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在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同時,各種社會思潮紛紜激蕩、複雜多變,其中的一些思潮甚至反覆出現,構成了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重要畫面。社會思潮的形式複雜多樣,其核心仍然是社會變革期中國究竟「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是否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尖銳對立。這些思潮包括:主張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的新自由主義思潮,主張改良資本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潮,以「普世價值」名義鼓吹西方政治、經濟制度的「西化」思潮等。與之相伴的還有歷史文化領域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人生觀、價值觀領域的「人性自私」和形形色色的個人主義思潮,哲學領域的抽象人性論和異化思潮,以及面對中國迅速和平崛起的有關國際思潮和國內的民族主義思潮等。如何引領當代社會思潮的發展,筆者認為必須處理好以下六個方面的關係。
一、必須正確處理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係
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社會意識形態的主體和靈魂。引領社會思潮,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自覺排除各種錯誤思潮的幹擾。某些西方勢力常常打著「多元化」的幌子,欺騙發展中國家的民眾,為發動「顏色革命」製造輿論。蘇聯、東歐國家之所以發生劇變,其中一個決定性的原因就是在思想上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實際上,資本主義社會是嚴格堅持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決不允許其他思想對它搞「多元化」。所以,在當今世界多種思想、多元文化傾向激蕩交融的新形勢下,我們更應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反對指導思想的「多元化」,確保意識形態發展的正確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在與各種社會思潮的比較、鑑別和鬥爭中,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始終是社會思潮的主流,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前進的方向。多元的思想與文化是不同群體、不同階層的利益在觀念層次的反映,存在著差異和衝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有利於超越群體、階層的利益衝突,最大限度形成思想共識,齊心協力建設社會主義。因此,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共同思想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思想保證,是最大程度凝聚人心、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行、制度自信,不斷培育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
二、必須正確處理「百家爭鳴」與主動引領的關係
「百家爭鳴」是在承認社會存在矛盾的基礎上提出的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由之路,其目的是讓真理越辯越明。對於各種社會思潮而言,「百家爭鳴」必須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基礎。在社會科學的理論探討上始終堅持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但是在爭鳴和討論過程中仍然需要正確處理學術問題和政治原則的關係,既不能把學術問題政治化,扣帽子、打棍子,也要警惕借「學術」之名攻擊社會主義制度、反對黨的領導。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維護社會主義安定團結大局的前提下進行理性的探討。
所謂主動引領,就是面對各種社會思潮,要認真落實習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必須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幫助幹部群眾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不能對任何思潮都不問「對與錯」、「正與誤」。要做到主動引領,必須正確認識「不爭論」與「百家爭鳴」的關係。「不爭論」不應當泛化,也不能取代社會科學領域中「百家爭鳴」的方針;同時,「不爭論」也不等於對任何事情都不能問姓社、姓資。有些人公開鼓吹歐美式的多黨制、民主化、政治多元化和自由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有些人藉口「學術研究」,竭力貶損和否定革命,詆毀和嘲弄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鬥爭,詆毀和否定我國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取向及其偉大成就;有些人主張要用民主社會主義理論來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甚至認為「只有民主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有些人要用西方自由、民主、人權那套所謂「普世價值」體系取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於這樣的大是大非問題,不能不爭論,不能不堅決抵制、徹底批判。如果以「不爭論」的口號排斥必要的爭論,以「不爭論」口號迴避鬥爭、不講是非,就完全違背了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迴避鬥爭、不講是非的做法,完全違背了黨的四項基本原則,不但無益於社會發展和進步,還會使得社會矛盾激化起來,甚至釀成政治動亂。
三、必須正確處理吸收西方文化積極成果與抵制「西化」、「分化」的關係
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都需要吸收外來文化。沒有吸收和借鑑,就談不上積累和創新,發展和完善就失去了基礎。社會主義要實現對資本主義的全面超越,就必須站在人類已有文明成果的基礎之上。
所謂「西化」,就是在思想文化上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取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經濟上用資本主義私有製取代社會主義公有制,進而企圖在政治上用西方的多黨制和議會製取代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所謂「分化」,就是利用一切手段和各種機會,腐蝕我們隊伍的意志薄弱者,培育國家上層領導人和知識分子中的「持不同政見者」,分化瓦解黨的隊伍,企圖分裂我們的黨、我們的民族和我們的國家,使我國重新陷入舊中國那種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狀態。西方非常重視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把這種所謂「軟實力」作為「西化」、「分化」中國的重要手段。當前,西方思潮對意識形態方面的滲透十分明顯。在我國一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存在著照搬西方國家的體系、觀點和方法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不是學術上的偏向,而是公開排斥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近年來,國內出現的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以及借「普世價值」推行西方經濟政治制度等思潮,就是西方意識形態浸染的結果。美國推行文化霸權,企圖以美國文化主宰世界,按照美國的價值觀改造世界,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警惕。總之,吸收西方文化成果要有選擇,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不能盲目無選擇地照搬、照抄。只有這樣,才能在吸收西方文化積極成果的同時,防止西方對我國「西化」、「分化」的圖謀。
