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工夫茶大會成立儀式暨第三屆國際工夫茶論壇成功舉辦)
12月12日下午,世界工夫茶大會成立儀式暨第三屆國際工夫茶論壇在深圳茶博會期間成功舉辦。此次活動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潮州市農業農村局、世界茶聯合會、深圳市潮汕商會、茶道新生活、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深圳市華巨臣實業集團共同主辦,茶道新生活擔任總策劃。
本次活動以「品飲中國,茶裡見工夫」為主題,集結了工夫茶非遺傳承人、茶行業大咖、跨界大腦以及海內外工夫茶文化傳播者,匯聚各方思想和智慧,共同探索工夫茶發展新思路,共同見證世界工夫茶大會成立的榮耀時刻。
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有:漢語國際推廣茶文化傳播基地主任王旭烽女士、潮州工夫茶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鍾先生、澳門茶藝專業人員協會會長陳佩蘭女士、茶道新生活創始人和《茶源地理》系列叢書主編吳垠女士、新加坡茶業公會總務和亞西安茶葉公會常務理事魏自照先生、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香白入室弟子和國家級茶藝技師盧俊傑先生、中國企業影響力實驗室營銷中心主任和中國營銷創新聯盟執行主席段傳敏先生、義大利茶文化協會主席查立偉先生、世界百強名校赫爾辛基大學社會學博士葉佳晨女士、深圳市汕尾商會常務副秘書長陳媛女士、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潮汕茶文化研究會的陳永明先生、林曉紅女士、林大弟先生、陳銳敏先生、陳智德先生、張壁龍先生、餘映豐先生。
大會由一出簡潔的舞臺劇《人人都有一杯工夫茶》開場,工夫茶大賽的獲獎者們為嘉賓們衝泡一杯茶,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潮汕茶文化研究會的陳永明會長,帶領大家在臺上舉杯共飲。
潮州市農業局副局長翁鵬程先生為活動致辭:茶是中國的一種標誌符號,中國茶給全世界的人們帶來了健康和美好的享受,伴隨著茶而生的文化,更是把茶從單純的消費品延伸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潮州,工夫茶文化不僅和當地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更融進潮州人的血液。
這次背景下,我們藉此時機成立世界工夫茶大會,邀請來自國內外嘉賓同臺論道,共同探討如何讓全國以及全世界人民都愛上這杯工夫茶,助力工夫茶文化的推廣及製造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向全世界傳播中國工夫茶文化,推動中國茶葉在世界範圍的消費。
這場活動從下午三點開始至六點結束,三個小時的時間裡濃縮了茶行業名家大師對工夫茶文化的理解和詮釋,對未來市場提出的對應實用方案,可謂是乾貨滿滿。
王旭烽:工夫茶藝的現代性
王旭烽老師從發生學的角度闡述了工夫茶的古典性和現代性。從漢代的烹茶盡具,對茶器的講究,到唐代煮茶和宋代泡茶這種逐步茶水分離的演變,再到泡茶所需具備的細節,燃料、用水、器具材質、衝泡時間等等標準化的豐富,帶我們縱觀了飲茶歷史的演變。其中種種元素,都融入到了今日的潮州工夫茶文化當中,使其具備了極強的古典性。
工夫茶文化自身完整的古典風格,自成體系的面貌,呈現每個細節裡。尤其不同的是,工夫茶習慣裡由主人泡茶,這一主客互動的參與方式,顯示了人們對平等的重視,也是中華民族民本思想的體現。
在這樣的背景下,應當在其古典性的基礎上讓工夫茶文化進入現代生活:
