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是一種勇氣和毅力,而放得下是一種胸懷和肚量。
「拿得起」,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字「有為」,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能力。工作中,樣樣事情拿得起,必是領導重視、同事尊重的骨幹;家庭中,樣樣事情拿得起,必是全家人的頂梁柱;社交中,樣樣事情拿得起,必是朋友們心儀的主心骨。
但是,人生中光拿得起還不行,你還要能放得下。就好像舉重一樣,你不僅要將槓鈴拿起來,還要能安全地放下去,這才是成功。人生中就應該擁有這樣的心態。
放得下,是一種大氣的表現。平心而論,人是有思想、有欲望的動物,幾乎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得到越多越好」的意念,要放得下,確實不容易。
有一個老和尚帶著一個小和尚趕路,過河時見到一個女人,雨後的河水顯得異常洶湧,她無法過河。老和尚見狀,就將女人抱起,過了河又將女人放下。徒弟一看,就說:"有沒有搞錯呀,師傅!男女授受不輕,你抱住女人過河!"師傅沒有理會。小和尚心裡滴滴咕咕,行了一公裡左右,又忍不住說:"師傅你做錯了,為什麼抱住個女人過河"師傅望了徒勞一眼道:「我已經放下,你還未放下。」
其實,我們很多人就跟故事中的小和尚一樣,之所以生活的不開心,衝動,很大原因就是放不下,因為放不下,致使自己背負著沉重的負擔,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累,越來越辛苦。直到被生活壓垮。
生活中,那些被各種瑣事困擾的人幾乎都是學不會放下的人。試問,有多少人能放下昔日的輝煌?有多少人能放棄到手的財富?有多少人能放下內心的積怨?很難吧!我們生活在紛紛擾擾的塵世中,背著各種各樣的包袱,頂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放不下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了。對功名利祿放不下,出現了跑官、買官、貪官;對金錢富貴放不下,催生了貪汙、受賄、盜竊;對愛情婚姻放不下,產生了痴男、怨女、殉情。
放得下,是一種解脫,一種頓悟。佛經上說,「如何向上,唯有放下。」學不會放手,只知道緊緊攥這拳頭,很可能最後一無所有,因為你手中握著的是虛無。而懂得放手、放下,你才能擁有更多。古語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你如果學不會放下,很可能會一無所得。
有一頭毛驢,在它身邊左右不遠的地方各有一堆青草,兩堆草的好壞、多少、距離都一樣,毛驢在中間遊移不定,究竟吃哪堆呢。想吃這堆,又捨不得那堆,結果它哪堆也沒吃著,餓死了。這告訴人們,面對取捨與選擇,放不下的人是不可能有好結果的。毛驢就是因為在利益誘惑面前,遊移顧盼、飄忽不定,沒有放下「思想包袱」,不懂得取與舍的生存意義,結果被餓死了。
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認為,人生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不斷地拿到自己想得到的;但實際恰恰相反,「放得下」才能使人生更完美。尤其是對各種名韁利鎖,若死死抓住不放,思想包袱就會越來越重,私心雜念就會越來越多,腳步就會越來越沉,最終,在機遇和挑戰面前,就不可能產生積極向上、銳意進取、奮發有為、開拓創新的朝氣,也不可能掙脫前進道路上的各種羈絆。
法國哲學家、思想家蒙田說過:今天的放棄,正是為了明天的得到。這正是一種大氣度的表現。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活的輕鬆幸福,而有的人卻活的沉重痛苦?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後者是拿的起,卻放不下。 所以,人生最大的包袱不是拿不起來,而是放不下去。
放得下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胸懷。有些放是一種自然的放,放得無怨無悔、無憂無慮;有些放是一種無奈的放,放得不舍不棄、不情不願。自然的放,可以放得瀟灑,放得自如;無奈的放,往往成為心結,成為遺憾。自然的放,大多會成為人生美好的留念;無奈的放,一般會成為人生苦澀的記憶。不管是哪种放,該放的時候總得放下。
處事時,該放就放,該斷就斷,不要因小失大。放下是一種隨其自然的心態,人生總是在取捨之間,面對不同的選擇,應該學會放下,學會滿足,這是智者的心態,是成功的階梯。學會了放下,人生才會有另一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