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自企鵝號「天價小鵝肝」,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如發現抄襲,全網投訴到底!
許多人以為,婚紗從面世的那天起就是白色的,但其實在19世紀前,西方女性流行穿著大紅禮服結婚,白色禮服是出席葬禮才穿的。若不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力排眾議堅持穿上潔白的婚紗結婚,可能今天的西方妹子結婚時還會打得大紅大紫呢!
早期婚紗是紅色的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西方妹子結婚時都會穿上潔白的婚紗。但其實,新娘穿白紗結婚的「傳統」才不到200年,在此之前,紅色是西方婚禮最受歡迎的顏色。
在19世紀前,尚無「婚紗」這一明確說法,當妹子結婚時,她們會穿上最好的裙子,戴上最好的配飾。除了最流行的紅禮服外,有的人還會穿上紫色甚至金黃色的禮服結婚。在當時,白禮服是出席葬禮時才穿的,因此大多數人在挑選結婚禮服時都會避開白色。
16世紀時,不信邪的蘇格蘭女王瑪莉一世就因為在穿了白色禮服結婚遭到大肆抨擊,更不幸的是,婚禮後沒多久她的丈夫就去世了,這正好應了輿論所說的「觸黴頭」。
直至1840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不顧眾人的反對堅持要穿上白色禮服結婚。當她一身白紗頭髮上別一朵橙色花朵出現的時候,瞬間把妹子們的心都給融化了。維多利亞女王敢於打破傳統的做法非但沒有遭到輿論攻擊,反而成為了不少準新娘效仿的對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某某明星同款」「某某網爆款」。
眼看社會風潮的改變,有女性流行雜誌也跳出來馬後炮了,「其實白色自古以來就是婚禮上最合適的顏色」,根據是1800年代中期西方的農曆裡記載的一首詩,裡面說婚禮時一定要穿白色禮服,其他的顏色都不吉利,就連紅色也不例外。久而久之,白色婚紗就成為了純潔、質樸的象徵。
在婚禮上,新娘是最漂亮最出眾的那位,而伴娘的作用則是襯託新娘的美麗。
其實伴娘這個角色對女生來說非常不友好。首先,讓幾個妹子在同一場合穿著一樣的衣服本來就是件很殘忍的事,因為女人都痛恨跟別人撞衫。
其次,伴娘服只能在婚禮上穿一次,事後基本不能循環再用,非常不環保。
為何會有伴娘角色的設置?這就要從古羅馬人說起了。當時的人有這樣一種迷信:婚禮上要配備10個跟新郎新娘穿著配套服裝的伴娘和伴郎,這樣可以迷惑想要詛咒新人的惡靈,從而給新人帶來好運。
說穿了,伴郎伴娘就是給新人擋槍的。
新娘踩著財運進門
對現代人來說,鑽戒是求婚的標配。在美國,求婚鑽戒的平均成本約為人民幣3.2萬元,最常見的樣式是白金底託上面綴著一顆至少1克拉的或方或圓的鑽石。但在20世紀之前,不但鑽戒是一種奢侈品,就連沒有鑽石的訂婚戒指也是奢侈品。
鑽石開始風靡是在19世紀後期,當時南非發現了大型鑽石礦山,新鑽石的大量湧入使其價格下跌。1939年,南非德比爾斯公司(如今世界最大的鑽石公司)委託某廣告公司幫忙銷售鑽石,市場從大跌中反彈,於是一個新的婚禮傳統橫空出世:從1938年~1941年間,鑽石的銷量增長了55%!
上世紀50年代,歐美西方國家相繼引入「鑽石恆久遠」的廣告活動,紛紛用「女人離不開鑽石」、「鑽石稀有、璀璨,擁有不可限量的價值」,「一顆鑽石成就一段人生,是婚姻牢固的見證」等語句替民眾洗腦,就此開啟了無數窮小子為了買鑽戒娶老婆而瘋狂搬磚的新紀元。
相比起歷史不太悠久的鑽戒,「一些舊的,一些新的,一些借來的,一些藍色的,還有一雙放有六便士銀幣的鞋」才是西方婚禮的傳統標配。這是維多利亞時代認為會給新娘帶來好運的物品清單打油詩,每樣東西背後都藏著一個迷信小故事。
比如舊東西是和與新娘有關的陳年舊物;新東西則寓意著給予新人幸福的未來;借東西是新娘要從幸福的已婚婦女那裡借一樣東西,這樣可以給新人帶去幸福、健康、長壽;而藍色的東西則代表愛和忠誠。那最後一句,鞋裡放六便士銀幣是什麼意思呢?這表示新娘踩著財運進門,這樣會讓財神爺對她的新家青睞有加。
這些婚俗東西方都相似
新人不能見面:
在中國傳統婚俗中,新人在結婚前夕不能見面,否則會帶來壞運氣,這點在西方也是一樣的。據悉,這一迷信說法可以追溯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那段時期,那時的婚禮更多地與商業利益、政治掛鈎,兩位新人之間根本談不上有愛情。
要是讓新人在婚前見面,可能新郎看到新娘的臉會表示不喜歡,結果可能會造成解除婚約的尷尬場面。久而久之,新人父母索性不讓兩人見面,這樣男方即使想悔婚也騎馬難下。
跨火盆與抱進門:
與中國新娘跨火盆的習俗類似,在西方婚禮上,新郎會抱著新娘過門檻。這一習俗有幾個不同的來源,比如中世紀的歐洲人認為,新娘不宜對婚姻儀式表現得過於熱切、渴望,所以要新郎把她抱進門。而西歐人卻認為,新郎抱新娘過門可以避免藏在她腳掌上的惡魔趁她走過大門時詛咒這個家。到了現代,這個習俗並不是作為迷信或者矜持的產物傳承下來,人們只是簡單地認為很浪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