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名勝風景區,坐落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內,屬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黃龍以彩池、雪山、峽谷、森林「四絕」著稱於世,再加上灘流、古寺、民俗稱為「七絕」。主景區黃龍溝,是一條長7.5公裡、寬1.5公裡由乳黃色巖石密布的緩坡溝谷,遠遠望去好似一條爬行於山谷叢林中的黃龍。黃龍動植物資源豐富,除了高山景觀,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森林生態系統,以及壯觀的石灰巖構造、瀑布和溫泉。這一地區還生存著許多瀕臨滅絕的動物,包括大熊貓和川金絲猴。1992年,黃龍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最東部的冰川
黃龍地區總面積為1340平方公裡,其中包括外圍保護地帶面積640平方公裡。黃龍地區海拔3000米以上多為冰蝕地貌,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其特點是類型全面,分布密集,最靠東部。區域內雪峰林立,海拔5000米以上的就有7座。最高峰雪寶頂是岷山山脈的主峰,也是藏區苯波教七大神山之一。
雪寶頂是一座開放的雪山,1986年已被人類徵服。雪寶頂山勢陡峭,奇峰迭出,四周群山拱衛,西南有玉簪峰、東南矗立著四根香峰和小雪寶頂峰,四峰神態各異,各展雄奇。在這一區域內發育有數條現代冰川,這是中國境內最東部的現代冰川保存區,從冰蝕到冰磧形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冰川過程。
雪寶頂4500米以上終年積雪,以下為流石灘,再下為深切溝壑,多峭壁陡崖。主峰西南坡懸冰川,長達2公裡,冰雪寬度為500米。在它的縱橫溝壑中有貌似龍、鳳、獅、虎的石林,伴生著水晶石礦藏。4000米以下則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灌木林,山區盛產雪蓮、貝母等名貴藥材,森林中有青羊、山鹿等眾多野生動物棲息,同時這裡也是大熊貓、金絲猴的活動場所。山上泉水下溢,匯成眾多的高山湖泊,星羅棋布,其中較大的湖泊有108個,當地人稱108海。湖水湛藍,隨雲影天光幻化莫測。繞主峰有四海:東南為圓海,西南為方海,西北是半圓海,東北有三角海。圓海如明鏡,方海如城池,半圓海如殘月一鉤,三角海如金塔倒映,且各具情趣。
雪寶頂地區的氣候潮溼多雨,每年10月到翌年4月為旱季,5月至9月為雨季,其中7、8月雨水較少,是登山的理想季節。
連結:
褡褳海景區——雪寶頂景區分為雪寶頂和褡褳海兩個景段。在雪寶頂峰下4200米處有一片長約2公裡最寬處約200米的冰川衝擊灘,夏季時這裡是一片草甸,鮮花盛開,夏季過後,這裡則是一片平整封閉的雪原。這裡一高一低並列的兩個小海子,中間由一襲清流銜接,極像馬背上馱物用的褡褳,故名「褡褳海」。
華麗多彩的鈣華景觀
黃龍遊覽區在雪寶頂山峰的北側,到景區需要翻過海拔4200米的雪山埡口。景區內海拔高度在1700米到5000米之間,多為冰蝕地貌,區域內多喀斯特峽谷,空間多變,崖峰峻峭,水景豐富,植被繁茂。主景區黃龍溝,形似中國人心目中「龍」的形象,在當地為各族鄉民所尊崇。從雪山流下的雪水匯聚成溪,沿石鐘乳山坡傾瀉而下,跌宕起伏,形成眾多的瀑布懸流,這些瀑布瀉落至山腰處,便散落聚積,從而在黃龍溝內形成了3000餘個碧透斑斕的彩池,大者千餘平方米,小者僅幾平方米,千姿萬態。池水清淨,深淺不一,有的地方色彩鮮豔,仿佛彩錦。
黃龍的地貌特徵,是典型的鈣華景觀。周邊雪山的融水溶解了大量石灰巖中的碳酸鈣物質,沉積後形成不同形狀的鈣化物,即鈣華。經過幾萬年的積累,這些沉積物形成了數十釐米厚,最高可達2米不等的鈣華圍堤,隨著地形的起伏,鈣華堤上下層疊,形成鈣華灘流、鈣華池、鈣華瀑布和鈣華洞穴。
因為有了這層鈣華對懸浮物質的吸附、固定作用,黃龍溝內水中的有機物、懸浮物和浮遊生物極少,池水潔淨透明。高度透明的水體使射入的光線被池底的灰白色鈣華和綠色藻類的選擇性吸收,同時反射作用增強,從而使池水形成了多層次的色彩變化。雖然其他地方也有鈣華,但如黃龍景區這樣大規模壯麗的也是世間少有。而且這裡的鈣華池色彩豐富,不同鈣華池在同一時間、同一鈣華池在不同時間,都會隨著周圍景色變化和陽光照射角度不同發生很大的變化,造就了池水色彩的變幻多姿,五彩繽紛。加上池中奇特的花草石塊,活水源源不斷流淌而過,儼然大自然巧奪天工的盆景。
