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虛妄,一切皆沒有根據。 ——尼採
這句話是其實是作為虛無主義這種哲學意義來說的,是極致形式的懷疑主義。虛無主義在1862年出版的小說《父與子》中被巴扎羅夫所體現,繼而被廣泛傳播。意義即是只有我們自身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其他的一切皆為虛無。
而在文學創作中,虛無主義往往成了拿來就用的東西。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其版圖也是十分遼闊。在這其中出現了不少傑出人物,如今通過史書,通過古代的小傳。依舊還可以窺見其中的一角。
但是在這其中,一些虛構的人物也因其傳播的越來越廣泛而被眾人皆知。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人物漸漸的被搬上了影視。雖說是虛構的歷史,虛構的人生經歷,卻在古代那種缺乏信息交流渠道的時代被人信以為真,流傳至今。今天我們提出其中三個,一定有你熟悉的人物。
陳世美
這個人物自古以來都被當成是負心漢的代表,「包公怒鍘陳世美」這一戲劇在中國傳唱了幾百年。以至於百年來人們一直都認為他是真實存在的人物,可其實他最早是出現在明朝時期一本著作《包龍圖判百家公案》中。
包拯,又稱包龍圖。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考中進士的包拯包大人為原型,因其確實是為官清正且剛毅,又受百姓歡迎的清官。於是民間多有其傳說,各種民間野史,話本小說齊齊將他塑造成了一個半人半神的包公包青天形象。
於是安遇時也在其小說中將包公作為主角,寫了約有一百回公案故事。其中陳世美的形象也許是太受歡迎,於是在清朝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再次提及,並將故事完善。自此一個真正的負心漢陳世美就這樣出現在眾人眼中。
貂蟬
擁有「閉月」之貌的貂蟬一直是眾人口中的談資,流傳如今的故事中貂蟬是一位重情重義的女子。為了報答義父王允之恩,委身於呂布成為連環計中的一計,藉助呂布這把刀坑殺董卓。因其貌美,也一直流傳為中國的四大美人之一。
但其實這是由元末明初時期,我國一位話本作者羅貫中。以東漢末年的三國歷史為背景創作了《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並期待以此書喚醒一些能人異士。結束當時那種動蕩不安的局面,期待當時的社會穩定,百姓可以安居樂業。
羅成
「玉面銀槍俏羅成」是我們都耳熟能詳的人物。傳說其是隋唐的第七條好漢,精通槍法。小小年紀僅14歲就在戰場上大破北平諸將,最有名的就是其一手「回馬槍」。且在河南梆子戲中《羅成算命》這個故事傳播的十分廣泛。
可這也是古代一通俗小說《隋唐演義》中的人物。在此書中的秦瓊,程咬金等人皆是有史料記載。僅羅成一人是沒有任何記載的,據推測應該是當年唐初的早死的悍將羅士信,勇猛剛烈,卻過早就戰死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