1、理念上,讓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形象打造;
2、品質上,讓其進入輕奢時尚領域;滿足年輕人的需求;
3、衝泡上,合理調整一些環節,更符合現代人的健康衛生;
4、區域上,擴大飲茶種類,如黑茶、白茶、紅茶等。
王旭烽老師在演講的最後呼籲,工夫茶文化具備完整而飽滿的古典性,需要被我們好好保護,並且以現代化的方式輸送給下一代和更廣泛的區域。
葉漢鍾:如何衝泡好一杯傳統的工夫茶
葉漢鍾先生首先強調,工夫茶的衝泡其實是一個藝術過程,一個作品,並從器具和技藝兩方面闡述工夫茶衝泡最重要的元素。
潮州工夫茶有茶器四寶,孟臣罐、若深杯、玉書煨、紅泥爐。孟臣罐也就是今天使用的壺,壺要小,能夠更加精準地控制茶水比以及注水出湯的時間。若深杯要薄,喝起來更適口。砂銚的材質很重要,潮州的泥料做的最好。而紅泥爐和砂銚相配合,更保溫。所有這些細節,都是歷代茶人慢慢總結出的結果。
他表示,潮州的工夫茶文化,同時具備開放性和保守性,不僅開放地吸收各時期的茶文化,融合消化成自己的文化,同時也能夠保留這些古老的飲茶習慣。潮州工夫茶是一個體系,從栽培、製作、加工、衝泡、品飲的過程形成系統,而技藝則需要依靠智慧,衝泡工夫茶「本色是智慧,才能有樂趣」。機器是沒有辦法泡出有靈魂的茶湯的,一定需要有人的參與,投入自身對茶的情緒,才能夠賦予茶湯更多的魅力。
魏自照——消費者心中不想要的工夫茶?
魏自照先生帶來了與眾不同的思考角度,從消費者不想要什麼樣的工夫茶入手,來反觀消費者想要的是什麼。
他提到第一點是,消費者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去投身一件事情,大家都忙於有目的性地分配時間。所以想要有效地推廣茶文化,需要和目的性掛鈎。把工夫茶當作互動的媒介,遊戲、烹飪、繪畫等等,都用來可以結合進茶文化。
第二,消費者不想要強迫式的文化,文化很精準、深度、嚴肅,但也容易嚇跑不了解的人。消費者更需要被階段性的塑造,在推廣過程中,我們既要保留工夫茶的深度,也要讓人感受到被接納、吸引和包裹,而不是被壓迫。
第三,消費者難以持續性地參與到一個活動當中,如何讓茶成為一個習慣也是人們要考慮的。最後他表示,文化是否吸引人,關鍵在於它能否打動人。也許這就是階段性塑造的第一步。
查立偉——歐洲人心目中的工夫茶
身為一個義大利人,查立偉先生曾專門到中國跟潮州工夫茶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香白先生拜師學藝。他表示,工夫茶在義大利和歐洲的其他國家其實是比較少見的。他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做茶文化的推廣,有人問起他使用的茶具是否是玩具,因為當地人不會用這樣精緻小巧的器具來泡茶。國外對工夫茶的理解仍舊存在著不少誤解,比如義大利的一些網站會將工夫茶泡法當作東方泡法,而大壺的泡法當作西方泡法。查立偉認為,並不應該用壺大壺小的差別來區分東西方的衝泡方式。
而歐洲的大多數人喜歡工夫茶,是認為這種方式講究、神秘、好看,落到實處,卻會因為繁瑣麻煩不適合日常生活而很少實踐。相對於義大利咖啡文化中快速品飲的背景,人們是「站在吧檯邊喝完付錢離開」,工夫茶最需要的時間在這裡就顯得格外水土不服了。
但依然有一部分歐洲人,因為熱愛東方的文化背景,才熱愛工夫茶文化。查立偉先生相信,可以慢慢讓歐洲人從工夫茶裡找到他們喜歡的小部分,再向外拓展延伸到整個茶文化。
葉佳晨:工夫茶的海外傳播之路
葉佳晨女士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學習期間,曾對當地的茶文化進行了深入的調 研。對於芬蘭的飲茶發展,她首先引入一個新的概念叫做Glocalization,中文譯為全球在地化,是由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在地化Localization兩個詞組合而成。這一概念用來描述產品豐富,在全球範圍內開發和發布,但同時也被調整和適應當地市場的用戶和消費者。她認為,工夫茶的海外傳播需要構建在這種意識之上。
