的地位、目標,對制定中觀層面的教學指導思想,對指導微觀層面的課堂教學操作都有積極的參考價值。
何蓮珍教授在專題發言中肯定了「外研社杯」全國英語寫作大賽對學生語言輸出能力培養的促動作用。她以一項針對去年寫作大賽賽題的提示特徵對綜合寫作分數影響的研究為例,分析了不同寫作提示間的考生寫作顯著性差異;最後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總結了以說、寫為主的大賽對學生聽、讀的驅動作用,指出語言輸出使學習者成為積極的語言輸入加工者。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最終體現在聽、說、讀、寫、譯能力的提高,特別是說、寫能力的提高上。在這一領域,外研社的兩項重要賽事——「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寫作大賽不僅成為培養學生能力與展示教學成果的平臺,也為外語教學與科研提供了樣本和契機。
各所院校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特色鮮明、富有成效。中國人民大學有16個本科重點人才培養項目,其中之一是全面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依據「歐框」的標準,他們制定了1-6級的語言能力標準,並在12級學生中進行了小規模試點;南開大學注重訓練學生思維能力,以寫作課作為突破口,以寫促思;北京工業大學英語教學以校為本、以學為本,注重在多樣的課程中培養學生綜合人文素養;廣東白雲學院則提出民辦、獨立院校的英語教學更應該側重「應用型」。
探討策略:銜接輸入輸出,贏得學生喜愛
本次研討會聚集了外語教育專家和全國高校外語教學負責人及教師,以各種形式進行了熱烈的研討。專家的前沿視角和教師們的教學智慧相互碰撞,從形勢、目標、能力最後落實到策略,與會者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評估體系與教師發展等各個方面暢所欲言、深入交流,一同堅定「建設大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優質課程」的信念,並收穫了寶貴的課堂操作經驗。
文秋芳教授對「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的闡釋與實踐指導讓教師們深受啟迪。文教授指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的主要特點是輸入與輸出之間有效銜接,儘量做到無邊界、零距離;聽、說、讀、寫、譯教學活動有機結合;從教輸入到教學生用英語做事。結合一門文化交流類課程的教學實踐,文教授生動、嚴謹地示範了如何使教學目標清晰可量、突出重點教學內容、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清晰多樣地評估教學。她提醒教師們一定要細緻準備輸入材料、循序漸進安排環節、將大小不一的輸出活動緊密結合,如此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楊娟老師作為一線教師的代表,參加了2013年外研社「教學之星」的評選並榮獲一等獎。本次研討會上,她和參會教師們分享了成為「90後」大學生心目中「好老師」的心得:教師要懂得尊重、公平、寬容和富有激情;她還以自己「以教學促進學習」的課堂組織經驗與大家交流了如何基於語言輸入和輸出相結合的理念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建立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環節,啟發了教師們的思路。
各高校在院校論壇中也積極交流了教學方法與策略,這些方法與策略都是建立在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基礎之上的。很多院校在分級教學、拓展課外教學、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甚至是海外課堂教學方面探索出了特色經驗。在研討會最後的高層論壇環節中,專家總結道,「教無定法」,在樹立明確的目標與理念的前提下,通過團隊的共同努力是一定可以建設大學生喜愛和受益的大學英語課程的。
本次全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發展學術研討會以歷史的眼光、現實的視角和國際的視野展望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創新的未來,以開放、務實的原則分析形勢、探討目標、交流策略,堅持了科學的人才培養理念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觀,定將對提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積極穩妥地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發揮重要作用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