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媒10日報導,英國牛津大學昨日爆發「內戰」。150名大學老師發起罷課和抵制行動。
老師們要求該校的一個學院滿足其要求,否則就拒絕為學生上課。而引發這場風波的起因竟是校內的一座雕像。
這場罷課行動的發起人之一是牛津大學一位學院領導,伍斯特學院(Worcester College)的凱特·彤絲朵教授(Kate Tunstall )。
彤絲朵教授昨晚向所有牛津大學老師發出呼籲,請老師們抵制另一所學院奧裡爾學院(Oriel College)。她在請願書中說,除非奧裡爾學院拆除殖民主義者的紀念雕像,否則老師們將拒絕為奧裡爾學院的學生上輔導課。
英媒稱,這一舉動是史無前例的。請願書昨晚得到100多位老師的支持和籤署。根據牛津大學「工作規則」,罷課老師仍將講課,但可以拒絕為學生上輔導課。這意味著該學院 300 名本科生將失去小組討論或一對一深入討論的機會。
罷課行動遭到一些人的強烈反對。一位資深學者告訴《每日郵報》:「這是卑鄙和低劣的行為。一所學院院長對另一所學院學生的教學進行抨擊和貶低,沒有這樣的先例。這是基於無知和偏見的政治。與牛津或任何其他大學無關,大學的主要目標應該是教育學生,而不是通過煽動破壞他們的學習。」
該校學生辦公室主席沃頓勳爵也批評這些老師的行為說,如果學生因抗議而蒙受損失,那將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些老師的舉動事出有因,這個起因就是奧裡爾學院中的一座雕像——塞西爾·羅德斯(Cecil Rhodes)雕像「美化殖民主義」。
羅德斯有兩個身份最為人所知,一是南非的「鑽石大王」,二是牛津大學「羅德獎學金」的創立人。
羅德斯1853年出生在英國,在非洲長大。後來成立了自己礦業公司「戴比爾斯礦業公司」,憑藉各種商業手段,壟斷當時世界90%鑽石資源,成為南非「鑽石大王」。
1873年,羅德斯回到英國,進入牛津大學進修。1902 年,他去世時將自己財富的2%捐給了奧裡爾學院。為了紀念他,在奧裡爾學院位於牛津高街的學院大樓前,他的雕像屹立至今。
他還用從非洲礦山中積累財富創立了著名的羅德獎學金,每年授予 102 個全額研究生獎學金,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等名人都是該獎的受益者之一。
雖然羅德斯有非凡的商業成就,對牛津學術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他光芒的背後隱藏著一段不光彩的歷史。
羅德斯被稱為狂熱的帝國主義信徒和殖民主義者,在19 世紀後期英國吞併大片南部非洲的運動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他還認為英國是世界上「最高貴的種族」,說出 「我們(英國人)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種族;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定居的地方愈多,對人類就愈有利。……如果有上帝的話,我想他希望我做的是,在非洲地圖上儘可能多地繪上英國的紅色」的言論。
就是這樣一個爭議性人物,在去年布裡斯託奴隸主雕像被推到河裡後,引發了牛津轟轟烈烈的「羅德斯必須倒下」運動。當時數百人走上牛津街頭,高舉「羅德斯必須倒下」的標牌,要求拆除羅德斯的雕像。
上個月,在一個獨立委員會就這個問題發布了一份 144 頁的報告,該委員會最終建議將雕像拆除。
令人意外的是,牛津大學奧裡爾學院拒絕了這一提議。反對者認為拆除雕像等於「審查過去」和「抹去歷史」。
然而對於「羅德斯必須倒下」運動支持者來說,奧裡爾學院拒絕移除雕像的舉動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耳光,並且激怒了一些牛津大學學者。
其中包括先前提到的伍斯特學院臨時教務長凱特·彤絲朵教授,於是就有了牛津大學老師罷課和抵制另一學院的一幕。
這是一周以來,該校第二次因與殖民主義的聯繫引發爭議。此前,牛津大學學生投票,要求移除公共休息區的女王肖像,因為學生們認為「女王是殖民主義的象徵」。
對此,教育大臣嘉文·威廉姆森批評學生說「純粹荒唐」,唐寧街說,英國首相鮑裡斯同意威廉姆森的看法。
目前英國官方尚未對新的風波做出評論。牛津大學老師發起的 「抵制奧裡爾學院請願書」如下:
奧裡爾學院不移除羅德斯雕像的決定損害了我們所有人的利益。
奧裡爾頑固依戀美化殖民主義的雕像及其為學院創造的財富,對此我們覺得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撤回所有可以自主決定的工作和出於善意的合作。
遺憾的是,在奧裡爾做出可信的移除雕像的公開承諾之前,我們籤署人同意將:
拒絕 向裡爾本科生提供輔導的要求;
拒絕協助奧裡爾的外展和訪問工作,包括本科招生面試;
拒絕參與奧裡爾獎學金的招聘和評估過程和其他奧裡爾委任的活動;
拒絕參加奧裡爾贊助的講座、研討會和會議或在其中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