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者:智勇 | 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本文為筆記俠整編作品,部分內容參考公眾號:莫同、粥左羅、拾遺。
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我認為,想要變得更優秀,你需要學會「不滿足」。簡單來說,就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足,不改變就會異常痛苦。
優秀需要努力,而努力是不舒服的事情,長期持續做不舒服的事情,需要有足夠的動力,這種動力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對於現狀的不滿足。
1
成就最高的那批人
有一種天分叫痛苦
阿里集團湖畔大學產品模塊學術主任梁寧,搞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分析:成就最高的那批人,和普通人究竟有什麼區別?
在這次分析比較中,她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區別:
成就最高的那批人,有一種特別重要的天分——擁有強烈的成功欲望。
比如雷軍,比如馬雲,比如王興,他們很年輕時就擁有強烈的欲望,希望自己可以改變社會改變世界,他們天天為不能改變世界而痛苦,於是這種痛苦驅使他們玩命去開拓去創新。
什麼是普通人?
普通人就是欲望沒那麼強烈,痛苦也沒那麼強烈的人。所以,他們的人生會在既定的軌道上相對平衡地運行,而不是被快樂和痛苦牽引撕扯,沒完沒了地折騰。
什麼是傑出的人?
就是想要某種東西而得不到,便會坐立不安飲食無味的人。為了得到這個東西,他們會玩命去拼搏去創造,不管付出什麼都可以,不管犧牲什麼都可以。
所以梁寧說:「痛苦是一種比快樂還重要的天分,巨大的痛苦會驅動一個人去做出巨大的成就。」
1987年,雷軍讀了一本書——《矽谷之火》,此書講的是賈伯斯等人創業的故事。
「看完這本書,我的內心就有一團火焰燃燒起來,激動得好幾個晚上睡不著覺。我在體育場上走了一遍又一遍,心情很難平靜,在操場裡我奠定了一個夢想:日後一定要做一個偉大的人。」
雷軍23歲大學畢業入職金山,一幹就是16年,從程式設計師做到CEO,帶領金山上市。三十多歲就實現財務自由,退休了。
金山在香港上市,估值6.261億港元,眾人歡呼雀躍,而雷軍卻陷入深深的痛苦:16年,5840天的日夜奮鬥,才換來6億市值?
這可以說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成績,但那時候的雷軍異常痛苦。因為雷軍對自己的人生期待,不是小成,而是大成。大成不了,就很痛苦。
正是這種痛苦,驅動了雷軍在2010年克服了「再創業,若失敗我就身敗名裂」的恐懼,重新出發,創立小米。
那麼,你該讓自己更痛苦嗎?分人,每個人對痛苦的承受能力不同。
有的人已經快被痛苦壓垮了,就別再自尋煩惱了;但有的人還可以再痛苦點。
一個朋友名校畢業,在騰訊做產品,24歲就結婚了。他能力很強。但我覺得他內心太安逸了。如果多點痛苦,他會表現得更好。
怎麼做會讓自己變痛苦?
雷軍在金山做總經理的時候,馬化騰、丁磊剛從學校畢業到電信局上班,李彥宏還在美國念書,周鴻禕也才參加工作,馬雲籌辦中國黃頁在北京到處碰壁。
而到2003年,這些「年輕小輩」卻借網際網路大潮把雷軍遠遠地甩到了後面。
痛苦不是你不夠牛,而是你看到了更牛的人。
2
恐懼決定邊界
你的作業系統只能支撐你到這了
1. 恐懼是邊界
在《梁寧·產品思維30講》中,梁寧分享了一個故事:
「在我少不更事的時候,經常幾小時幾小時地勸別人幹這幹那。我勸過別人辭職,勸過人分手,勸過人轉行,勸過人創業。我一直覺得自己道理講得可對了,對方也全聽明白了,但之後大家多半還是會選擇在原地受苦。
後來,我明白了,勸人就5分鐘。5分鐘沒說動的事,就不再勸了。而是應該想想,捆住他手腳的是什麼,是什麼把他壓在那裡,讓他沒辦法往前走。
所以,我看到有人在一個沒啥前途的公司崗位上待著不辭職、不轉行,在一段沒有愛的關係裡呆著被折磨而不離開,不是對方對她好,有承諾,而是對方抓住了她的恐懼。」
為什麼我們懂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明知不改變就會很痛苦,但還是會選擇原地受苦?因為恐懼會束縛一個人的手腳。
《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已經在當地非常受人愛戴的老師競聘新東方培訓師,但他害怕在評委面前演講。
這位老師的恐懼可以成為三層:
第一層,恐懼事情本身。害怕公眾演講。
第二層,恐懼的是害怕失去背後的價值。害怕不被評委認可。
第三層,真正的恐懼是你覺得可能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這個失去。害怕評委說,你很一般。害怕自己無力面對不被認可的情況。你的「人設」崩塌——從自我感覺良好,到徹底懷疑和否定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既不甘平凡,又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努力。
那麼,如何克服恐懼?