連結:
五彩池——五彩池海拔3576米,池群面積21000平方米,有彩池693個,是黃龍溝內最大的一組彩池群。五彩池池堤低矮,錯落有致,汪汪池水漫溢,遠看塊塊彩池宛如片片碧色玉盤,在陽光照射下,白、紫、藍、綠,濃淡各異,色彩繽紛。池壩形態各異,有弧形、扇形、裙邊形等,排列參差錯落,層疊而上。由於光線照射的種種變化,五彩池形成池水同源而色彩斑斕的「五彩景象」,是黃龍風景區一大秀麗景觀。
黃龍洞——又稱「歸真洞」、「佛爺洞」,海拔3568米,是黃龍溝最大的一處鈣華溶洞,位於黃龍後寺左側約10米處。進洞十米有一遊覽大廳,高30米,寬20米,長50米,面積千餘平方米,洞深至今無法考證。廳內遍布鐘乳石,千姿百態,廳左有一石階,上有建於明朝的三尊坐佛,身上披滿鈣華結晶,為自然與人工完美結合的產物。每年冬季,洞內冰林、冰筍、冰幔、冰瀑構成一幅冰晶畫面,景象絢麗。
蓮臺飛瀑——長167米,寬19米,相對高差45米。金黃色的鈣華灘如吉祥的蓮花寶座,又似嬉水的「龍爪」,銀色飛泉從森林中滾滾而來,在金黃的鈣華體上飛珠濺玉,直瀉潭心,形成迷茫煙雨,譁譁水聲,在幽幽棧橋和叢林的掩映下,遊客駐足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功,竟能雕塑出如此惟妙惟肖的強壯「龍爪」。
頗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黃龍地區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區,主要有藏、羌、回、漢等民族,其中以藏族和羌族為主。黃龍地區還是一個多宗教共存的區域,歷史上曾有過道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伊斯蘭教等,民國時期,基督教也曾在此短暫停留。1980年以來,當地政府批准恢復開放的各教派的寺廟有31座。
黃龍真人是當地藏、羌、漢各族民眾共同奉祀的神靈。相傳,上古時代,中原地帶洪水泛濫,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禹花了13年的時間治水,江河從此暢通。在禹治水期間,黃龍為禹負舟,大禹治水成功後,黃龍卻不願意享受封爵,留戀岷山源頭而歸隱於原始森林中去,後修煉得道升天。相傳充滿神奇色彩的黃龍洞就是黃龍修煉成道之地。當地民眾為了紀念黃龍,還為它修建廟宇定期祭拜。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黃龍地區,既有藏傳佛教寺廟的黃龍寺(黃龍中寺),也有道教觀宇的黃龍寺(黃龍後寺),兩寺上下的直線距離不足700米,體現了黃龍地區藏漢民族宗教相互融合的文化特點。可惜的是,黃龍中寺原有殿宇七處,如今遊人能看見的卻只有觀音殿,其餘各殿已在歲月的滄桑中消失。
黃龍廟會是當地一年一度的盛會,自明朝一到延續至今。之前是由民間自發管理,通常採用會首制度,負責寺廟維修、環境保護、垃圾處理、組織活動、維持秩序等。現已被納入景區統一管理。相傳六月十五是黃龍真人修道成仙之日,因此黃龍廟會舉辦的時間為每年農曆六月十二日至十五日。當地的藏族民眾還認為六月十五日是雪寶頂神山山門開啟之日,因此那天也是朝山期,會有藏、羌、漢等各族民眾前往雪山朝拜。
每年的廟會期間,方圓數百裡的各族民眾都身著盛裝,帶上帳篷、炊具、食品、香蠟紙錢等來到黃龍,燒香拜佛,許願還願。甚至有些遠在千裡之外的青海、甘肅、阿壩等地的藏族同胞也會遠道趕來,參加廟會。白天,人們燒香磕頭,念經祈福;夜晚,人們升起篝火,飲酒、對歌、跳鍋莊等。帳篷連營,炊煙如縷。或遊山觀景,或祈禱吉祥,或對歌賽歌,或談情說愛。
每年廟會結束,黃龍地區都會下一場雨,當地人則在雨中淋沐,認為是上蒼對眾生行善結緣之感應。雨水洗去汙穢、滋潤大地,雨過之後氣朗天清,群池澄碧,所以稱之為「洗山雨」。
連結:
黃龍後寺——黃龍溝內原有前、中、後三座寺廟,現保存完好的僅剩黃龍後寺,也稱黃龍古寺。該寺有著600餘年悠久的歷史,背靠五彩池,佔地1000餘平方米,廟宇隨山就勢,宏偉壯觀,飛格鬥拱,雕梁畫棟,獨具風格。寺院修有觀景木臺,可以在此觀看五彩池的波光閃爍。殿內有茶水供遊人休息。寺前的廣場是每年黃龍廟會的主會場。
交通:遊客可從成都乘車到松潘縣川主寺鎮,換乘當地車前往景區,全程39公裡,但每年11月到次年三月由於大雪封山的原因,不能前往。也可以乘飛機到川主寺鎮的九黃機場,旅遊季節(4-11月)從機場有直達黃龍景區的班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