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3月23日14時訊(通訊員 周崇瓊)重慶市合川區大石街道結合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開展了農村歷史文化、文物遺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為本土歷史文化注入了生命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休閒旅遊互動發展。
根據現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底蘊,大石街道對轄區的文化遺產、文物本體、環境景觀、人文故事進行了調查、清點、核實,摸清家底,進行掛牌保護,公示文化遺產和文物類別、定級。徵對以往對農村文化遺產、文物盲點問題,宣傳文化部門召集村、社區負責人、文物信息員進行了相關知識的培訓,落實轄區管理責任和信息員監護職責,投入人力、財力做好文物的維護,防止雷擊、火災、人為破壞。組織文物現場宣傳會,由相關專家向廣大村民宣傳保護民俗文化、傳承歷史的、傳統的、優秀的文化精髓的意義,實現文化傳承、生態保護、農民增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和諧統一。
據悉,大石街道緊靠合川城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不但方言民諺、民間傳說的鄉土氣息十分濃鬱,還有古老民居、祠堂、石牌坊、石拱橋、古井遺址等不可移動文物51處,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尖山節孝牌坊、金鴨子橋、一裡三座廟、回龍寺、無河二拱橋等景點和文物。尖山節孝牌坊,位於合川區大石街道尖山場鎮外的一處斜坡上,建立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距今已有170年的歷史,是一座保持完好的石牌坊。牌坊通高12米,面闊9.2米,四柱三門三樓式,重簷歇山頂,有鏤空雕刻,有浮雕山水,還有神獸、寶瓶、獸吻、螭首等精美石雕,整個構圖新穎,線條流暢,虛實結合,富有極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金鴨子橋」,始建於清代,地處深峽溪河上,傳說很早以前沒橋,人們只有趟著齊膝深的水過往,有個溪邊趕鴨的少年,一年四季堅持背那些腿腳不便的老人過溪河,這事感動了上帝,派魯班修了一座橋,它歷經無數次洪水的洗禮,至今安好。因該橋設計奇特,每當有人踏步過橋,橋身便會發出鴨子一樣的叫聲,音號和諧動聽,人們便稱之為「鴨子橋」…
這裡的文物遺址、歷史文化吸引了無數文人騷客的關注,他們相約到此尋訪,了解歷史文化、人文風情,領悟文化元素,傳承文化精神,從面感受深厚的文化氛圍。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將這些具有歷史厚重感的歷史文化、文物遺址保護起來,結合現代元素和悠久文化內涵,讓文物、風土、文化注入活力,讓鄉村休閒旅遊豐富多彩,釋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