四、必須正確處理「解放思想」與「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的關係
解放思想就是要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按照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方法論辦事,本質是提高幹部群眾的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水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新時期黨的基本政治原則,被寫入了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是立國之本。
堅持解放思想,我們才有可能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並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同時,也正是由于堅持了四項基本原則這一立國之本,思想解放才可能在正確的軌道上進行,才能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各種腐朽思想的幹擾,才不至於「改旗易幟」,才可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成就,就是因為始終將兩者結合起來,而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由改革變為「改向」,其失敗的原因則是它們在改革中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這些基本原則。當前,在國內也有一部分人打著「解放思想」的幌子,鼓吹違背黨的四項基本原則的錯誤觀點及思潮,對此我們要保持應有的警惕。
五、必須正確處理對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揚棄的關係
習近平同志特別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他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園,要堅持繼承下去。人們所熱議的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實質上是指傳統倫理或精神文化在今天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社會的作用,突出表現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可詮釋、印證和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其所倡導的價值追求、道德精神等,對於匡正社會風氣和教化民眾有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以揚棄的態度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有鑑別」就不是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的態度,不是歷史虛無主義或文化保守主義的態度;「有揚棄」是在經過分析鑑別的基礎上,堅決剔除其過時落後的糟粕,積極繼承吸收其合理優秀的成分。揚棄的實質,就是要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秉持這種態度,就很容易看清楚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的錯誤本質。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方面,20世紀80年代的主要傾向是全盤否定傳統文化、主張全盤西化。而20世紀90年代則出現了一種文化保守主義的思潮,主張全盤肯定和回歸傳統文化。如果說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顯示出對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強烈膜拜,那麼,文化保守主義在政治問題上的顯著特點就是刻意拔高儒學或國學對當代道德建設、社會發展乃至國家政治生活的指導意義,試圖將儒學意識形態化,甚至主張以儒教代替馬克思主義。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並不是對立的,在某種程度它們還會殊途同歸。比如,在指責中國革命、否定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中國先進文化傳統上,他們是能夠合流的,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六、必須正確處理利用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係
要通過積極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群眾正確認識各種社會思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關鍵是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為此,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創新。一方面,必須用好傳統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來,一大批理論工作者從群眾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實際出發,寫出了像《居安思危·世界社會主義小叢書》、《理論熱點面對面》這樣一批通俗易懂又貫穿理論分析的普及讀物,在為廣大群眾解疑釋惑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必須充分注意網際網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在現代條件下,網際網路在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同網際網路相結合,就是同新的認識工具、新的交流工具和新的生產力相結合,也就更具有生機和活力。而這種傳播媒體的變化,帶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域全球化、形式多樣化、功能多樣化和效果經濟化。積極探索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一是做到堅守網上的馬克思主義陣地。二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網民素質。三是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制定網絡政策、法規,建立專門機構負責網上輿論的調研、管理和網絡文化的治理工作。四是建立以市場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的網絡文化運行體制。五是加強網絡管理和規範,對網上的一些有害信息,要針鋒相對,澄清是非曲直,做好「解毒」、「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