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兩岸】
作為一項促進兩岸人心相通、情感認同的重要舉措,兩岸人文學論壇搭建起兩岸知識人敞開心扉、相互交心的平臺。
【關鍵詞 海滄】
海滄作為閩臺文化基因庫,兩岸交流橋頭堡,在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閩臺文化方面,做出了可貴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效顯著。
第二屆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現場大家雲集。(本版圖/本報記者 張奇輝 攝)
本報訊(記者 張珺 通訊員 張韌)作為與2019海峽兩岸(廈門)樂活節同期舉行的國臺辦對臺重點交流項目,第二屆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日前在廈門海滄舉行。本屆論壇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指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臺港澳研究中心、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共同主辦,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廈門市石室書院)承辦。海峽兩岸13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
在本屆論壇上,主辦方及兩岸學者一致贊同海滄成為「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的長期舉辦地。主辦方形成並發布了海滄共識。相關負責人表示,兩岸學者專家齊聚海滄探討「人類學的處境和兩岸人文學融合發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指示的具體舉措,有助於推動兩岸形成文化共識。
【交心】
大家雲集
挖掘兩岸共同文化根脈
1場主題論壇、15場分組討論。10月19-20日兩天的時間,兩岸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圍繞「兩岸」「人文」「處境」「出路」等關鍵詞深入交流討論。
他們中,既有臺灣「清華大學」教授呂正惠、高雄中山大學教授戴景賢、東海大學教授趙剛等臺灣地區知名學者,也有沈衛榮、薛毅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社科院等大陸高校的知名學者代表。
從兩岸具有的人文傳統出發,挖掘兩岸共同的文化根脈,尋找兩岸傳承中華文化的方式和途徑,實現兩岸人文價值和文化情感的溝通和共享,創造兩岸人文學共同面對未來文化挑戰的發展前景,這是第二屆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舉辦的初衷。
「70年來,臺灣命運與祖國命運休戚相關。在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臺灣人民不能缺席,也不應該缺席。」中國社科院秘書長趙奇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表示,作為一項促進兩岸人心相通、情感認同的重要舉措,論壇搭建起兩岸知識人敞開心扉、相互交心的平臺。相信此次論壇作為兩岸人文學研究領域學者展示最新思考的窗口,將發揮不可替代的學術對話和情感溝通平臺的作用。
第二屆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現場,與會嘉賓聆聽演講。
【實踐】
積極探索
走出文化自信的海滄步伐
這樣一場頗具分量的學術研討論壇,為何會選擇在海滄舉行?答案就在於「文化自信的海滄實踐」上。中國社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滄作為閩臺文化基因庫,兩岸交流橋頭堡,在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閩臺文化方面,做出了可貴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效顯著。
近幾日,兩岸一百餘位專家學者深入海滄各地考察,他們驚嘆於海滄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矚目成績。作為設立最早、面積最大、功能最強的國家級臺商投資區,海滄一直積極推動兩岸經貿合作、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社會融合,努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重要平臺。
尤其是近年來,海滄高度重視以文化為紐帶,海峽兩岸樂活節、漢字節、鬥茶節和保生慈濟文化節,已經成為兩岸很有影響力的文化交流新橋梁;海峽兩岸海洋文化論壇、佛醫論壇、人文學論壇、鄉村振興與青年發展論壇,凝聚起兩岸專家學者和相關業界的智慧,開始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新名片。
就在本屆論壇舉辦之際,海絲文化新地標金沙書院正式開工建設,未來將探索設立國家級閩南文化研究中心,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都為兩岸人文交流和互動搭建了新平臺。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副主任、區委副書記曹放表示,海滄打通了與臺灣的文化圈層,打通了本土草根和學術殿堂的文化階層,使得兩岸的文化交流融合「接地氣,通天道」。
【點擊】
