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黑天鵝」飛來,風暴席捲全球,經濟與社會構架的重構成為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當防疫與發展並重,新常態形成,如何在既有發展模式上實現創新亦是必須要面對的挑戰。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跨國教育。
同濟MBA向來以國際化、專業化、實務化特色著稱,首當其衝便是國際化。依託百年名校的國際起源,同濟MBA在二十餘年的發展中積極與世界頂尖名校及其商學院合作,兼收並蓄,形成了系統的特色國際化辦學模式,先後設立了多個跨國培養的MBA項目,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便是其中之一。
應國際交融,學生需求設立
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是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合作的跨國項目,是兩所著名學府的強強聯合。同濟大學是一所具有百餘年悠久歷史沉澱的著名高等院校,其前身是成立於1907年的德文醫學堂,在創立之初便與德國有著密切交流,並享譽歐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則是英國乃至世界的頂級學府,迄今已有兩百年歷史。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MBA教育的發展,國際交流融合成為順應時代的必要舉措之一。作為國內第一批開辦MBA的院校之一,同濟MBA緊跟時代步伐,邁出了跨國教育的第一步。2009年,同濟大學經管學院與英國曼徹斯特商學院合作,設立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這是契合國際化發展趨勢之舉,也是跨國商科教育蓬勃發展、中英兩國在教育層面交流融合的一個縮影。項目立足構建MBA項目多樣化體系、打造特色化項目、優化學生職業路徑,不斷融合兩國及兩校優質教育資源,優化培養模式,促進學生發展。
迄今為止,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辦學逾10年,所培養的學生活躍在了社會各界,在其中作為關鍵力量服務於國家建設,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得到了業內外廣泛好評,取得了階段性成功。現在,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已在考生隊伍中口口相傳,諸多學員經他人介紹而選擇該項目,其社會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因中西貫通,生源優質著稱
「與其他MBA項目比較而言,同曼項目突出特點體現在頂尖的師資、教學方式特色、和優質的生源。」在談及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的專屬特色時,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學術主任鍾競老師如是說。
鍾競老師表示,與學生和社會需求相適應,商科教育在實務化層面要求較高,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也不例外,堅持實踐導向,通過項目雙方在課程、師資以及管理模式上的融合創新,探索出了適合學生發展的新式道路,致力於培養適合中國國情、深諳國際經營、具有國際視野的商業領袖和業界精英。在此理念指引下,形成了自己的專有特色。
首先是貫通中西。該項目課程是項目雙方共同設計,分別佔比50%。項目將兩校的優勢師資力量和科研成果進行整合,共同投入到學生培養中,實現了資源共享的最大化。疫情以前,曼徹斯特商學院的老師直接進行線下授課,使得學生完整地享受曼徹斯特大學MBA項目的課程及師資,不出國門體驗到曼大商學院特有的「Manchester Method」教學模式。
貫通中西還體現在選修課程中。學生進入項目學習的第二年,學生可以選擇到曼徹斯特大學總部、杜拜、新加坡、巴西等海外教學點攻讀一到兩門選修課程,學習課堂知識的同時,可以體驗當地風土人情、感受異域文化、獲得當地學生的跨國友誼,積累重要人脈資源等。
其次則是優質的生源構成。目前,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的學生中,有超過50%的學生是具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企業管理者或中層,社會實踐經驗豐富,行業分布廣泛,大都迫切地需要系統補充經濟管理新知和開闊國際視野。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為這些優質生源搭建起資源共享平臺,相信「有著相同訴求的同學一起交流碰撞,以及優質人脈資源的拓展,勢必會加速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鍾競老師表示。
當直面挑戰,推進項目優化
疫情之下,作為跨國教育的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也遇到新的挑戰。該項目應時代而生,也必須應時代之嬗變。在去全球化聲音頻現、地緣限制等因素之下,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應當做出怎樣的變革?
鍾競老師表示,人才需求不會萎縮,人才培養的責任必須承擔,找準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直面挑戰,做出相應變革,挑戰之下,是新的機遇。在鍾競老師看來,當今世界,全球化已經十分深入,消極的聲音和跡象不會阻擋全球化進程,只是需要克服相關阻力,重構全球化模式。對於跨國商科教育而言,需要釐清兩方面問題。首先,跨國教育需求是否依舊旺盛;其次,是如何在地緣限制下,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鍾老師就這兩方面都給出了答案。鍾競老師認為,新常態下跨國教育高端需求會上升。經濟下行時,正是企業進行人才儲備,人才開始自我投資之機。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今年的招生數據顯示,報考項目的人數不減反增,且考生質量保持了一貫的提升態勢。因此,新形勢下,項目的辦學模式和課程設置並沒有改變,合作雙方仍然一如既往地緊密協作,只是在教學方式上做了相應調整。
受地緣限制,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今年上半年的課程也不無例外地改為線上進行,但項目對線上教學的不足和優勢也做了充分考慮。針對課堂溝通和學習效果問題,同濟經管學院在疫情發生之初就進行了線上教學系統培訓,教授們也自發交流線上教學技巧,迅速適應了新模式。曼徹斯特大學相關教授在網絡教學更是有較多經驗,線上教學推進順利。目前線上教學反響良好。
形式是工具,重要的是把握教學核心,即培養目的。鍾競老師表示,MBA課堂並不需要教授滿堂灌,關鍵是引導並激發學員思考。因此,在充分進行教學設計下,採用分組討論、即興點名等方式激發課堂參與,線上教學可以克服師生空間隔離的局限,達到甚至超過線下教學的效果。從教學管理角度,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對於學員線上學習要求與線下基本一致,且通過會議直播工具,能夠更加準確了解學員參與情況,這是線上教學的優勢所在。
未來,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可能會採取線上和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這也是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當然,這一調整設想將對教學提出更高要求,教授不僅需要掌握ICT信息通訊技術運用於教學,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推動教學設計方面的創新,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將會做好相關層面的配套工作。
以優質平臺,助力新生前行
鍾競老師指出,學生要充分利用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的優勢資源,使自己獲得最大收穫。對學生而言,該項目有頂尖的師資、優質的同學和校友資源,這其中涵蓋了同濟和曼徹斯特MBA、兩個學院、乃至兩所院校豐厚的學術資源和校友資源。項目搭建起了資源整合的優質平臺,學生除了學習系統的知識架構外,應有主動獲取、高效率利用這些資源的意識,通過線上線下全方位了解信息,認真參與課堂訓練和第二課堂,積極拓展校友網絡關係。特殊時期下,學生可以與教授積極互動,在課堂中主動做知識和經驗的分享者、反思者和創造者等。項目系統培養模式及資源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將會使學生獲得最大提升。
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的提前批面試現在已開始,均採取線上模式。鍾競老師給出了參加線上面試的幾點建議:要保證網絡技術和面試環境正常;認真聆聽面試官問題,保證良好溝通;也建議考生在回答內容上要適中,避免過多和過少的極端。鍾競老師希望有志於報考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項目的考生對自己能夠有精準定位,詳細了解該項目對紮實學術基礎、豐富工作經驗和較強英文聽說能力的要求。
「在此對所有心儀我們項目的學生說,志存高遠,同道前行,希望在明年的課堂上見到您!」鍾競老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