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網上流傳這麼一則新聞:日本選手荻野公介奪得倫敦奧運會男子400米個人混合泳的銅牌之後,公開地向AKB48(日本著名女子音樂組合)的成員大島優子「示好」。這位18歲的高中生稱,自己之所以參加奧運會,就是為大島優子:他認為拿到銅牌後去參加大島優子的握手見面會的話,大島優子應該能夠記住他。
多麼歡樂的小青年啊!
於是不少網友感嘆:為啥人家就能如此歡樂,咱中國運動員卻銀牌和銅牌不當牌呢!
其實,別光說運動員,大多數國人的眼裡,仍不把銀牌和銅牌當牌。
北京奧運會後,咱過足了奧運會的癮,「淡化金牌」、「不以金牌論英雄」等屢屢被媒體和國人提起,但是當奧運會又一次來到國人面前的時候,大夥又激動了。
衝擊首金的易思玲,她老家的門都被記者擠破了,她爸爸媽媽為了避開媒體,只好離開家「避難」,直到易思玲比賽的當晚才敢「現身」。電視裡頭,郭文珺最後一槍逆轉奪冠的鏡頭,被放了無數遍,以致央視評論員那略微失控的「漂亮!漂亮!漂亮!漂亮!」如噩夢縈繞在耳邊。
更何況,「獎錢」、「獎車」、「獎房」在本屆奧運會,仍然非常「時髦」,金牌的「價值」依然「連城」。
在「不以金牌論英雄」與「金牌英雄」之間,國人仍然「很搖擺」。好在大夥一邊繼續「追金牌英雄」,一邊也學會了認可和鼓勵那些「失利的英雄」,順便還羨慕其他國家的運動員「無論拿什麼牌,都笑得很燦爛」。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種「搖擺」,其實也算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