葉佳晨女士提出,讓工夫茶文化向海外傳播的前提是,我們應當對海外的文化消費和消費市場有更清晰和具體的認識,而不僅僅停留在西方人不會喝茶,只喝咖啡或袋泡茶的粗淺印象當中。在有效進行文化傳播與輸出的過程中,各種過往的認知都需要在廣度和深度上被開拓,基於固有印象的研究與實踐註定是失敗的。
演講最後,她為我們總結了工夫茶的海外傳播方式:
一、結合時代背景,做系統的認識構建;
二、處理傳播中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關係;
三、建立以受眾需求為基礎的茶產業信任體系,減少因文化誤讀而產生的不信任;
四、充分結合本土資源,開拓茶文化傳播路徑。
段傳敏:工夫茶的營銷功夫
段傳敏先生作為戰略營銷專家,他認為當下正是茶產業的契機。他演講中提到兩點思考,一是加深文化的認同,只有文化的認同才能產生強烈的行為認同;二是如今市場已經形成,工夫茶要如何感召、連接、經營,正是當下的要點。
他提到,中國哲學講道法術三個層面,工夫茶在法和術方面已經具備相當深厚的基礎,欠缺的正是背後的「道」,「沒有文化的高度,就沒有產業的深度。」
我們需要吸引當代具有文化和潮流感的人為工夫茶代言,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學都會為茶行業帶來巨大價值。通過獨特的IP形成巨大風力,成為一個撬動點,來帶動我們整個工夫茶形象的升級。
段傳敏先生希望未來能和茶行業有更多的交流,更加希望工夫茶裡能夠誕生真正的中國品牌。
吳垠:隨心所欲一杯茶
吳垠女士通過講述隨心所欲一杯茶裡的「心」的定義,為我們呈現了工夫茶文化的核心精髓,與傳播過程中最不能丟失的信仰。
善的心:工夫茶要在茶的世界和消費品飲品的世界屹立出一張真正頂級的名片,必須從種植前端開始,把握好生態的平衡。
做茶人的心:把握天時地利、合適的品種以及時機,做出一杯帶著功夫的本意的精細產品。
藝術和美的心:王旭峰老師提到古典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的協同性、傳承性以及跟現代文化衝突,我們需要有一顆審美的心,才能夠將古典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中。
理解的心:了解國外人們不同的偏好,比如,工夫茶三個杯子的這種風俗能不能打動他們的心。
喝茶人本身的心:傳遞自己的文化的時候,不以教育的方式給對方帶去壓迫感,嘗試讓對方持續去喜歡這一杯茶,而不是將茶過度神話。
熱愛工夫茶的心:人心是最重要的,衝泡技藝也要人的心,這一點機器是無法做到的。
吳垠女士總結道,只有從種植、採摘、加工、衝泡、品飲、傳承古典到現代的文化、理解東方和西方的文化等各方面開拓,我們才能在這一杯工夫茶裡呈現中國東方人文背景下的真心:也就是陳香白先生在《中國茶文化》裡講到的,工夫茶的中國茶道核心「七藝一心」,這個「心」不完全是具象的心,更是「和」,「和諧」才是真正的中國茶道的文化精神。
接下來是論壇討論環節。此次為國際工夫茶論壇第三屆舉辦,前兩屆的論壇分別以「潮州工夫茶——現代中國茶道之源起」和「以家庭為傳承的消費和文化普及」為主題對於工夫茶的源起和傳承進行了深入探討。來自中國潮州、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茶專家和知名茶人們,齊聚一堂共話工夫茶文化。而本次論壇的討論則從工夫茶對於每一個個體的人的意義所在出發,去探討如何透過一杯工夫茶去完整演繹中國茶文化。
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潮汕茶文化研究會的陳永明會長表示:「工夫茶是我作為潮汕人對家鄉的情懷,同時,我作為茶產業的從業者,更要責無旁貸地發揚光大中國茶文化的風採。」
澳門茶藝專業人員協會會長陳佩蘭介紹說:「澳門的定位是多元文化的基地,需要互相的包容共榮,包括但不僅僅是工夫茶。讓中國的茶在澳門這一個平臺傳播出去,讓西方社會了解到中國人喝的茶是這樣,這就是我們應該做的。」