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副主任、海滄區委副書記曹放
「海滄實踐」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與精神家園,體現著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著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大陸與臺灣,隔海相望、唇齒相依,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於共同的血脈和精神,紮根於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
海滄,被稱為閩南文化的基因庫和海絲文化的橋頭堡。閩南方言、童謠、戲曲、風俗習慣、民間信仰、建築型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海滄都有最集中和最經典的體現。
堅持以文化人,堅定文化自信,在鞏固產業高地的同時,邁向人文新高地,是海滄在新時代的一個工作著力點。邁向人文新高地,首先必須夯實基礎。優化文化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強化全民義務教育,提升城鄉文明素質,這都是夯實基礎的重要內容。在此基礎上,還要構建代表時代高度的人文地標,培育體現專業高度的文化人才,開展具有鮮明特色和重大影響力的文化活動,創作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文化精品。這樣,人文新高地才有紮實而豐富的內涵。如今,海滄正在努力,而且將會持續努力。
兩岸同胞血濃於水,推動兩岸人文學融合發展,增進文化認同,是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一個重要層面。在兩岸文化交流中,海滄有責任、有義務,同時也很樂意提供保障、做好服務、開展探索、積累經驗,我們相信,中華文化的魅力一定會讓我們兩岸民眾飲水思源,心手相連,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專訪】
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創會會長林光輝
霧峰林家是兩岸紐帶的見證
本報訊(記者 張珺)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因其發跡於霧峰(今臺中市霧峰區)而得名,又因家族幾代人保衛臺灣、接續抗日而歷史留名。林朝棟、林祖密、林幼春、林正亨、林岡……盤點家族史上的一個個抗日先輩,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感到無上榮耀。
19日,在第二屆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現場,林光輝說:「霧峰林家三代人,前赴後繼抗日五十年,從未屈服。霧峰林家的愛國之心、民族之情,是先輩用生命鑄就的,在海滄就還有我祖父的雕像。」
在林光輝看來,霧峰林家聯結兩岸,傳承祖輩的愛國精神、繼續扮演好聯結作用、為兩岸交流多做貢獻是後輩應盡責任。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林家開臺祖林石從福建漳州渡海抵臺。此後,幾代林家人勤耕不輟,進取拼搏,人才輩出,在不同領域嶄露頭角。鹹豐、同治年間,林家抵臺第五代林文察受名將左宗棠重用,因戰功卓著而官至福建陸路提督,亡故後被朝廷追封為太子少保,霧峰林家宅邸因此得冠「宮保第」之名。
自林文察之後,林家數代都為保衛臺灣做出重要貢獻。林文察之子、林光輝曾祖父林朝棟曾參與中法戰爭臺灣基隆之戰,為擊敗法軍立下戰功。林朝棟之子林祖密曾變賣家產,資助島內各義勇軍抗日。後來,他出資支持孫中山革命事業,由孫中山親自委任為閩南軍司令。1925年,林祖密遭軍閥襲擊殺害,壯烈成仁。一代代霧峰林家人前赴後繼,投入抵禦外侮、保臺衛國的事業。
談起家族史和臺灣史,年近七旬的林光輝神採奕奕。他說,霧峰林家的家族史證明兩岸同屬中國,這段歷史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兩岸聯結任何人都斬不斷。
【聲音】
大陸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趙奇:
相知在於相交 共情緣於心通
「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是兩岸知識界人士敞開心扉、相互交心的平臺。相知在於相交,共情緣於心通,政治上的分離隔斷不了同為中國人的血脈親情,兩岸人民一定會在已經實現的交流互通的基礎上,在共同應對未來文化挑戰和全球變局中,真正實現兩岸一家親。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局長黃文濤:
30年巨變建設人文高地
這次論壇是兩岸交流30多年來首次以「人文」為重點,並高規模舉行。兩岸學者專家難得齊聚一堂,是學術融合發展的一大步,希望透過論壇促進兩岸文學、哲學、人文及社會科學交流。
今天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來共同努力,共同擔當,共同增強文化創造力、凝聚力和影響力。海滄30年巨大發展成就,特別是在人文建設方面傾注心力,取得的成績,就是建設人文高地的生動實踐。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張志強:
閩臺文化交流橋頭堡
海滄作為閩臺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在兩岸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僅如此,海滄還注重人文高地的建設,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充分挖掘人文資源並加以保護和弘揚,所以在海滄舉辦人文學論壇可謂正當其時。
