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燻」是滷菜傳統技藝裡的一項重要的上色環節,目前市場上傳統滷菜店的滷菜人會這項手法的並不是很多,在東北和河北以及老成都一帶的滷菜人用得比較多,但其實就算是正在沿用燻這一技法的滷菜人,在具體使用時,大都也只是用來上色,但是其實「燻」你用好了,不但可以上色,還能使食材進一步成熟,並且吸附燻料的特殊香氣,甚至還能防腐,技術嫻熟的老滷菜師傅甚至能通過燻滷製作出「蚊不叮,蟲不咬」的滷菜,常溫放置數十天而不壞
所以與其動歪腦筋滷水中加什麼防腐劑、抗氧化劑,還不如好好研究和精進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技藝,今天英雄哥根據自身的經驗,系統地來和大家探討一下燻滷製作訣竅:
首先,從操作流程和燻制溫度上來講,「燻」可分為冷燻、熱燻、溫燻、焙燻、無煙燻等等:
第一、先說用得最多的熱燻,熱燻的優點是能夠短時間就形成比較好的上色效果,一般溫度在60-35度,這是滷菜製作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燻制方法,但熱燻雖然是溫度比較高,但一定要緩慢上升,不可操之過急,不然非常容易產生上色不均勻的狀況。
第二、溫燻法:一般溫度在40-60度,這種技法的優勢在於能使成品的重量損失少,不失水,不失風味,但正是因為如此,溫燻法的貯藏時間就不會太長
第三、焙燻法:顧名思義,就是烘焙的溫度,這種技法的溫度是最高的,能達到90-120度,相當於一邊燻一邊烘烤,燻制時間是最短的,在烤滷中應用得比較多,食材甚至不需要滷製,直接在燻制的過程中就能夠成熟,但這種技法燻制的成品貯藏性更差,需要立即食用,並且風味極易流失
第四、冷燻法:是指待燻食材的溫度在25-40度以下,很多滷菜人用不好這一技法,認為冷燻是無法上色的,但其實在冬天冷燻就非常適合,並且冷燻的成品含水量能保持在30%左右,雖然風味不如熱燻,但貯藏期卻要優於熱燻,想要冷燻上色效果好,滷製之前的食材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醃製入味上色。
第五、無煙燻法:燻這一技法雖然好,但還是有很多對健康飲食要求高的人會質疑,燻是否健康,而無煙燻就代表了燻滷技法的未來發展方向,這種燻法一般是用木材乾餾製作而成,並經過特殊的技術淨化成含有煙燻成分的液體,所以在燻制的時候是無煙的。
其次,燻滷用什麼料來燻,究竟是樹枝好,還是茶葉好,亦或是白糖好?下面英雄哥把燻滷從燻料介質上做了重新的區分:
第一種、樟木燻:
樟茶鴨就是樟木燻的代表,而且是溫燻的代表,先將主料鴨子醃製入味,再掛在架子上懸在半空,下面點上樟木的屑子慢慢焐出煙,燻至色澤泛黃、皮都帶著些香味的時候,再進行滷製。
第二種、柏木燻:
河北地區很多傳統的燻肉滷菜店用這種方法比較多,是熱燻的代表,使用柏木的刨花來燻制,燻制出來的成品會帶有柏木樹的清香味,並且能很好驅蟲防腐,但是純柏木燻上色效果不太好,更接近於出鍋時的原色,如果想要提香的同時再上色,就得使用「糖柏合燻」
第三種、純糖燻:
糖燻是上色效果最好的一種燻法,作用一是上色,二是能使食材帶上焦糖的薰香,但糖燻也分白糖、綿白糖、冰糖和紅糖,其中綜合來講綿白糖的效果好、成本低而得到了更多滷菜師傅的青睞,山東師傅常用來燻雞,東北的滷菜人也常用來燻肥腸。
第四種、稻穀燻:
這種燻法,湖南的滷菜人用得最溜,會使用稻穀燻的必是做臘肉的好手,也是需要提前醃製上色,然後再半燻半煙兩到三天才好,燻料則是以稻穀和花生殼為主,燻出的臘肉成品不但色澤紅亮且具有很適口的下飯香氣。
第五種、茶葉燻:
茶燻的滷菜成品通常口感更清爽,且解膩效果奇佳,但茶葉燻更適合精品滷,不適合批量燻制,且這個茶葉的選擇卻是大有講究的,隨便放一把幾元錢的茶葉,放還不如不放,綠茶、普洱都不適合,最適合的是花茶,就英雄哥所知,有一位做精品滷的滷菜人就是使用茉莉花茶來燻,做出的成品不但色澤誘人,而且還帶有淡淡的茉莉花香味,滷味的檔次一下子就上去了。小夥伴們如果想借鑑,英雄哥建議可以使用茶、糖、小米「三料合燻」方法,用的茶葉要好些就能有增香效果,但只適合少量製作,如果用太次的茶葉,則基本沒有增香作用,不如不用。
燻滷這麼好,但是在操作上面其實是有很多訣竅的,操作得不好不但上色不均勻,而且還會使成品發苦,比如,火候大了會發苦;時間長了會發苦;直煙會發苦;控水控油不乾淨燻制時容易著火也會發苦;所以燻制時要嚴控控制火候與時間,並且燻制的鍋蓋要特製加高,使煙上升得更高成為柔煙,並且燻制過程中不能開鍋,一旦第一鍋的煙被放掉,想要再上煙效果就不好了。燻料鋪在鍋裡也要均勻,鋪不均勻煙就不均勻,煙不勻上色就不均勻
最後,如果真的還是不慎操作出現了一種類似「焦糖燒過了頭」的苦澀味,英雄哥教你一個方法,在即將燻完鍋邊沒有煙的時候,可以舀一勺滷肉的老湯從鍋蓋縫裡澆入熱鍋壁上,老湯受熱蒸發,肉香氣就被「燜」進了燻肉中,苦澀的氣息就能被遮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