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王楷鑫
導
語
一. 打破成見 青年亞文化浪潮湧起
二. 獨立音樂 新時代進入主流視野
三. 超越現實 異託邦之夢重構自我
4天前,摩登天空主辦的草莓音樂節公布了全陣容嘉賓,其中既包括民謠、流行音樂,還涵蓋搖滾、電音、Hip-Hop等不同形式的組合樂隊和獨立唱作人。
2020年的音樂節舉行與往年聲勢浩大的各城市降落不同,受疫情影響,今年草莓在昨天和今天以免費網絡直播的方式跟大眾見面,其主題為「Hi,我也在……上傳ing」。
在這一主題裡,我們窺探到了時代的潮水暗湧:下載已是過去時,這是一個全民上傳的時代。
這是一個「我」即是傳播者又是受眾者的年代,這是一個網際網路構建人與人關係的時代,這是獨一無二的時代,也是你我共同生活的現在。
草莓音樂節裝置
除了草莓的變化之外,2020年也是迷笛音樂節的20周年紀念日。從2000年開始,被譽為「中國的伍德斯託克」的迷笛音樂節始終堅守搖滾樂的陣地,克服種種阻礙,連續舉辦38屆。
每一屆的主題各不相同:向勞動者致敬、搖滾支持動物保護、永遠年輕、拯救中國河流、內心的歌唱、拒絕塑料飯盒……搖滾樂柔軟的內核從每一屆的主題裡得以展露在公共視野中。
在烏託邦內,我們喝酒,甩頭,在夏日的篝火旁大聲歌唱;我們喊著「保護姑娘」的口號,跳水,開火車(一種樂迷活動),在草地打著拍子彈著吉他;我們相識,相知,相遇,又再次各奔東西。
小眾音樂節,憑什麼能被賦予美好、愛、神聖的意義,帶著或反叛、或尖銳、或自由的音樂力量,頻頻進入大眾視野?
01
打破成見 青年亞文化浪潮湧起
小眾音樂節的萌芽,是在青年亞文化的土壤中發展起來的。
與主流文化不同,亞文化代表著非主流、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於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
亞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一種被主導文化排斥在外的、具有高度共通性的文化實踐,更多的行為是在狂歡中抵抗、對峙、偏離、不滿主導文化。
作為一種抵抗的形式,音樂節是亞文化反抗主流文化的陣地之一。亞文化群體通過「風格」的建立來與主流文化相區別,來傳遞一種重要意義的差異和建立認同。
在音樂亞文化圈中,金屬、硬核音樂通過嘶吼表達情緒,盯鞋、後搖通過氛圍使人沉浸,朋克通過肆意撒野來播撒快樂……無論是搖滾還是其他音樂,正因為其不同於主流文化的獨特個性,才在亞文化圈中得以流行,擴散自身的影響力。
這種獨特風格的體現是在音樂的歌詞裡、樂器的音效裡、音樂的唱腔裡、音樂形式的創新裡,而音樂節包容了音樂的無數種新形式、新創作,包容了嘻哈、搖滾、電子、迷幻、實驗等不同風格的交織,包容了主流文化下一代又一代的反叛和個性,包容了緊張的社會大環境之下一顆又一顆試圖逃離的心。
1989年崔健的專輯《新長徵路上的搖滾》唱出了對新時代的迷茫和無奈,也唱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憤怒:「我想要死去之後重頭再來」「我明白拋棄也明白逃避可就是無法分離」,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首次青年群體用搖滾音樂迎來了自我價值的追尋和個性的表達。
尹相傑和謝東在1993年推出了一張名叫《某某人》的說唱專輯,發洩了在市場經濟轉型期青年群體的迷茫:新時代裡不知道未來在哪裡,也不知道愛的姑娘在哪裡。亞文化在被主流思想禁錮之下破土而出,悄悄發芽。
獨立音樂唱出社會的疑難雜症,唱出社會癥結和難以解決的矛盾,唱出主流積極向上的大潮中不屑於被關注的個人困惑和頹廢,也唱出了對沉默的大多數不甘沉默的人文關懷。
02
獨立音樂 新時代進入主流視野
與30年前相比,最近幾年,獨立音樂頻頻在主流平臺上曝光,這與主流更加包容的語境有關,也和新一代年輕人更加看重自我價值有很大的關聯。
新的一代,更加包容,更加開放,更加注重個體生存,更加追求自我個性和自我感受。
與過去被認為不學好、紋身、噪音、壞孩子的固有成見相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精神需求的重新架構,這些年不論是搖滾還是嘻哈、電音、實驗音樂都開始從受外界尖銳的批判轉向了被更包容的社會環境接受。
圖片來源仙人掌音樂節