未來,希望兩岸學者專家能夠在深入碰撞交流後,策劃生成兩岸人文領域交流的項目,促進兩岸人文價值和文化情感的溝通和共享。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薛毅:
共同應對全球文化挑戰
從兩岸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在臺灣像呂正惠先生這樣的文化大家,始終孜孜不倦地為中華文化鼓與呼,他的作品充滿了對中華文化至美、至真至善的獨特理解和感悟,希望兩岸學界以這次論壇為契機,加深溝通了解,共同回歸人文傳統,應對全球文化挑戰。
臺灣嘉賓
臺灣「清華大學」教授呂正惠:
在中華文化背景下共同思考
20年前我第一次到海滄,這裡還是荒野菜地,如今已蛻變為現代化城區。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背後離不開文化的支撐,特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巨大力量與作用。
本次論壇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探討兩岸的融合交流,更具有現實意義。海峽兩岸都應該在中華文化的背景下共同思考,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臺灣學者徐秀慧:
從人文角度思考融合發展
我是從臺灣到大陸來工作的,曾在臺灣彰化師範大學任教,一年的工作經歷讓我切身感受到大陸的變化,感受到兩岸共同的文化根脈。
這次論壇從人文學的角度去思考兩岸關係的融合發展,繞不開中華傳統文化、全球化、價值觀等關鍵詞。我們都應該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走出來,在共同文脈的基礎上,凝聚共識,克服危機,邁向未來。
臺灣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趙剛:
在現實背景下解決文化困境
兩岸同文同宗,有共同的文化根脈,但也有不同的展現形式,需要在現實的背景下去解決文化面臨的具體困境,建立起共同的認知。兩岸人文學領域學者專家有責任和義務進行廣泛的宣講,比如大陸教授到臺灣可以多講講魯迅,臺灣教授到大陸就可以多講講陳映真。
我們要推動中華文化站在世界文化的最前排,我覺得是兩岸人文學者都應該而且必須要做的事情。
【同步】
金沙書院重建
引發熱烈反響
書院匾額採用周起元故交好友黃道周的書法。
本報訊(記者 林岑)19日,海滄金沙書院重建工程正式開工,200多名兩岸嘉賓和130多位兩岸學者在現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項目總設計師、國際頂級建築大師王澍對開工表示祝賀。本次海滄重建書院,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社會各界振奮不已,備受鼓舞。
廈門文史專家何丙仲表示,誕生於大航海時代的金沙書院,不僅是教授孔孟之道的普通書院,它刊刻了世界海洋文獻珍寶《古今形勝之圖》,培養了中國海洋文化的卓越先驅周起元,是海上絲路的重要節點,在中國書院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原董事長張宇特地賦詩一首表示祝賀:「古今形勝九州懷,東西兩洋貿易開。一圖一院貫時空,天子南庫思想來。」
雲南藝術學院教授黃吉淳高度評價金沙書院的設計理念和展陳構想,認為力推海洋文化、漆藝文化、閩臺文化,具有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優勢;選用黃道周書法字體作為書院題名,很有品位,很是貼切。
「重建金沙書院,是海滄堅定文化自信、堅守文化擔當的生動體現。」在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廖藝聰看來,海滄挖掘、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為值得學習。
開工的消息傳到周起元的故裏海滄後井村。後井村黨委書記周亞輝說,村民們無比自豪,希望通過重建的金沙書院,周起元的事跡能被更多人了解,吸引更多年輕人。在海滄青礁村,村民捐出「植蘭書院」石碑,未來將在金沙書院展出。
「作為一家以海上運輸、海上供油起家的海滄本土企業,我們對金沙書院承載的海洋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和認同。」廈門海澳集團董事長鄭金泉說,未來將把海滄自古以來的航海精神和現今的航海航運、港口物流結合在一起,進一步發揮海滄港區作為世界一流港口的作用。
得知金沙書院重建的消息,在英國倫敦從事金融業的廈門人鄭敏傑感到振奮,他說,金沙書院建成後,要帶外國朋友來看看家鄉的建築,感受家鄉的文化氣息。
與此同時,在網絡上,眾多網民對海滄區請來王澍老師打造書院建築表示期待。「大師,大手筆,大視野,海滄將現世界級建築作品!」網友「陳勇」留言說,將更多關注海滄,持續跟進金沙書院建設進展。
【連結】
論壇主辦方發起「海滄倡議」
本報訊(記者 張珺)經過深入的討論和交流,在第二屆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上,兩岸專家學者一致贊同海滄成為「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的長期舉辦地。論壇主辦方還發出「海滄倡議」:
一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兩岸和平統一認同;二是共迎未來文化挑戰,共擔民族復興使命;三是凝聚共同人文理想,促進兩岸人文學融合發展。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