世界百強名校赫爾辛基大學社會學博士葉佳晨女士表示:「希望讓國外的人們從感官上來感受中國茶,特別是中國工夫茶,如何作為一種飲品給他們帶去衝擊和感官上的享受。再者,讓他們了解茶的健康屬性。最後是以茶為載體的文化生活方式,這一點需要慢慢感知,是一個遞進的過程。」
潮州工夫茶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鍾分享到:「我最初在茶行業是一種討生活,但逐漸被茶吸引而喜歡上,並且因此改善了生活。這樣也更提升了我對茶的興趣。滿足了生理需要,社交需求,就要再上升到更高的理想上去:推廣和普及這一杯工夫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香白入室弟子、國家級茶藝技師盧俊傑先生同時也是兩屆中國汽車拉力賽的冠軍。他表示:「喝茶是一種生活習慣,泡茶一直是我對內心秩序的重建過程,建立篤定和緩的心境,緩解平日的焦慮忙碌,在這個過程中了解茶性,從而由此及彼得了解生活各方面的本質。本質上喝茶是一種修行。」
中國企業影響力實驗室營銷中心主任、中國營銷創新聯盟執行主 席段傳敏先生指出:「工夫茶其實代表了東方生活態度,每個人心中都應該留一個位置給一杯工夫茶。同時,需要發展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哲學,我們的生活觀,不斷攀登。我認為這個機遇已經來臨。」
漢語國際推廣茶文化傳播基地主任、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王旭烽女士呼籲:「我們的工夫茶,精緻且平易近人,高貴且簡約質樸。但我們對於工夫茶的文化詮釋和探究還遠遠不夠,在文化上應當要不斷做細做深,有可以承載「道」的具體的細節和方法,同時要進一步提升增強和豐富文化的內涵,不能忽視文化的力量。」
論壇結束後,嘉賓們共同參與世界工夫茶大會的成立儀式,並榮獲世界工夫茶推廣大使榮譽證書。陳永明先生為茶道新生活頒發總策劃單位榮譽證書,吳垠女士榮獲世界工夫茶傳承大使榮譽證書。
世界工夫茶大會圍繞工夫茶以「一展一賽一論壇」的形式,除了國際工夫茶論壇之外,首屆工夫茶文化展和第三屆國際工夫茶衝泡大賽也在深圳秋季茶博會期間同期舉行。
12月11日,第三屆「雲生態」杯國際工夫茶衝泡大賽總決賽在深圳茶博會2號館茶文化活動區舉行。比賽為茶企、茶商、茶人、茶葉愛好者搭建茶藝切磋、交流互動平臺,推廣工夫茶文化,同時通過大賽,為茶行業輸送更多優秀工匠,推動茶產業發展。選手從禮儀風範、茶具搭配、衝泡技巧、茶湯表現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評比,詮釋工夫茶的文化精神。最後,來自潮汕地區的選手吳歡最終獲得了本次大賽的特別金獎。
本次深圳茶博會期間,由茶道新生活策劃並聯合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潮州市農業農村局、世界茶聯合會、深圳市潮汕商會、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深圳市華巨臣實業集團主辦的首屆工夫茶文化展在深圳會展中心8號館茶文化活動區舉辦,從茶史、茶道、茶器、茶藝、茶俗、茶事方面,全方位呈現工夫茶的面貌。
文化展除了通過圖文展示及精彩的產品讓茶友們學習了解工夫茶文化的知識之外,每天都邀請到了不同的茶界大咖以及工夫茶高手來助陣,品鑑到十大香型的鳳凰單叢,而且還有非遺潮州手拉壺製作技藝老字號「源興炳記」第六代傳人吳晗哲先生,親自動手製作手拉壺等精彩活動環節。
正如世界工夫茶大會成立所發出的倡議那樣:工夫茶中有真味,願更多人能享受到這杯工夫茶的色香味之美,讓更多的從業者、愛好者一起聯合起來,讓世界充滿茶香,讓動蕩不安的心多一份茶的安頓。人人都有一杯工夫茶,品飲中國世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