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有幾千年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都是通過文字記錄傳承。而語言文學學科成為傳承文化的最好載體。在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中,積聚了中國很多大師,其中不乏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開設這個學科的大學很多,喜歡學習這個學科的學生和家長也很多,筆者今天根據軟科2019年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分享一下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優勢和特色,幫助高中的同學們,在高考結束後做出正確的選擇。
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優勢和特色
學科始建於1902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有百餘年的文化積澱,為中國語言、文化、文學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魯迅、錢玄同、劉半農、黎錦熙、沈從文、沈兼士、顧隨、餘嘉錫、吳承仕、黃藥眠、鍾敬文、譚丕模、穆木天、葉丁易、劉盼遂、李長之、李何林、陸宗達、蕭璋、俞敏、啟功、郭預衡等一大批學術巨擘,在這裡教書育人、摹畫耕耘,也鑄了這個學科深沉樸實的氣質和文化底蘊。燦爛輝煌的歷史,形成了堅守學術家園、致力現實關懷的優良學風。
本學科為全國首批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全國首批建立的兩個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之一,全國首批建立的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全國首批中文一級學科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全國首批建立的兩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心進行的學科評估中,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一直名列前茅。2016年,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以最好成績獲評A+等級;2017年,中國語言文學、語言學被列入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學科門類齊全,學術平臺豐富,有13個研究所,2個交叉學科研究平臺,教師107名,教學科研總體水平位居全國同類學科前列。
二、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優勢和特色
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定位是「中國領先,亞洲頂尖,世界一流」。學科創建已經106周年,學術薪火相傳,歷史上名師輩出,鑄就了本學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人文信念和學術傳統。改革開放以來,眾多學者在學術上不斷開拓,續寫了學科的輝煌歷史。當下,由袁行霈、李零、曹文軒、陳平原等學科帶頭人,以及由9位長江學者、10餘位人文特聘教授、20餘位跨(新)世紀人才以及20多位傑出青年人文學者等組成的學術中堅力量,匯集本學科百餘教師大力開拓前行,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傳承和社會文化進步不斷努力工作,做出卓越貢獻。
本學科有5個本科專業方向,8個博士學位授予點,並設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2007年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整體被評為全國首批一級重點學科,本學科現有教職工106人,行政教輔人員10人,教師96人。其中新體制副教授8人,新體制預聘副教授、助理教授4人,老體制教授和研究員54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員30人。這隻教師隊伍完成本學科的教學和科研任務。
三、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優勢和特色
學科始建於1925年,授課名師如雲,其中劉大白、陳望道、謝六逸、夏丏尊、應照倫、傅樂華、鄭振鐸、田漢、趙景深、曹聚仁、洪深、梁實秋、馮沅君和葉紹等大師在這裡執教過。讓這裡積澱了良好的學科基礎。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目前本學科共有碩士點12個,博士點11個,中文學科的博士後流動站也於1995年正式建立。學科目前已形成專業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的學科,被確定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本科學科點。學科現有在編的教職工共92人,其中教授33人(博士生導師 27人),副教授31人,副研究員6人。長期以來,這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做出了重大成績。
這個學科應該是深受熱愛中國文化的文學青年們喜愛的學科,在這個學科裡有很多中國先人們沉積的優秀文化基因。讓我們後人享受在這種文化自信中。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開設這個學科的優秀大學也很多,因為篇幅有限,筆者只能先介紹這三所大學,同學們可以以這三所大學為依託,根據自己的考試分數選擇不同大學的本學科,同樣可以讓自己在學業上有收穫。把握一個原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學科,就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