1)不要以某一件事來評價自身的整體價值
小時候,你的父母可能會對你說: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有什麼用啊?
日常生活中,因為你搞砸了一件事,也不乏有人會說: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你還能幹啥?
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用單單一件事就完全否定一個人的所有價值。
其實,你完全可以對自己說:
我只是不太會在評委面前演講,但這不代表我「一無是處」或「毫無價值」。平常面對同學上課,我可以處理得很好。
2)不要過於依賴他人的評價
內心的安穩源自於內心,而不是外界。
梁寧說:2017年,我有一個讓我自己人生豁然開朗的體會,所有的榮譽都是暫時的,真正會祝賀你的是少數人,只有鄙視是永恆存在的。
3)不要過度想像和推論
有的人習慣把一件事情的可能後果想像到非常可怕,甚至是滅頂之災。
考砸一次就斷言「自己的人生已經失去了意義」;
失戀一次就認為「這輩子都不可能幸福了」;
面試掛掉一次就擔心「自己會不會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一次演講失敗就只是一次演講失敗。它不會山崩地裂,也不會巨浪滔天。更不會讓你墮入十八層地獄,永不翻身。
4)用「暫時」來替換掉「永遠」這個詞
你可能不知道,你潛意識裡會在很多事情上加上「永遠」這個詞。
你有那麼害怕一次演講失敗嗎?
其實你害怕的是你「永遠」都演講失敗。
一個心理強大的人,會時刻提醒自己:我只是「暫時」做不到這件事,並不會「永遠」做不到這件事。
2. 恐懼也是一種動力
如果把人想像成一部手機,情緒就是底層的作業系統。
你後天學習的知識技能,都是安裝在底層作業系統上的,一個一個的App。
其實我們後天學習的東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驅動一個人的,其實是他的內在感受、他的情緒,那是他的底層作業系統。
愉悅、不爽、憤怒、恐懼,都是情緒,都屬於你的作業系統。
比如,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持續投入一萬個小時,成為天才,是因為愉悅感的支撐;
一個人兢兢業業,一切以這件事為核心,徹底忘我,很多時候他是因為恐懼;
而一個年輕人,如果在他的工作中,既沒有愉悅,也沒有恐懼,你基本上可以判斷,他在這件事上,不會有什麼成就。
有時候你不是缺某個APP,而是你的作業系統只能支撐你到這裡了。
3
魯莽定律:
先搞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
1. 先搞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
擁有了痛苦,克服了恐懼,你還需要一個能力——執行力。為此,我在這裡分享一個定律:魯莽定律(註:這裡的魯莽是指不前瞻後顧)
魯莽定律,是脫不花38歲寫的,她說:
人生總有很多左右為難的事,如果你在做與不做之間糾結,那麼,不要反覆推演,立即去做。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贏。
因為如果不做,這件事就永遠是停在腦中的「假想」,由於沒有真實的反饋,誘惑會越來越大,最終肯定會讓你後悔。而去做,就進入了一個嘗試、反饋、修正、推進的循環,最終至少有一半的概率能做成、不後悔。
而這條魯莽定律,貫穿了脫不花的一生。
1997年,脫不花在一家做廣告代理的小公司打雜,那還是一個「不做總統就做廣告人」的時代。在一個野蠻生長的行業裡,必然會衝出一些「莽撞」的年輕人野蠻生長,脫不花成為了其一。
當時中華民族園西門有個酒吧叫「廣告人沙龍」,每到周末晚上,都會有廣告圈的名人來做免費講座,脫不花經常去蹭聽。
某個周末,脫不花在那裡聽了時任北京奧美總經理的湛國祥的講座,當天的主題是《如何做提案》,脫不花覺得「提案」這個詞高大上,是國際級廣告公司才做的事,她們用的詞都是「匯報」,那一天是脫不花這輩子第一次聽說有個詞叫PPT。
莽撞是好的,湛國祥講完被聽眾團團圍住,還沒資格擁有名片的脫不花鼓足勇氣渾水摸魚鑽進人群裡拿到了湛國祥的一張名片。
一個月後,脫不花所在的公司有幸接到一個大客戶邀請,去提案競標。當時對這個小公司來說,是個大機會,全公司開始討論。
脫不花雖然是個打雜的,但聽著聽著很興奮就說了一句:為什麼跟我在講座上聽湛國祥老師講的不一樣呢?
結果大家看了眼脫不花,雖然不耐煩但還是問了句:你說咋搞?
脫不花一下被問懵比了。
若是一般人,也就這樣過去了。脫不花不是,她要回答你。但她不懂啊,不懂沒事,去搞懂啊。
然後脫不花翻出了湛國祥的名片,對著名片上的電話號碼發了會兒呆,然後竟然咬著牙把電話撥過去了。
結果,電話是秘書接的,說湛老師在開會。
脫不花又鼓起勇氣說:請轉告湛先生,我是在廣告人沙龍上聽過他講課的一名學生,我有些問題想要請教他,能否請他給我回個電話?
