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巖社區黨員義工隊關愛老人。(張天驕攝)
鼓巖社區黨群服務站成為社區居民的「家」。(張天驕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王元暉通訊員蔡福林)從西面射來的陽光,透過洋唐保障性居住區鱗次櫛比的高樓,在周邊道路上留下了錯落有致的光影。現在每天的下午4點後,這裡便開始熱鬧起來。
昨天的這一時刻,翔安區新店鎮鼓巖社區辦公樓擠滿了自發前來的居民。他們見證的,是一個持續時間還不到10分鐘的揭牌儀式――儘管時間短,但他們卻熱烈地鼓掌、大聲地喝彩。
「鼓巖社區黨群服務站」昨天下午4點半左右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被揭下了面紗。這是全市首個保障房黨群服務站,也是翔安區首個城市社區黨群服務站。
一個揭牌儀式能讓居民們歡欣鼓舞,惟一的解釋便是其與他們未來的生活息息相關。而這一點,從「鼓巖社區黨群服務站」名中的「黨群」和「服務」這兩大關鍵詞便可見一斑。如今在洋唐12000多名居民中有個說法:來了洋唐,就是一家人。
在這個幾乎是廈門最年輕的城市社區裡,如何把大家黏合在一起,解決居民們的實際困難,成了新店鎮黨委、政府一直在思索的課題。
「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順著十九大精神指引的方向,他們最終找到的,是黨建這一強大的黏合劑。透過「鼓巖社區黨群服務站」,不少居民也欣喜地感受到了當地正積極謀劃的「半公裡黨群鄰裡圈」――「厝邊有了組織,有事可找黨員。」
瞄準需求打造「紅色加油站」
為了參加昨天下午的活動,洋唐居民朱曉珊阿姨特意把一枚鮮紅的黨徽別在了胸前。當然,和她一同前往「圍觀」的,還有不少沒有入黨的普通群眾――當他們踏入設在鼓巖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內的黨群服務站時,似乎一下子找到「家」的感覺。
三個月前才搬來這裡居住的王琳,把黨群服務站拍了下來,發在朋友圈裡,並寫下了「這是我們的『幸福起點站』。」
事實上,對於他們來說,共四層樓的鼓巖社區黨群服務站一切都是那麼新鮮――使用面積達1158平方米,閱覽室、健身室等一應俱全,而裝飾一新的心理諮詢室、矛盾調解室等也格外吸引人們的視線。「我們希望做好每一個服務社區居民的細節,讓這裡成為黨員群眾的『紅色加油站』。」鼓巖社區黨支部書記彭天河昨天顯然成了現場最忙碌的人。
不過今後,估計他也沒法閒下來。在黨群服務站的「面對面會客室」裡,社區工作人員將定期定點接待來談心的群眾,而依託「書記茶莊」,社區書記也將不定期到各個小區傾聽民聲。在彭天河的眼裡,及時掌握並解決居民們的困難,打通順應民意的快速路,他們終於有了一個堅實的平臺。
而按照新店鎮的說法,搭建起這一平臺,對於成立不到一年的鼓巖社區而言,至關重要。其實,在這個福建省最大的純社會保障性住房社區的背後,是為數不少的亟須幫扶的低收入困難群體,昨天,照亮他們笑靨的,正是燦爛的黨建陽光。
凝聚力量培育「服務土壤」
夜幕降臨,洋唐保障性居住區串聯起各個樓棟的沿街店面,被燈光照得分外明亮。在農田窪地向城市社區蛻變的過程中,各式各樣的商家也快速聚合在一起。
新店鎮敏銳地注意到了蘊含其中的力量。近來,通過區鎮牽線、社區接力跟進的方式,首批14家共建單位成立鼓巖片區大黨總支,整合轄區160餘家商家的鼓巖社區商家聯盟也宣告成立。
就在剛剛過去的周末,社區居民林奕華老人的家裡,迎來了七八位頭戴小紅帽的「陌生人」。「這些鼓巖社區黨員義工隊的隊員們,一進門就幫我們打掃房間,清理廚房,讓我們在外地的兒女都深受感動。」老人說,住進洋唐,越來越多的人成了「一家人」。
其實,「鼓巖益家人」的概念,也是鼓巖社區黨群服務站運行的核心理念。他們培育的,正是以鼓巖片區大黨總支、商家聯盟牽頭,社區黨員義工隊、志願者等紅色人才作為中堅力量的「服務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今後活躍在鼓巖社區黨群服務站內外的,還有許多「紅棉襖志願者」――單單這個名字,就散發出融融暖意。他們不僅將利用業餘時間開展技能培訓、普惠教育、專題講座等惠民活動,還將入戶調研走訪,為轄區內待業居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不久前,從島內搬來洋唐居住的低保戶陳工河說,這種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讓他對未來的生活更加期待了。
以鼓巖社區黨群服務站為原點鋪開的「半公裡黨建鄰裡圈」,昨天隨著服務站的成立,一下子呈現在人們的眼前。他們鎖定的是轄區半公裡內都有「片區大黨總支」「紅色業委會」「紅色示範樓」「黨員示範戶」覆蓋,實現「紅色引領無死角,服務居民無盲區」。
創新思路當好「社區管家」
從一棟棟住宅樓裡透出的燈火,讓夜晚的洋唐保障性居住區顯得特別亮堂。昨天散完步回來,居民老徐掏出手機,一下子就找到了社區過道上的一個「三維碼」――他想向社區提一點居住區養犬的建議。他用微信掃了掃,屏幕上便顯示出社區相應管理員的名字和聯繫方式。
小小的「三維碼」,掃出的其實是這裡「大管家,微治理」的社會治理新模式。投放在社區辦公區域、轄區商戶、小區樓宇、重要道路節點的這些「三維碼」,背後也隱藏著社區的一條重要服務理念――點對點統籌協調解決居民需求,「讓數據多跑步,讓群眾少走路。」
「現在,有志參與社區服務的居民都可以成為我們線下的『社區管家』,做到『身邊人管身邊事』。」談及這一點,彭天河有些得意。新生的鼓巖社區,地域廣闊,管理環節錯綜複雜,而這也為社區的「微治理」找到了金鑰匙。
鼓巖社區黨群服務站成了洋唐成千上萬居民的另一個「家」。這裡的「微治理」,勾連的,實質上就是新店鎮民生領域的精準幫扶。他們認為,只有「在幫扶中治理,在治理中幫扶」,社區廣大居民才能有切實的獲得感。
從翔安南部吹來的海風,讓洋唐保障性居住區內的黨旗獵獵作響。雖然帶著寒意,但這一抹抹火紅卻不由令人心生溫暖。社區廣場上,老人們自發吟唱的《走進新時代》,久久迴蕩。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