音樂節所創造的美好「烏託邦」越來越吸引青年一代參與到音樂節的狂歡中來,音樂節的影響力也在日益擴大,獨立音樂人更加被大眾熟知。
《樂隊的夏天》第一季請到了31支具有代表性的搖滾樂隊同臺演出競技,這是第一次搖滾以綜藝的形式展現在公共視野中。
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2019《中國新說唱》、2019《即刻電音》也是以獨立音樂為看點的主流節目,小眾從地下、從音樂節、從Livehouse現場走出來,引爆了主流對其的評價。
趙雷登上《歌手》舞臺,一首《成都》火遍大江南北,樸樹的《平凡之路》讓多少人落淚,李志、宋東野、陳粒……國內獨立音樂人開始頻頻在大舞臺綻放,走向主流。
陳粒
趙雷
李志
Jone J、GAI、Bridge等說唱音樂人從地下轉為地上,落日飛車、草動沒有派對、茄子蛋、孔雀眼、hello nico、法蘭黛等臺灣之風引發追捧。
內地橘子海、Chinese Football、福祿壽、虎嘯春、Schoolgirl byebye等新式樂隊也讓大眾感受到了小眾音樂的或燥熱、或清涼、或浪漫。
受「Keep it real」影響的說唱愛好者、受搖滾精神鼓舞的青年一代、喜歡個性表達的亞文化潛在推崇者……這些帶有自身音樂標籤的人們,聚在一起,共同點燃了對小眾音樂的熱情,共同參與到音樂節這場盛宴中,與處在同頻的夥伴們共通精神世界,共同釋放、交流。
03
超越現實 異託邦之夢重構自我
音樂節越來越受大家喜愛的原因之一,是它帶有異託邦的浪漫色彩和自由之魂。
異託邦的概念是由法國哲學家福柯在異空間理論中提出的。他認為,「異託邦」確實存在且是社會中具有形態的真實空間,是一種特殊、違常甚至是邊緣的空間形態與實踐。
異託邦提出者福柯
烏託邦與異託邦最大的區別在於烏託邦是沒有形態的非真實空間,而異託邦真實存在著。音樂節作為一個真實的空間,屬於一個瑰麗的異託邦之夢,這個夢,只存在於節日慶祝的日子裡。
在眾多喜愛音樂節的人群中,他們往往把音樂節比作一個美好、自由、和諧、有序的烏託邦。
在這個烏託邦裡,年輕人可以脫離自身的社會屬性,摘掉臉上的面具,通過燥熱、亢奮、喜悅的身體表達實現對自由的渴望、對青春的肆意追求,更加放鬆、平靜、真誠。
圖片來源仙人掌音樂節
烏託邦也好,異託邦也好,它都是脫離了社會而獨有的一個美麗的「桃花源」。音樂節的核心一直保持著真誠、童真、探索,這也是為什麼音樂節越來越吸引人、越來越好玩的原因。
如草莓音樂節的主題年年都在變換,摩登天空副總裁張翀碩說,每年的主題是基於當時的社會性或者人的情感狀態來給到這個族群的主題。
比如說2012年叫「草莓星球大逃亡」,2013年是「重拾慶祝的權利」,2014年是「真實的接觸」。2014年是社交媒體尤其微信最爆發的一年,所以低頭玩手機常常成為大家的「嘈點」,正是希望大家選擇一些時間放下手機,接觸真實的世界,所以這一年草莓的主題是:真實的世界。2015年是「缺的,才是好的」,2016年是「虛擬既現實」,2017年是「孤獨巡遊者」等等。
在這樣一個由節日構成的真實夢境裡,我們暫時逃離社會角色,忘記主流評價標準,暢遊在這個反叛又有愛、寧靜又喧鬧的異度空間裡。
在這裡,莫西幹頭、髒辮、花臂、釘子鞋等被主流價值所審判的穿著打扮會得到群體認同。
販賣地下書籍、徵婚、噴繪、POGO、開火車等行為藝術會擺脫世俗壓力而被最大的容納。
在這裡,愛與和平,人人平等,沒有歧視,沒有羞辱。
在這裡,我們實現了對世俗不滿的釋放。
在音樂節的場地中,有晚風吹過的文藝集市賣手工品和瓷器,有滑板愛好者玩耍的場地,有露天電影展和啤酒攤,有親子活動的小小樂園,還有各種各樣新奇古怪的小玩意。
東海音樂節晚風集市
音樂節不僅僅代表著音樂,最近幾年,它與藝術裝置、電影藝術展、親子互動等創新形式進行了新探索。
廣東草莓音樂節滑板裝置
張北草原音樂節、仙人掌音樂節、東海音樂節、天謨音樂節、火箭音樂節……
音樂節作為狂歡的場所,同樣面臨著時代給予的挑戰:怎麼用持久的商業模式持續盈利,怎麼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和配套設施,怎麼配套文化產業促進當地發展,怎麼在新媒體的當下把握受眾注意力,怎樣不使自己的內容同質化,怎麼在商品經濟和獨立中保持平衡等等。
小眾出圈後的當下,音樂節的發展是條很長的路。
試期待更多的年輕人把它當做愛的棲息地,試期待更多的音樂節吸引各路人馬,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