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銀行卡時,我們一定會想到一張可以塞進錢包的硬質塑料卡片;而現在,這張實體卡片已經不再是必需,因為數字銀行卡來了! 日前,中國銀聯聯合商業銀行、主流手機廠商、重點合作商戶及支付機構共同發布了首款數字銀行卡——「銀聯無界卡」。首款數字銀行卡包括借記卡和信用卡兩類,可以沒有實體卡片,境內外用戶都可以使用。記者邀請到中國銀聯機構合作部總監盧睿,為我們揭開這張數字銀行卡的神秘面紗。
答:銀聯無界數字銀行卡,本質上可視為數字形態的全功能銀行帳戶——它實現了銀行卡發卡場景、使用場景、金融服務場景的「無界化」。
針對數字支付時代用戶需求,銀聯無界數字銀行卡在傳統銀行卡基礎上進行了全方位的優化升級,進一步拓展了銀行卡產品的內涵和外延。 主要優勢特色包括: 一是為傳統銀行卡賦予了數字形態,通過數位化服務,滿足用戶消費、存取現、轉帳、手機閃付、條碼支付等多元化支付需求。 二是發卡用卡高效便捷,境內外用戶可以通過雲閃付App、商業銀行App或手機錢包等多種渠道快速申卡、綁卡和用卡,優化用戶用卡體驗,同時實現卡碼合一,可手機一鍵調取無界閃付卡和無界卡二維碼,任選手機閃付或二維碼支付。 三是確保支付安全,通過支付標記化、通道加密、實時風控等全方位的技術手段,對卡號、有效期等信息進行全程防護,保障用戶的資金與信息安全。 四是助力跨行業合作和場景的互聯互通,藉助Token2.0數字支付體系,用戶可以自主選擇將數字銀行卡推送到電商、公交、手機錢包等支付場景,並配套豐富的專屬卡權益,構建互聯互通的數字支付生態。
答:數字銀行卡的出現與不斷發展,推動了基於帳戶管理模式的發展;與此同時,用戶在使用行動支付產品進行支付的時候,需要銀行帳戶。
因此,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無實體化虛擬類銀行卡產品和傳統銀行卡只是基於卡片形態和交易場景方面的區別,它們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場景需要靈活調整,方便用戶的調用和使用。
而支付形態和手段的移動化,將讓持卡人對於銀行帳戶的申請及管理變得更加便捷與安全。加之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成熟,支付將更加安全可靠。
答:數字銀行卡用戶可以通過雲閃付App、手機閃付(如:Apple pay,華為pay,三星pay等)、二維碼支付(包括主掃和被掃)、卡碼合一等方式進行支付。
其中,手機閃付、二維碼支付及卡碼合一都支持用戶在無網絡覆蓋的情況下進行支付。
手機閃付通過支付標記技術,將信息保存在手機的獨立安全晶片中,因此在無網絡的環境下也能使用。 二維碼支付則通過多重安全因子下的加密算法脫機生成付款碼,疊加安全晶片、TEE等安全系統的加密保護,實現無網絡環境下的快速付款。
答:銀聯無界數字銀行卡通過應用支付標記化、通道加密、實時風控等全方位的技術手段,對信息進行全程防護,保障用戶的資金與信息安全。
為保證數字銀行卡的安全性,有三個建議給用戶: 一是建議用戶通過雲閃付App、手機銀行App、銀行網點等正規渠道開立無界卡帳戶; 二是建議妥善保管個人金融信息,切勿向他人提供支付密碼、簡訊驗證碼等敏感支付信息; 三是若遺失實體卡片或發生帳戶盜用,需及時聯繫銀行掛失止付或通過雲閃付App安全中心進行鎖卡處理,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
答:線上申領:用戶可在雲閃付App、商業銀行App等多個平臺中任意選擇一個,只需幾步線上操作便可快速申請成功。
線下申領:可在工、農、中、建、交等首批19家試點銀行申領銀聯無界數字銀行卡(具體銀行名單可查詢雲閃付App)。 銀聯無界數字銀行卡申請成功後,理財、消費、支付等金融功能全支持,並可一鍵綁卡至京東、度小滿等商戶App,滿足各類場景消費需求。用戶還可以通過雲閃付App實時查看和管理銀聯無界卡的交易情況。
答:可以。
在現階段,數字銀行卡也同樣擁有卡號、有效期和CVN2等信息,以適應需要使用銀行卡信息進行驗證或交易的線上線下場景的應用,持卡人聯繫銀行或自行查詢即可操作。
另外,隨著科技發展,整個金融行業正加快移動化、數位化的腳步,辦理傳統線下業務的模式已逐漸「線上化」——如採用人臉及活體識別等生物技術進行輔助信息核驗;部分銀行可通過預約取現,或採用刷臉及掃碼的方式在ATM機上進行無卡取現等。
隨著當前線上化、虛擬化、無卡化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數位化銀行卡的發行和應用是未來趨勢。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銀行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43310.19億筆,金額3779.4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0.25%和0.29%。同年,銀行處理的網上支付業務同比增長37.14%,行動支付業務同比增長67.57%。 此次推出的銀聯無界數字銀行卡,實現了發卡模式、管理模式、安全應用全流程的數位化,順應了「無卡化」趨勢,是銀行卡產業邁向數位化新階段的重要一步,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支付需要。目前,該產品已正式發布,擬將在近期加大力度完善產品配套境內外整體權益服務體系,為持卡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內容與體驗。
來源 央視新聞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楊儀 楊韜