這就是脫不花式做派:先幹起來,然後再一步一步逼近成功。
結果過了一會兒,湛國祥真的撥過電話來了。脫不花說她接過來講了這輩子最二的一個電話:「湛先生湛先生,我是一個小朋友,一個月前我聽過您講如何做提案,現在我們有機會做提案了,可是我不知道怎麼做,請問您能幫幫我嗎?」
沒想到,脫不花直接把湛國祥約出來了,而且是約的當天中午。定了地點,脫不花抱著尚未準備好的材料就跑去見湛國祥了。湛國祥看了說:內容再改來不及了,我建議在形式上下功夫。
於是他給脫不花講了:怎麼用PPT這個軟體、到哪買投影膠片、怎麼製作和保膠片、應該用什麼樣的文件夾來裝膠片比較美觀等等。
其實,哪是什麼內容來不及改了,形式也來不及了,因為那天晚上他們就要趕火車去見客戶了。
不過這不是脫不花的作風,她竟然決定:幹!和湛國祥分開後,她就飛奔去買膠片等物料,然後再飛奔回辦公室做文件,經歷了印表機複印機各種卡紙事故,她竟然在同事必須去趕火車的最後時刻搞定了!
然後在最後一分鐘,本來沒機會一起去的脫不花竟然突然被老闆指著鼻子說:
你,一起去!
整整一個晚上,她又張羅著把臥鋪之間的小桌子當投影機,模擬放膠片、換膠片以及準備各種臺詞。
然後天快亮時,老闆又指著她的鼻子說:
你,到時候你講後半部分!
脫不花這樣的人,當然不會拒絕。
你看,本來整個事跟脫不花沒啥關係的,結果因為一次次的莽撞,她竟成了主力。
最後的結果的呢?抱歉,提案沒有競標成功。魯莽定律的精髓是可以不成功,但要儘快驗證。
不過沒事,羅胖2018年跨年演講時說了:所有的事到最後都是好事,如果不是,說明還沒到最後。
脫不花說那個失敗的提案給她帶來兩個後續好運:
第一,大項目沒拿下,但因為那個表現,那個客戶把後面的小項目直接給他們做,不用招標,合作完之後又持續合作了七個項目。
第二,後來公司有個新業務,做培訓,因為見識了脫不花那次在提案上大大方方的講話,直接指定脫不花為項目負責人兼培訓師。
脫不花說:我所負責的第一個客戶,組建的第一個團隊,合作的第一個媒體,寫的第一篇文章,培訓的第一個學員,賺的第一筆獎金,買的第一部手機,都源於此。
先幹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你不開始幹,你腦子裡都是在論證「要不要幹」你,而一旦開幹後,你就開始了「怎麼幹好」的論證,同時你多幹一步就逼近了成功一步,因為問題都是在做事的過程中一個一個解決的,空想不解決任何問題。
2. 始終銘記「我要做什麼,而不是我會做什麼」
其實,魯莽定律的背後,隱藏著一條高手思維:我要做什麼,而不是我會做什麼。
1995年,馬雲去美國。第一次看到網際網路,他摸到計算機時都不敢用力打鍵盤,生怕給人家搞壞了。
馬雲感覺這個「網」太神奇了,輸入關鍵詞,就能連接一切。於是,他在美國的網上搜「中國啤酒」,結果一無所獲。
這樣的結果讓馬雲很失望,他決定回國創辦一家公司,把網際網路帶到中國,把中國帶向世界,而那時中國還根本沒有在線業務。
1999年,阿里在馬雲的家裡成立,雖然只有18個人,但他們想做的事情很大:用網際網路技術改變落後的商業行為。
我每次看這些高手做事的方式,就很佩服,因為他們的思維總是跟常人不太一樣。
普通人在規劃自己要做什麼時,之所以老是糾結、不去行動,是因為他們總是上下打量自己一番:我會這個,不會那個。所以對於一些雖然做了牛逼但很難的事,我們總是想想而已,並沒有準備去做,因為我們覺得「我不懂啊,我不會啊」。
牛人在規劃自己要做什麼時,不太會局限在心裡想「現在會什麼懂什麼」上,他們更多的是思考:我要不要做這個。
只要回答為「是」,他們便著手去做,不懂不會沒關係,我可以一步一步去解決。
4
致辭
欲望,給你帶來痛苦的同時,也帶來了動力;
恐懼,是你的底層作業系統之一,決定了你的邊界到底有多大;
而魯莽,是實現想法的有效手段。
最後,我把梁寧的這句話送給大家:
當你不再痛苦的時候,也許你超越了,也許你就此平庸了。對於擁有巨大痛苦的人,歡愉是短暫與廉價的,因為真正驅動你變強的,是痛苦。
5
最後
點擊「閱讀原文」,馬上訂閱《陳春花:如何成為組織中不可或缺的那個人?》
參考文獻:
[1].莫同《湖畔大學梁寧: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你的底層作業系統》
[2].粥左羅《得到CEO的魯莽定律:先搞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
[3].拾遺《牛逼的人,很早就開始牛逼了》
[4].《梁寧·產品思維30講》
編輯:李嘉銳 | 審核:楊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